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01

第1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1.“二七烈士”——林祥谦

林祥谦(1892—1923年),福建闽侯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项英等人经常深入到江岸区的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很快发现了既富有反抗精神又在工人中有着很高威望的林祥谦。在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林祥谦阶级觉悟很快提高,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林祥谦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会议,并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备组织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乐部成立,林祥谦被选为干事。由于他办事公正,乐于助人,为工人谋利益,深受大家的信任和爱戴。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

为顺应全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经过多次酝酿筹备,决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2月1日清晨,郑州全城戒严。反动军警荷枪实弹,如临大敌。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林祥谦和代表们毫不畏惧,冲破军警的包围圈,进入会场。在一片欢呼和口号声中,京汉铁路总工会宣告正式成立。

反动军阀吴佩孚、萧耀南对此感到无比恐慌和仇恨。当天下午,他们下令反动军警占领总工会会所,驱逐工会工作人员,查抄总工会的文件材料,砸坏各单位赠送给大会的匾额和礼品,甚至包围和监视代表们的住处。当晚,林祥谦参加了总工会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向反动当局提出五项要求,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会议决定总工会移到江岸办公,同时成立总罢工委员会,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第二天上午,林祥谦回到江岸,随即召开会员大会,传达总工会关于发动全路总同盟大罢工的决定,号召工友们用最大的力量反抗军阀的暴行。接着,林祥谦带领工人们组织宣传队,贴标语、发传单,揭露敌人罪行;成立调查队,了解掌握敌人动态;扩大工人纠察队,同时赶制铁棍、木棒,准备自卫。2月3日晚,罢工的各项准备都已就绪。

2月4日上午9时,林祥谦接到总工会关于罢工的指示后,下达了罢工令。随着第一声汽笛的拉响,江岸机车厂所有的汽笛同时怒吼,响彻武汉三镇。京汉铁路全线所有的客、货、军车一律停驶,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始了。这次大罢工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2月6日下午,汉口美、英总领事召集中外买办资本家进行密谋策划,并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压。吴佩孚勾结帝国主义,决定对罢工的京汉铁路工人进行残酷镇压。

林祥谦意识到残酷的斗争即将到来。2月7日中午,他把分工会的图章藏在家里的炭火盆里,匆匆赶回工会。下午5时20分,反动军阀带着两营士兵,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在这场野蛮的屠杀中,江岸30多名工人牺牲,200多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林祥谦带领工人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与十几名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敌人逮捕。

当夜,天降大雪,敌人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反动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敌人恶狠狠地命令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左肩,逼迫道:“上不上工?”林祥谦斩钉截铁地说:“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屠刀砍向林祥谦右肩,他血流如注,昏死过去。醒过来后,敌人再次恶狠狠地问他:“现在怎么样了?”林祥谦拼尽最后的力气怒斥敌人:“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班军阀手里了!”林祥谦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编者的话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林祥谦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悲壮诗篇,他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敢坚定、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崇高品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1896—1946年),贵州安顺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03年迁居贵阳,随舅父黄齐声生活学习,1915年在舅父黄齐声的带领下,参加“反袁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曾说过:“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啥意思?”

寻求真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反封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贵州,以张百麟为首的自治学社蓬勃兴起,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积极投身革命,参加学生队,担任保卫贵阳大南门的稽查城防工作。1912年从达德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先后在贵阳群明社书店及铜仁矿务局工作,同时继续勤奋自学,并在黄齐生的引导下参加爱国进步活动,积极接受、传播革命思想。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群情激愤,黄齐生立刻率******等一班师生举行了游行示威,大书“勿忘五月九日”并刻成碑文立于学校后院中心。1916年,******以秘书身份陪同黄齐生到江苏、山东、河南、山西等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17年******随黄齐生回贵阳后,在达德学校教书,继续宣传新思想,排演新式话剧。

