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2303800000056

第56章 算不清的身份帐

刘备点起七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杀向东吴。

出征之前,学士秦宓以天时不当为由劝谏刘备不要讨伐东吴。殊不知,刘备这一次出征,实质上就是在和老天爷赌气。

刘备得登大宝,自然对天命在已深信不疑。但是“福祸相依”的魔咒一再灵验,让他痛失关羽张飞两位兄弟。这一重大的打击,也让刘备对上天充满了愤怒。刘备变得浮躁起来,他怎么也想不通,既然自己是无可争议的天之骄子(否则不可能如愿成为天子),为什么就不能万事顺遂呢?为什么在喜事降临后必然有添堵之事呢?

刘备足足坚忍了一辈子,种种不可胜数的磨难带来的情绪伤害,一层一层地积压在他心底,从未真正释放出来。当他终于登基成为天子,实现了终极梦想后,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他再也不想忍耐了。

这一次的伐吴之举,看似疯狂,但实际上却是刘备以此来试问天意的举动。他要对一向十分眷顾他,却又频频折磨他的老天爷发起挑战,以倾泻郁积几十年的愤懑。刘备一生从未图过一时之快,这一次他可是要尽情放纵自己一次了。

当然,这也说明,刘备的精神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已经处于一种癫狂状态,很难用常理推论了。

在这样的心态主导下,秦宓的劝谏适得其反,怎么可能成功呢?刘备下令,将秦宓收监,等候处置。

对东吴来说,刘备的这一次进攻,气势恢宏,不啻于当年曹操的百万雄师下江南。孙权实际上是一个很缺乏自信的人。刘备的这股气势,让他本能地起了畏惧之心。他看看自己手下的将领,能堪大任的周瑜、鲁肃早就不在人世了,而刚刚夺取荆州的吕蒙也已经死了,一时间无人可用。于是,他习惯性地采取了和柔政策,先派诸葛瑾去见刘备,希望能够说服刘备两家罢兵。

刘备与孙权虽然曾经有郎舅之亲,但现在已经将孙权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根本就不想和东吴有任何沟通往来,只想凭武力说话。

但黄权劝他说:“陛下可以先听听诸葛瑾到底想说些什么,顺便了解一下东吴的动向。有些什么话,也可以通过他传达给孙权。”

刘备于是同意与诸葛瑾会面。

诸葛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弱化关羽之死与孙权的干系。他的理由是这样的:

第一,孙权主动向关羽求亲,却被关羽蔑视。吕蒙作为东吴主将,也多次被辱骂。这样,孙权心里确实不太高兴。

第二,关羽攻打襄阳,曹操屡次以天子名义,要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孙权心里很不赞同,但是吕蒙却擅自兴兵,攻占了荆州。这是吕蒙之过,不是孙权之失。

总之,诸葛瑾的意思是,关羽之死,他本人的傲慢骄纵骄纵也是原因之一。而东吴这方面,都是吕蒙一手遮天造成的,和孙权没太大关系(反正吕蒙已经死了,一切罪责尽可推到他的头上)。

诸葛瑾随后又提出了几条弥补措施,希望刘备能够退兵不战。

第一,孙夫人和陛下分开已经很久了,她很想念陛下,希望能再与陛下见面。这是用曾经的夫妻之情来打动刘备。一旦孙夫人回到刘备身边,东吴和蜀汉的关系自然就会亲密如初。

第二,东吴愿意将荆州交割给刘备。这是用土地之利来打动刘备,这也体现了东吴求和的最大诚意。毕竟,荆州的归属是吴蜀争端的最终根源。

第三,将背叛关羽的糜芳、傅士仁以及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交给刘备处理。这是用复仇之便来打动刘备。

说实话,孙权给出的这份大礼包,无论是诚意,还是成色,都是很足的。刘备兵不血刃就能得到这三大好处,显然是很划算的。

但问题是,刘备是来复仇的,不是来做生意的。你东吴开出的条件再好,也不能让关羽、张飞起死回生。刘备身上背负的是同生共死的桃园誓言,这不是任何物质利益可以交换的。

刘备当场就翻脸了:“你们杀害了关羽,废了我的股肱,怎么还敢巧言令色来说三道四?”

