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2303800000051

第51章 高手算不了自己的命

万事开头难,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

刘备平生第一次痛快淋漓地摆脱了限制性信念的束缚,对刘璋横刀相向,夺了涪水关,随即又挥师直指雒城!

消息传到荆州,一直密切关注进展的诸葛亮心情十分复杂。他没想到庞统竟然解决了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不由对庞统又是钦佩,又是眼热。

诸葛亮随即夜观天象,推算太乙神数,却发现了一个极大的凶兆!诸葛亮急忙写了一封信,派马良快马加鞭送给刘备。

刘备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宜谨慎之。”

尽管刘备对诸葛亮已有防范之心,但对他神机妙算的能力还是深信不疑的。刘备看了这封信,不由心中一凉,急忙找来庞统商议。

庞统的第一感觉却是:诸葛亮一定是担心我帮助主公取了西川,故意用这个办法来拉自己的后腿的。

太乙神数并不是诸葛亮的独家专利,庞统也是很擅长的。庞统一声不吭,也算了一遍太乙神数,然后对刘备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一个说“宜谨慎之”,一个说“可急进兵”,两个都是了不起的高手,在太乙神数上的造诣不相上下,刘备到底该听谁的呢?

当然是听庞统的!

刘备当初挑选庞统入川,就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如果现在听诸葛亮的“宜谨慎之”,那么到底怎样做才算是“谨慎”呢?是退兵回荆州,还是停止攻打雒城,原地按兵不动呢?无论是哪个,都和刘备已经被点燃的雄心不符,也背离了刘备重用庞统的原意。

庞统再三催促刘备进军,刘备下了决心,对雒城发起进攻。但在进军路上,庞统却中了埋伏,被蜀将张任乱箭射杀,正好应了诸葛亮的推算!

那么,为什么在这一场“太乙神数推算比赛”中,诸葛亮成了赢家,而庞统却成了输家,并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换言之,同样的天象,同等的能力,为什么庞统会把凶兆归结在已经被斩杀的蜀将泠苞身上,而诸葛亮却归结在己方的将帅身上呢?

这并不是因为庞统的能力比不上诸葛亮,而是因为“选择性认知”作怪!

人们往往倾向性地在外部信息中选择与自己的信念、态度、兴趣、需求等相一致的信息,而对与此相悖的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庞统看来,诸葛亮早已功成名就,自己只有帮助刘备拿下西川,才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从而,建功立业就是庞统内心的倾向性。在这一倾向性的神秘驱动下,他必然会将天象解释为有利于自己建功立业的信息。而诸葛亮的善意劝告,也被庞统的选择性认知理解为这是一种嫉妒,诸葛亮是想用这种方式来阻止自己建功立业。

选择性知觉就是有这么大的效力,可以让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诸葛亮和庞统都是精擅太乙神数的高手,当他们为别人推演天机的时候,往往是精准如神。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庞统为自己推算的时候,却根本无法做到客观冷静了。

同样,刘备也是有选择性认知的。刘备一方面想要继续扶持庞统,以制衡诸葛亮,另一方面则是向尽快拿下西川,成为自己的地盘。在这样的选择性认知驱动下,刘备当然会听从庞统的判断。

但遗憾的是,在君臣两人的“选择性认知”的叠加强化下,庞统坠入命运的深渊,英年早逝。

庞统一死,刘备方寸大乱,被蜀军打得大败,只好退守涪水关。刘备悲痛不已,茫然不知所措。本来刘备征服西川的第一步已经很成功,但他生命中那个“福祸相依”的诅咒再一次应验,让他痛失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