同年12月,******考取黔中道留学日本的官费生,并于次年3月随黄齐生抵达日本,进入明治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广泛阅读十月革命的进步书刊和社会主义读物,苦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7日成为我国的国耻纪念日,但日本人却大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此情此景令******激愤不已,遂随黄齐生以及10余名留日学生一同愤然离日归国,在上海进行爱国反帝宣传。

同年10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王若飞赴法国勤工俭学。他一面学习,一面广交朋友,结识了蔡和森、周恩来、李维汉、邓希贤(邓小平)、陈毅、赵世炎等进步人士。12月,他参加了在蒙达尼举行的世界工学社年会,并提出中国“要走苏俄工人阶级的道路”。1922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与国内党中央取得联系。1922年6月,经阮爱国(胡志明)介绍,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同年10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4月,******等12人受党派遣,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

领导革命

1925年4月,******从苏联回国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并受******特派到开封开展争取国民二军的工作,继而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指导河南地区党的工作,就任新组建的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豫陕区委工作期间,他先后发表了《为民众自由而奋斗的国民军不应有妨碍民众自由的举动》、《反奉战争的性质》、《战争前途的预言》、《国民党右派捣乱》等多篇文章,积极地推动了革命的建设和发展。

1926年2月,******调任中央秘书长。在此期间,他除了在《中州评论》、《向导》等杂志刊物上发表大量的理论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嘴脸外,还参与并领导了上海第一次、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7年5月,他参加了中共五大,会后受党派遣出任江苏省常委、省农委书记。同年10月,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开始组织领导江苏省“五一”暴动。

1928年6月,王若飞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会后进入列宁学院学习。7月,******以中共驻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留驻莫斯科工作。

死里逃生

1931年夏天,******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以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的身份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10月,他化名黄静斋,到包头开展工作。11月21日晚,因特务告密,他在包头泰安客栈不幸被捕。被捕时他临危不惧,乘敌人不备,将一份党组人员名单和报告送进口中,想嚼烂后吞下。敌人发现后,死死卡住他的脖子,从他嘴里掏出了名单,但字迹已变得模糊。

在监狱里,******以极高的革命热情宣传革命理论,积极组织和发动狱中的难友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动员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发动民众抗日救国。在狱中,他抓紧时间学习,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等,并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部分诗文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结集出版为《******在狱中》,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思想修养教科书。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的高尚革命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

重庆谈判

1937年4月,在党中央的多方营救下,******在度过5年的漫长铁窗生涯后,终于跨出了监狱的大门。出狱后,他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1943年,他出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参加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的起草、修改等工作。

1944年4月,******作为林伯渠的助手,到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由于国民党对谈判没有丝毫诚意,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等同志先后离开重庆,而******则留渝主持南方局的工作,他积极对国民党上层人士开展工作,并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广泛接触,揭露国民党的错误政策,宣传我党实行抗战的主张。1945年8月,******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成为中共代表团的主要成员。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庆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秦邦宪(博古)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与新四军军长叶挺一起冒着恶劣的天气飞返延安。经过数小时的飞行,当日下午飞机在山西省黑茶山遇浓雾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同机人员还有******的舅父黄齐生、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等17人。

噩耗传来,全国震惊。4月19日,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和延安各界群众3万余人,在飞机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追悼大会,悼念死难的烈士。毛泽东为******等“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生,虽死犹荣。”在追悼会上,周恩来失声痛哭,称“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了一种力量,失掉了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周恩来一生经历过三次痛苦,其中一次就是为了******,可见其悲痛之深。

编者的话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是******当年临别重庆时向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名言成了他对人民、对党的最后遗言。******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在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队伍里,******是全党当之无愧的楷模!

3.“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张太雷

张太雷(1898—1927年),江苏省武进县人,党内著名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阵亡,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时年29岁。

一封家书寄真情

1918年,正在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为了使独居的母亲有个照应,遵从母命,利用暑假返乡与陆静华结婚。陆静华出身贫寒,父母早逝,依靠叔父抚养教育,她为人厚道,性格温柔、随和,巧的是同太雷同年同月出生。成婚后,两人租住在南门外子和里三号。张太雷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团聚,平时由陆静华照料母亲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