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2303800000035

第35章 重病遇上老神医

刘备遇到司马徽,就像是重病已久的人,遇到了一个神医。既然“神医”司马徽准确诊断出了刘备的“病情”,刘备当然要请他开方下药了。

刘备说:“我愚昧无知,还请先生不吝指教。”

司马徽说:“将军有没有听说荆襄九郡传颂已久的一首童谣: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刘备摇头说不知。

司马徽继续解释道:“建安八九年时,刘表续娶蔡氏,家乱始生。到了建安十三年,刘表就要去世了,基业无存。‘天命所归’,就落在了将军您的头上!”

刘备再度大惊,折腰下拜说:“刘备安敢当此?”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刘备是建安六年来投刘表的,而此时已是建安十二年。刘备郁郁不得志已经六年多,渐渐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念,而这水镜先生竟然说到了明年(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后,这荆州就会归他所有。要不是刘备已经对司马徽有了顶礼膜拜之心,断然会呵斥他是胡说八道!

那么,“神医”司马徽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将刘备视为英雄,后来又说他是“天命所归”呢?司马徽到底为什么要对落魄的刘备大唱赞歌呢?

刘备不知道,他六年前刚到荆州时,就引起了荆州士林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有着汉室宗亲的头衔和仁德的名声,而是因为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将他与自己并提,称为天下唯一担得起英雄名号的人(刘表也知道青梅煮酒的故事,并曾对刘备提起)。

随着曹操逐渐将那些不被他放在眼里的群雄一一扫除,成为天下最有实力的军阀,曹操的论断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而刘备巧妙掩饰,机变应对,骗过曹操的那一幕也随之成为传奇。同时,曹操在权势日彰后,渐渐走到了汉室的对立面上。而刘备的血诏党身份对于思想上忠于汉室的荆州名士们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虽然刘备流离来归,其实头上是带着耀眼光环的。荆州士人在对刘表深度失望后,还编出了上述童谣来为刘备的上位营造舆论。但此后,刘备却陷入了他这一生中最为漫长的消沉期,抑郁寡欢,很少外出交游,荆州士人不得不淡漠了对他的关注。

刘表年老无能,蔡氏一党因裙带而兴起后,荆州士人对荆州未来的走向更为关切。曹操虎视眈眈,对荆州的觊觎之心,天下皆知。如果荆州由刘表幼子刘琮继位,恐怕很难保全。这时,人们的眼光再度投注于刘备身上。正好此时,许汜来访,刘备对许汜的一番发作以及他的髀肉之叹,在让刘表、蔡氏生疑的同时,也让荆州士人看到了刘备静默外表下那不屈的雄心,不灭的追求。荆州士人再度对刘备燃起了希望之火。

既然刘备是曹操唯一首肯的英雄,那么,选择他为荆州未来之主,显然更有把握与曹操抗衡,更能保得荆州平安。司马徽是荆州士林之首,当这一共识达成后,司马徽决定将荆州最富才华的俊杰之士推荐给刘备,强力辅佐刘备上位。

那么,司马徽想推出哪位荆州俊杰呢?

最佳人选就是他最偏爱的好兄弟——凤雏庞统。

当然,庞统并不是荆州唯一的顶尖俊杰,与庞统齐名的还有一位人称“卧龙”的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虽然才华盖世,却早已一再明确表示自己无意出仕,只想隐居隆中,躬耕怡然。(其实,人们都被诸葛亮蒙在了鼓里。他的眼光比荆州其他才俊之士更为敏锐独到,早几年他就已认定刘备是一个难得的明主,并精心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局,吸引刘备“上钩”。包括司马徽在内,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诸葛亮的道具)。

司马徽起意要将庞统推荐给刘备,确实是因为庞统的能力足可经世济民,而不是因为自己和庞统关系亲密。只是,司马徽身为名士,是绝不会主动上门荐贤的,只能等待合适的时机。人算不如天算,蔡瑁的这一次暗杀行动,反倒促成了司马徽与刘备的相遇。从这个角度来说,蔡瑁也算是一个逼刘备上路的贵人了。

