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22304500000003

第3章 怎样才是“同性恋”

晓祥,今年17岁,上高二,他曾有一个很要好的男性朋友,两个人很亲密,经常一块聊天,有时还搂搂抱抱。但后来那男孩有了一个女朋友,与他明显疏远了。他感到很失落,他曾劝那男孩不要与女孩交往,但没有奏效,他担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者。他说,他也想交女朋友,但始终不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有时做性梦,也时有性冲动。梦中与之亲密的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晓祥的家里一切都是母亲做主,母亲对他的管教很严,也特别厉害,为了家庭琐事常和他爸爸又哭又闹,他特反感,也特讨厌母亲。自从懂事起,他就有意疏远母亲。后来在上初三时,他与一个女孩曾有过较亲密的关系,可后来,那女孩突然断绝了与他的交往,转而与另一个男孩关系较好。他很失望,也很伤心,进而觉得女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这使他更愿意与男孩交往了。很显然,晓祥的同性倾向是事出有因的,他根本不是同性恋者。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把同性之间的依恋感情以及性行为都叫做同性恋的说法。其实这是把同性恋概念人为地扩大了。性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心理咨询的个案一再证实,青春期是一个性心理倾向比较混乱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许多少男少女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性的自我同一性障碍,表现出与自身的性别相背离的性心理或性行为。比如,少男少女进入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萌动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他们不能通过常态的两性接触和交往来满足性心理的需求,至于生理的能量更是不能通过两性的性行为得到宣泄。于是,同性之间的一些亲密接触,便起到了缓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紧张的替代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性行为与性对象建立了神经联系,于是,性倾向就出现了混乱而指向了同性。这不仅在男孩子中存在,在一些女孩子中也存在。等到他们比较能够和异性自然交往或者能够进行常态的两性性接触的时候,性倾向就会慢慢地就走向了常态。

从混乱走向有序,是不少青少年男女性心理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大多完成了性别的自我同一性,告别了性倾向的混乱期,而形成常态的性倾向。晓祥克服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并勇敢跨出与女性同学交往的步子。后来,他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女朋友,发现她们善良、细腻、乐于助人,与她们交往感到很愉快;他也没有拒绝与男生的交往,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性心理并没出现问题,这样少了许多顾虑,彼此相处也非常融洽。

他终于摆脱了同性恋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