诸葛瑾一看这套方法不管用,急忙换招,说:“陛下是汉室皇叔,现在曹丕篡汉,您不兴义兵,却为了异姓之亲,自领大军,涉山川之险,这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愿陛下深察。”

诸葛瑾这是拿局中的几个人的身份说事。

每个人在社会体系中,都会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背后,隐藏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责任利益需求。诸葛瑾着重点明刘备是大汉皇叔的身份。以这样的身份,在汉室被曹魏逆篡的时候,理应承担讨伐逆贼,复兴汉室的责任。而关羽只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异姓之亲)。为没有血脉关系的兄弟报仇,虽也是份内的责任。但是,在正常的社会比较中,显然比不上有血缘关系的汉室宗统更为重要。所以,诸葛瑾转而用大义小义之辩来说服刘备。

可是,刘备在现阶段,一直是在用兄弟身份在思考问题的。在他眼中,兄弟关系高于一切,兄弟关系就是最大的义。其他任何的义都要为兄弟之义让步。

换言之,刘备早已失去了理智。诸葛瑾的话再有道理,在不讲理的人听来,都是废话。蜀汉内部赵云早就用这个道理劝谏过刘备的。赵云碰了壁,诸葛瑾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东吴的卑言屈辞,反而激起了刘备更大的攻击欲望。刘备不想再听诸葛瑾啰嗦了,怒喝道:“杀我兄弟之仇,不共戴天。如果要朕罢兵,除非等我死了!你赶快给我走人,今天如果不是看在你弟弟的面子上,先将你斩首示众!我先放你回去,好好告诉孙权,洗颈待戮!”

诸葛瑾算不清这身份帐,只能狼狈逃回,如实报知孙权。刘备的这股狠劲儿让孙权担心不已。这时候,大夫赵咨给孙权出了个主意。

赵咨说:“主公,我愿意出使许都,去见魏天子曹丕,陈说厉害,让曹魏出兵,偷袭汉中,这样刘备担心后方有失,就只能退兵了。”

孙权大喜。但赵咨说:“办法虽好,但还要主公受一些委屈。”原来,赵咨是要孙权向曹丕俯首称臣,否则曹丕是不可能答应助吴袭蜀的。

孙权略一沉吟,答应了赵咨的请求。对曹丕称臣,虽然有失颜面,但总比丢了江山丢了命要好得多。这正是孙权一贯采用的实用投机主义。

赵咨去的正是时候。曹丕刚刚篡位,最需要的是得到天下的承认。远人来归是他最愿意见到的事情。

此前,蜀汉的孟达因为没有理会关羽的求救而担心被刘备问罪,弃蜀投魏。曹丕十分高兴,对孟达十分礼遇,经常是出则同车,食则同桌。这并不是因为孟达有多么出色,而只是恰好迎合了曹丕的内在需求。

现在,赵咨代表东吴孙权来上表归顺。这显然比孟达来降的分量更重。曹丕立即接受了孙权的表奏,并封孙权为吴王,恩加九锡。

大夫刘晔看出东吴的归顺并非诚心诚意,只是事急权宜之计,因此劝曹丕不要封孙权为王,以免助长贪念。谁知道孙权狡猾,曹丕更狡猾。他对刘晔说:“封王不过虚衔,只是为了安孙权之心。这样孙权心无旁骛,就能放手与刘备决战。吴蜀相争,朕既不助吴,也不扶蜀,只看他们交兵。若灭了一国,只有一国,那时朕再除之,又有何难?”

三国博弈,刘备的这两个对手,都是翻云覆雨的高手,唯独刘备,一门心思要为兄弟报仇,丝毫没有圆融变通的余地。曹丕、孙权的应对,都是从政治大局的利益考量出发的。而刘备则是从兄弟情义出发的。从这一点来看,刘备是个够义气的好兄长,但肯定不是好的政治家。

孙权虽未能让曹丕答应偷袭刘备后方,但他这一番输诚,至少确保了魏国不会趁火打劫,与蜀汉夹攻东吴。应当说,孙权委曲求全的实用机会主义还是很管用的。搞定了魏国后,孙权就能踏下心来,迎接与刘备无可避免的正面交锋。

心理感悟:义气用事往往等同于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