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2296600000051

第51章 沸水堆

从反应堆内部的过程来看,沸水堆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堆芯内出现了蒸汽。这些夹在水流中的小汽泡,对链式核反应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沸水堆与压水堆相似,也用普通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当堆芯中一部分水被汽泡所代替时,堆芯内的慢化剂减少了,因此会使反应性有所下降。然而另一方面,普通水在堆芯内会吸收掉一些中子。当它被汽泡排挤出堆芯时,中子的损失减少了,因此又可使反应性有所提高。汽泡对反应性的这种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叫做“空泡效应”。在沸水堆的设计中,要尽量使空泡效应为负值,即当堆芯内含汽量增多时反应性下降,使功率的增长能自动地受到抑制。这种“自稳”的能力,可以增加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

堆芯内的大量汽泡不仅产生空泡效应,它们还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汽泡在堆芯内不断地产生出来,并与水一起流动,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人们曾担心,混乱的沸腾过程和汽水流动中的不稳定现象,会不会造成反应堆失控?

经过对汽水流动的深入研究,专家们发现汽泡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不可捉摸,对它们的运动规律可进行定量计算,从而能防止汽水流动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可以允许堆芯内出现沸腾现象,沸水堆的运行是可靠的。

最早致力于沸水堆研究工作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957年10月24日,第一座沸水堆核电站——瓦莱雪脱斯核电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投入运行。其发电功率为5000千瓦。它实际上是一个试验装置,为建造大型的沸水堆核电站提供经验。

1960年8月,在芝加哥西南80千米处建成了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核电站——德累斯顿沸水堆核电站,其电功率为18万千瓦。它以十分优异的运行记录,不仅确立了这种堆型在核电事业中的地位,而且立即吸引了国外市场。一时之间,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印度、日本、西班牙、瑞士、瑞典等国家纷纷提出订货,沸水堆一时名声大振,红得发紫,并迅速地向更大的功率挺进。1969年,牡蛎湾核电站的功率达67万千瓦;1973年,勃朗斯·费莱核电站的功率已达106.5万千瓦,与当今大型压水堆的单堆功率不相上下。

沸水堆由包容堆芯的钢制容器及与其相连的许多辅助系统所组成。水由下向上通过堆芯,然后在堆芯外围与钢容器内壁间的环形腔内下降,不断地进行再循环。堆芯中产生的蒸汽,与再循环水分离后,在容器顶部进行干燥,那里设有高效率的汽水分离装置。在环形腔内,还布置有好多个喷射器,它们的作用是提高冷却剂再循环的能力。喷射器的动力来自两台离心泵,它们从容器中吸取三分之一的堆芯流量,然后以更高的压力使它流过喷射器的喷嘴。喷嘴出口的高速水流带动环腔内的水流,一起进入堆芯进行再循环。现代沸水堆的核燃料,采用低浓二氧化铀,铀-235的浓度约为2%。燃料在高温高压下烧结成芯块,芯块放在锆合金管内组成燃料棒。很多根燃料棒按6×6、7×7或8×8排列成正方形的燃料组件。很多个燃料组件放在一起成为堆芯。这种构造和压水堆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沸水堆燃料元件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使汽水混合物流动畅通。

沸水堆的控制棒用碳化硼制成,具有十字形的断面。由于反应堆顶部已被汽水分离装置占有,因此,十字形断面的控制棒,都由容器的底部自下而上,插到四个燃料组件之间的间隙中,这也是区分压水堆和沸水堆的标志之一。调整插入的深度,即可控制堆芯的反应性,从而调整反应堆的功率。除了利用控制棒以外,沸水堆还可依靠改变堆芯内冷却剂的流动速度来控制反应性。流动速度的变化,可引起堆芯含汽量的变化,用这种方法可使反应堆的运行功率改变25%左右。

沸水堆运行时的最大特点,是蒸汽中含有放射性。当冷却剂流过堆芯时,水分子中的元素氧-16,吸收中子后会放出质子而转变成氮-16。氮-16的半衰期只有7.35秒,在衰变时放出高能的γ射线,因此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这个现象在压水堆核电站中也存在,但氮-16只限于在一回路内循环流动。而在沸水堆核电站中,它随着蒸汽进入汽轮机装置的汽水回路,得采取措施,把汽水回路屏蔽起来,还要对所有可能从汽水系统排出的蒸汽,加以凝结和回收。

目前已运行的核电站中,沸水堆的数量仅次于压水堆,占第二位。它在热效率、单堆功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方面,都与压水堆不相上下。在各种堆型的剧烈竞争中,它显然是向压水堆冠军地位挑战的最强劲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