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点滴
22295100000009

第9章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电视片《铁流》观后

绵阳电视台推出的历史专题片《铁流》,于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在全省播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举凡当事人、目睹者,军史、党史专家,学者、学生,以及偶然看到便一直看下去的普通观众,看后都说好。大家认为这部片子“史料翔实,手法新颖,系统、全面地勾勒出历史的线条,以史服人,以情胜人,是难能可贵的电视片”。我有同感。

人们为什么会对这部电视片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我想从审美角度谈谈它们的价值。

在人们一般性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由审美对象自身性质决定的。当审美对象被定义为“纪录片”时,观众就会把它看作是“史”,用看“史”的心情看片。

《铁流》之所以会受观众赞赏,首先是因为它在“诗”与“史”的关系上位置摆得对,认准了“历史”是这部专题片的价值所在,尽全力提高“诗”与“史”特别是“史”的价值。这部作品从总体风格上说,确实能给人一种美感。这“美感”首先来自编导者敢于面对历史的态度,来自他们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当然也来自“诗”的部分,来自观众对作品风格的感受。它“理清了历史的脉络,采用一集抓住一个中心的整体布局,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铁流过程——解放绵阳,却未局限于历史时空;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赞歌,却又包容了比诗歌更为旷远更为博大的精神内涵”。“历史叙述得又细又准,情节生动,使人如临其境”……说这些话的人有的是专家,有的是普通观众,有的是当年的亲历者。他们的话证明了摆正“诗”与“史”的关系,是这部电视片获得成功的第一原因。

这部专题片获得成功的第二原因是它正确地处理了“人”与“事”的关系。这部片子的编导在重视历史真实性的同时,重视“人”在叙事上的作用。为此,他们确立了一条把叙事框架放在“追寻解放者的足迹,重走当年铁流路,对今尚健在的当事人和知情者进行采访”的原则。力求通过直观式的采访“再现历史真面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大大增加了本片的信息量,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增加了历史的可信性和可感性。由于被采访的人,除当年参加过解放绵阳的将军、战士、政工干部、目击者外,还包括军、党史研究人员和地区文史馆员,因而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前者的回忆情真意切,充满性格色彩;后者说史言简意赅,脉络清晰。当观众在电视屏幕上随着他们的叙述直观地看到当年解放军翻过的山、走过的路、渡过的河,目睹沿途群众历数当年解放军的困境与豪气时的情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那些故事便不期而然地转化为一座座丰碑,向人们道出了今人对历史的评价。

这部专题片在处理“诗”与“史”、“人”与“事”的关系时,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活生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从这部片子的结构与规模上可以证明这有赖于编导者的“当代意识”的支持。如果编导者缺少当代意识,观众就不可能在这部历史专题片中看到如此全面的“铁流”场景;不可能看到18兵团发动秦岭战役,60军178师铁流奔涌,沿川陕公路向南疾进,翻险山,越秦岭,攀栈道,走密林,一步步地通过艰难曲折,直到“解放绵阳”,取得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的细节;更不可能通过编导对178师“解放宁强”、“解放广元”、“解放梓潼”等战役和战斗的叙述,了解到他们曾为绵阳解放而付出的重大牺牲的史实……深受感染的作者不无感慨写下这样几句话:当他们“踏上革命这条漫漫不归路,多少悲戚荣辱李中全或许都已经淡忘,唯有50年前挺进剑门,解放西蜀的艰辛和困苦,胜利和喜悦,仍然萦绕于怀……”这是多么深远的抒情!那些在看过本片后立即写信给电视台表达欣慰之情的战士们,也同样引人深思。确实,关于18兵团60军178师这段征战事迹,我们知道得太少了。

此外,还可以从“感情投入”的角度观察一下“人”的重要性,因为观众已经注意到:只有当年曾经参加过解放绵阳的当事人,才能以如此真切的感情,充满历史沧桑感地谈论往事。不论是曾经担任过高级将领者的催人泪下的叙述,还是解放军士兵在向上级汇报军情时连吃三顿饭撑得弯不下腰,不得不遵照医生命令在庭院中走了一夜的令人发噱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这部专题片的厚度和美感。

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