现在,司马徽绕了一大圈后,终于要进入正题了。

司马徽说:“现在荆襄之地,就有经世济民的全才人物,将军可以去好好地访求一下。”司马徽的这句话微妙地显示了一种疏离心理。明明庞统是他招之即来的好兄弟,只要他吱一声,刘备立时就能得到庞统,但他偏偏要刘备自己去访求。司马徽这是有意要和庞统撇清干系,以免刘备日后得知自己和庞统关系密切后会怀疑自己所谓的荐贤不过是“夹带私货”。

司马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受到了“社会评价顾忌”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作为一个荆州士林标杆式的人物,司马徽十分在意自己的名声,他决不能让包括刘备在内的任何人对他的用心有丝毫的怀疑,尤其是在他自认为刘备对自己和庞统之间关系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其实小童早已透露给了刘备)。

刘备本来认为自己已经被命运判处了“死刑”,但“神医”司马徽却认定并非“绝症”,并且给出了“药方”,你说刘备能不如闻纶音,欣然听从吗?

刘备立即急切地问道:“请问是什么样的人?”

司马徽略一踌躇,说了十个字:“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就是诸葛亮。可诸葛亮不是早就明确表示不愿出山的吗?司马徽明明知道这一点,为什么还要把诸葛亮搬出来,并且还放在了凤雏庞统之前?

这还是由于司马徽对于社会评价的顾忌使然。为了不遭他人诟病,司马徽只能把与庞统齐名的诸葛亮一并推出,并且有意识地将诸葛亮放在前面。根据首因效应,人们往往认为排名在前的人水平更高一筹。卧龙凤雏这样的排列,必然让刘备认为卧龙胜于凤雏。

司马徽这样的做法,是一种标准的“反向歧视”。

所谓“反向歧视”,是指由于某种社会评价顾忌的存在,人们用双重标准来对待不同群体的成员,导致某一本该遭到歧视的群体成员反而受到了优待。

心理学家达顿在一家高档餐厅做的穿衣规范调查,可以说明这一现象。高档餐厅一般会将穿着不太正式的顾客拒之门外。比如,一对白人夫妇,如果丈夫穿着圆领汗衫,而非西装,就会被服务员婉言谢绝入内。但如果一对黑人夫妇,丈夫也穿着圆领汗衫,服务员却会因为担心被人误认为是种族歧视而放任黑人夫妇入内就餐。

在上述实验中,规则本是一视同仁的,穿着随便的黑人夫妇本该像白人夫妇一样,受到歧视,被拒之门外,但偏偏获得了超越白人待遇的特别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反向歧视”。

一位在美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曾经在导师选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有意选了一位华裔教授当导师,希望这位导师会因为有着共同的渊源而对自己有所照顾。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位教授为了避免让别人认为自己对来自祖国的人有所偏心,反而刻意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分外严格。其他国籍的学生,什么事都可以通融,但唯独中国留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规则,不能越矩半分。那位留学生事后为自己的选择痛苦万分。

再回到卧龙凤雏这件事上。

按照中国人的人情传统,既然司马徽和庞统是好兄弟,那么,司马徽照顾、提携庞统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诸葛亮明显已主动放弃了候选资格。但司马徽在“反向歧视”的推动下,反倒把诸葛亮摆到前头。优待诸葛亮,就相当于对庞统更加苛刻。显然,水镜先生这是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以维护自己公正无私的形象。

司马徽的反向歧视,大大增加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份量。当然,司马徽也不是傻子,他早已盘算好,既然卧龙是决不出山的,刘备在寻访卧龙碰壁之后,必然会回头去找凤雏。最后,辅佐刘备的还将是他一心要力荐的凤雏庞统。只是,司马徽不知道,他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加上诸葛亮精妙设计的局,竟然会让刘备不厌其烦,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了山,而他的好兄弟庞统则根本没得到出场亮相的机会。

刘备听了司马徽的介绍,如获至宝,立即追问道:“卧龙凤雏,到底是谁呢?”

刚刚还畅所欲言的司马徽却不肯多说了,只是拍手大笑道:“好!好!”

刘备再问。司马徽却说:“天色已晚,将军先暂宿一夜,明日再说。”

司马徽这就是在故弄玄虚,欲擒故纵了。这就是高人高妙的地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人,显然不能维持世外高人的超然权威。

心理感悟:在高人和故弄玄虚之间隐隐约约藏着一个等号。

反向歧视由于某种社会评价顾忌的存在,人们用双重标准来对待不同群体的成员,导致某一本该遭到歧视的群体成员反而受到了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