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2296600000055

第55章 中国的核电

中国能源短缺极为严重,能源工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西方的经验表明,由于能源不足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是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尽管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很快,但每年约缺电400亿度。就算每度电创造2元的平均产值(上海平均工业产值为5元/度电)就要损失800亿元,相当于1983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3%。

中国商品能源中,煤占主要地位,1983年煤占73%,石油仅占19.5%。1990年煤炭约占76%。中国煤储量的绝对值虽居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口平均占有量,只及全世界人均占有储量的一半。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华北地区煤的储量占全国60%以上,仅山西就占全国储量的1/3。然而东南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占全国人口1/3以上,全国产值的40%以上,煤的储量只占2%左右。这里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很少,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只占全国的1/6。因此每年要从山西、河南、安徽等地调入大量煤炭。今后首先是东南九省、市、自治区,然后是东北,将成为严重缺能地区。

从1952年到1980年,山西煤产量增加11倍,外运量增加近30倍,而铁路运输能力只增加5倍。虽然增建了新的铁路线,这是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的,但煤炭增产后所引的运输量的增加将会吞没新增加的运输能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从而削弱了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支持。

中国目前化工原料有2/3来自煤,用煤制造甲醇及聚氯乙烯等已比用石油做原料价值便宜。这样说来,煤将逐渐出现世界性的短缺的提价。不仅石油,而且烧煤都将是一种资源和经济上的损失或浪费。因此,煤将日益无法挑起中国能源主要支柱的重担。

从石油的情况来看,虽然20世纪70年代自给有余(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但是中国石油储采比例失调。从1965年到1979年的14年中,中国原油产量增加10倍,而新探明的储量只增加2倍。即使今后石油产量上升,由于石油越来越多地用作化工原料和出口,石油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日渐下降。把石油当燃料,一吨石油约等于两吨煤,只能为国家增加2~3元利润的税金;如果将石油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合成氨等,1吨石油可代替3.5吨煤,由于产品价值的提高,能为国家增加200元左右的利润和税金。因此要尽量限制石油及石油产品在能源中的消耗。

就水力资源而言,中国虽居世界第一,但目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每年人均为1900度,仍低于世界平均值2260度,远低于美国。而且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很少,主要在西南和西北,仅四川、云南、西藏就占64.5%,大多远离工业中心,交通不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1983年中国水电仅占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的4.5%,开发程度在世界上是很低的。一些先进国家水力资源的90%已开发完毕,全世界的平均开发率约20%。水电建设周期长,材料耗费巨大。况且水力资源有限,水电仍不可能成为主要能源。由于中国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很快,“远水解不了近渴”,在一段时间以后,随水力开发程度的提高,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将会日渐下降。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煤炭的生产和运输紧张,水电开发程度低,石油和天然气后备储量不足,生产和生活用电严重短缺。同时还需要指出,中国农村生活用能尤其匮乏,过度消耗薪柴和秸杆会导致生态恶性循环。

能源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供应和有效利用。我国已经把能源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整个能源系统的技术和管理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成害。所以,能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的制约因素。因此,从中国国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加速能源开发和合理使用,成了当务之急。

中国能源资源地理分布极为不均,地区能源丰富程度相差悬殊,开发条件有优有劣。经济重心偏东,而能源重心偏西。

为了对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局面,以往只得靠北煤南运、西电东送来弥补,能源运输量占全国铁路运量的一半以上,水运中煤炭运量也占1/3以上,从而造成了交通运输的极度紧张。

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中国东南一些省区仍然严重缺能。例如,华东地区有三省一市是我国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1/4,又是全国重要粮棉和农副产品基地。但华东地区严重缺能,发电用煤约70%以上要从外区20多个矿点调入,全区缺电1/3。如不迅速改变中国现有能源结构,是无法改变以上地区严重缺能状况的。近年来,中国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缺电缺水,不少农户家庭,出现了洗衣机存米、电冰箱当碗柜的奇怪现象。显然,由于能源供应不足,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过是一句空话。

由于核燃料能以少胜多,在中国东南地区发展核电站是完全适合当地情况的。它不但能满足这些地区的能源需求,还能缓解交通运输紧张。有人估计,在华东地区建造1000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可节省3600万吨原煤,省下136亿千米的货运量。发展核电对于电力短缺、交通运输极度紧张的华东、华北、华南地区来说,作用十分明显。

由此可见,若在发展煤电、水电的同时,适当发展核电,会使我国的能源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要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必须积极开辟新能源,走能源多样化的道路。中国不仅能源紧张,化工原料也很紧张。发展核电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煤和原油,以进行煤和原油的深加工。这对于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和谐发展均有很大意义。

从全局来看,我国和面临能源饥荒的某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能量资源比较丰富、能量消费比较节制的国家。

我国己探明的煤炭储量有7200亿吨,按照目前的开采量,可供全国人民使用几百年。除煤炭外,我国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产量排在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排在第13位。我国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蕴藏量达5.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如果能开发其中的一半,也有3亿千瓦左右,相当于我国全部电站设备总容量的4倍。

然而,我国能源的分布情况却不理想。适于开采的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所以一直得“北煤南运”。水力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南地区,那儿地质条件复杂,交通闭塞,即使把水力资源开发出来,也得“西电东调”,解决电能的远距离输送问题。而迫切需要能源的沿海地区,却无法自给。华东地区科学技术发达,资金、劳力密集,历来是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华东地区每年要输入发电用煤约1000万吨,这已使铁路运输处于十分紧张的超载状态。因此,由于运输上困难重重,依靠输入煤炭来发展电力,有可能使电力供应的缺口越来越大。只有同时开发其他能源,尤其是核电,才能扭转这一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