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19

第19章 总师的责任重于泰山,自古忠孝难以两全

天气乍暖还寒。路灯亮了,投下一片惺忪的昏黄。

宋文骢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

10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学生时代就参加革命的宋文骢,同样也在运动中受到强烈冲击。直到1970年春,他还在受到政治审查,连随同“歼9大队”搬迁成都的资格都没有。但倔犟的宋文骢,在搬迁名单中没有他的情况下,实在难以割舍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歼9”飞机,他自己打好行李,混在大队中来到成都。在成都坐了几年冷板凳后,随着“文革”结束,他终于被解放出来,并临危受命,担任了“歼7Ⅲ”飞机的总设计师——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

这是宋文骢第一次担任飞机总设计师。总师的责任,真是重于泰山啊!6年来,他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分不清早晨和黄昏,每天都奔忙于设计室、生产车间和配套单位之间,协调着全国上百个配套单位的关系,解决着像天文数字般的技术难题。

飞机首飞的日子越来越临近了,各项研制试验都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昨天,宋文骢从西北某基地回来,又一头扎进了生产厂家,检查试飞前各系统试验的情况。好不容易解决了飞机操纵系统的技术问题,天已快黑了。

好久没回家,该回家看看了。他临走时夫人张懿身体很不好,在外一忙起来,有时连电话也忘了打。唉,现在不知她好些没有呀?离家越来越近,宋文骢的步子反而有些迟疑起来。想到孤独在家的夫人,想到远在上海的女儿,还想起老父老母在世时,多年都未回家探望过他们,连老人最后去世,都没能尽到儿子的孝道……路灯昏黄,树影婆娑,深深的歉疚之情在宋文骢心里盘旋缠绕。

是啊,这些年,自己欠老人、夫人和孩子的实在太多了。

宋文骢35岁才结婚,41岁才有他独生的女儿宋凌。可女儿刚生下来,他似乎还没有好好地看她几眼,就带离了成都,送到她外公外婆家去了。宋文骢忙,张懿也忙,忙得连带女儿的时间也没有。

1972年暮春,宋文骢写给大弟文明的一封现在已经发黄的家信,记录下了这件事情:

观强、文明:

来信收到了。过去在沈阳时倒是可以说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连鸡犬之声都不闻了,可能更没有往来的余地了。所以3年才写一封信,总算还写一封,不算太大的笑话。

我们的凌凌已经送到上海去了,原因是没本事带不了。另外,年纪已大了。这些年来,在乱中过来,好多书都没有看,想挤点时间来学点东西……等等原因。所以下决心把我女儿送走了。不过她在上海比在我们这里过得好,条件好,还有外公外婆。我是十分放心。就是她妈妈,女同志心肠简直没法说。还好,这回是她自己提出来要送走的,所以没法找我算帐。

小燕已经长大了,什么时间再给我们寄张照片来看看。她的名字真是多变,“吴氏生飞”到小珍,现在又叫小燕。和小凌凌配起来倒是不错:“银燕凌空”。特别是丹东的燕,还真是曾经大显过身手的。如果叫“燕”不满意,何不干脆叫“丹燕”。我这是出馊主意,还是你们自己定吧……

给你们寄来一张凌凌的照片,100天在上海照的。现在她已经5个月了。

哥文骢。

1972年春。

“观强”是宋文骢的弟媳,“小燕”是他的侄女。两个孩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银燕凌空”——宋文骢就是在给小辈取名的事上,也寄托着他对飞机上天的期望。

回到家,家里静静的。夫人张懿愁容满面,正在里屋急匆匆地收拾着东西。桌上放着一张留言条条,留言条旁边有一封从上海来的加急电报:“父病重速归”。

那年月,通讯十分困难,危急的事情都是通过电报来告知的。

“怎么,你要走?”宋文骢问夫人。

“家里这么大的事,不回去怎么能行?不是特别紧要,他们是不会发这样的加急电报的。何况,凌凌还在那边……”

“唉,真是不凑巧。飞机下个月就要首飞了……”宋文骢迟疑地说道,“我,实在是走不开……”

“我知道你肯定走不开,也没奢望你能和我一起回去。”张懿有点悲切地说,“我托人只买了一张车票,今晚就走……”

“这,你能理解就好。只好让你一个人回去了,回去有什么事,你就打个电报给我。”宋文骢歉疚地说。

“就是有什么事,我打电报给你又管什么用呀!你离得开么!”

“是呀是呀,他外公外婆照看凌凌这些年,真操了不少心哪。”宋文骢想了想,“那我送送你吧。”

“送什么送,你早点休息吧!我又不是找不着火车站。我走了,更没人管你了。你年纪也不小了,要是累趴下了,这两头都有事,我就更顾不过来了……”

张懿一个人登上回家的车,孤身一人回上海去了。

回到上海没几天,张懿的父亲就去世了。宋文骢没能回去奔丧,他实在抽不出身。

当张懿一月之后带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回到成都,宋文骢带着歉疚的心情想给她作点解释,安慰她时,张懿却一句埋怨他的话也说不出来——说什么呀,她才一个月没见宋文骢,见他眼眶发青,满眼红丝,不仅明显憔悴消瘦了许多,而且头上又增添了不少白发。

飞机呀飞机,宋文骢为他的飞机早日上天,他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他知道,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