老将黄忠建议刘备赶快向荆州报讯,并请诸葛亮前来商议攻川大事。

刘备“以凤制龙”的策略宣告破产,为了拿下西川,只能再次启用诸葛亮。

诸葛亮的运气真是好到了极点!此前,徐庶抢了他的位置,很快就被曹操诈走。此后,庞统抢了他的位置,很快就被死神请走。这个军师的位置看来是非他莫属的。

不过,在经历了被刘备冷落后,诸葛亮的内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原本一直与关羽在硬碰硬地炫智斗气,但先后两次在刘备的干涉下,都没能成功。这也导致关羽气焰日长,更加骄傲。这一次,刘备让诸葛亮入川,那么就必须选出一个荆州守将。要是按照诸葛亮以往的脾气,他绝对不会把这一重任交给盛气凌人的关羽,而是会将他带在身边,在入川作战时找机会再修理他。

但现在诸葛亮已经明白了,和关羽强硬对抗根本不会得到刘备的支持,因而绝不是最佳选择。所以,诸葛亮决定,就让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着张飞赵云入川,支援刘备。这样一来,荆州的防守力量一下子就削弱了很多,诸葛亮也十分担心荆州会失守。于是,诸葛亮临别之际,给了关羽一个八字方针——北拒曹操,南和孙权。为了不引发关羽的反感,诸葛亮没有使用锦囊。这也显露了诸葛亮有意缓和关系的意味。

关羽在与诸葛亮的暗斗中,因为有刘备的插手,始终是占了上手的。他对诸葛亮的故弄玄虚一向很不待见,现在见诸葛亮主动示好,不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认为是诸葛亮不得已服软了,更加觉得自己了不起。关羽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又怎么会把诸葛亮的谆谆告诫放在心上呢?日后关羽痛失荆州,实际上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诸葛亮与关羽交割完毕,入川支援刘备。刘备得了强援,势不可挡,一路打到成都城下。

刘璋眼看已成围城之势,对自己当初有眼无珠,不听良言,引狼入室的昏庸之举愧疚难言。刘璋本就不是个意志力强者,而愧疚又会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刘璋无心再战,只想开城出降。

董和说:“主公,城中还有士卒三万,粮草够用一年。况且满城军民,皆有死战之心,主公为什么不奋起一战呢?”

刘璋一声长叹道:“我父子两辈,在蜀中二十余年,并无恩德加诸百姓。自刘备入川后,已经征战三年,多少血肉之躯,染血沃野。这都是我的罪过啊!我心里难安,不如投降以保百姓。”

刘璋有这番想法,虽是出于无奈,但也可看出他确实是真仁义。但是,在残酷的权力角斗场上,真正的仁义是行不通的。只有那些明举仁义旗号,暗行王霸之实的人,才能最大限度攫取到仁义带来的巨大利益。刘备虽然也想奉行仁义,但讽刺的是,他真正的政治利益还是来源于对仁义的背叛。这和他所鄙视的曹操并无二致。这也正是为什么诸葛亮、庞统都不能为他找到不违背仁义道德的夺地良策的真正原因。

刘璋已经毫无斗志,臣下苦劝无益,只能由他做主。刘璋带着印绶文书,出城投降。刘备快步迎上,握着刘璋的手,留着眼泪说:“不是我不奉行仁义,实在是势不得已啊!”

刘备的眼泪还不如不流,他的这句话还不如不说。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你得了便宜还要卖乖,只能给自己贴上伪善的标签。但刘备却不能不流泪,不能不说这句话,因为他内心的认知失调已经达到了顶峰,非此不能缓解。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很多时候是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召唤行事的。只是,当他们得到了利益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也要失去名誉。

刘璋为了保全百姓而选择向刘备投降,看似软弱无能,其实也是用“仁义”将了刘备一军,给刘备出了一个大难题。刘备要想在蜀中站稳脚跟,只有比刘璋做得更仁义才能弥补亏欠,收揽人心。

这场关于“仁义”的考试,首先就体现在对刘璋的安置上,刘备会怎么样做呢?

心理感悟:政治与仁义是一对永远也无法结合的怨偶。

选择性认知人们往往倾向性地在外部信息中选择与自己的信念、态度、兴趣、需求等相一致的信息,而对与此相悖的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