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点滴
22295100000013

第13章 彩练当空舞——兼谈《生死抉择》的艺术效应(3)

写人务必要写情,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在许多影片中都无法得到合理的体现,特别是在一些政论片中,人物的概念化、脸谱化、形式化尤为突出,往往一些英雄人物有棱有角却无血无肉,很难被观众接受。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必须具备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但如果只是花费笔墨去演绎一个故事,而忽略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么,《生死抉择》充其量也只是在荧屏上常见的“案件聚焦”这样的节目。叙事和写人,就电影来说,缺一不可,后者显得更加重要。综观大多数影片,之所以会被观众视为鸡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忽略或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只停留在一个浅显的故事层面,而且斧凿的痕迹很重。而很多经典名作之所以会经久不衰,让观众没齿难忘,不仅在于这部影片所表述的故事,更在于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有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忘却故事、忘却情节,但最难忘却的可能是人物形象。

《生死抉择》着力描绘的是象征正义、力量的李高成这样一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全片始终将李高成置于矛盾的漩涡之中,使他面临一个又一个需要付出勇气和胆识的选择。而他的这些选择,正是无数视腐败现象为毒疣的广大观众所渴求所期待的。因此,李高成的处境牵挂着观众的心,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在观众心中搅起波澜,在正义和邪恶较量的天平上,几乎所有观众都将求胜的砝码压在正义一边,他们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休戚与代表正义的李高成的成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于是,每当李高成作出重要决断和选择时,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影片结尾李高成那段“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的慷慨陈词,铿锵有力,代表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唤,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最高点,也为观众的焦灼、困惑和期盼作出了圆满的答复。

《生死抉择》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不仅在触及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及揭露干部腐化的深度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思想力度和审美效应的统一。该片倾注了一种悲剧感,一种有关政治又超乎于政治的人性困境和情感决裂的悲剧氛围。这是它的艺术性和魅力所在。悲剧诉之于道德和灵魂冲突,涉及崇高感和毁灭中得到灵魂升华等等美学命题。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都与主人公的崇高信仰、道德理想和性格缺陷紧密相连,营造出特殊的悲剧魅力的氛围;它的戏剧矛盾和它的表达方式是悲剧性氛围和具备悲剧审美意识的。这表明,弘扬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超越了一般的宣传思想层次,而上升到一种审美的高度。《生死抉择》一定意义上具备这种品格,这就提高了这部影片的审美价值。思想的审美和审美的思想高度始终是社会主义艺术追求的目标。虽然影片不够紧凑,有些情节拖沓,某些场景不到位,如结尾处李高成的“申诉”不讲自己如何涉嫌以及30万元巨款的隐衷,而近乎一篇反贪倡廉的领导报告,但有冲突、有悬念,在电影艺术的多种功能之中,透过社会的、政治的题材表达社会公正、社会良知的这种功能受到了电影艺术家和大众的重视。当年,《渴望》播出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上流行的“找媳妇就找刘慧芳,找丈夫就找宋大成”一类话,如不论其偏狭,却是体现了《渴望》在社会上唤起的一种对人格美的追求。另外,通过这些普通人物和故事所达到的历史深度,也引起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新的审视和思考,使得人们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纵横思索中重新寻求和确定美的价值。这时,人们便在对人生和社会的内省与反思中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情感交流与讨论。这是一种在艺术的触发和引导下的既包含着审美观照和审美评判,又充满着理性沉思和社会交流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理想(包括传统的、现代的),不同的人生哲学、道德标准汇集在一起,产生出各种形式的碰撞与冲突,融合与沟通。但是整个社会审美交流又在艺术作品的诱导下如百川入海,殊途同归,共同统一在美的旗帜下。整个过程,将潜移默化地推动、鼓励着人们用新的审美理想去编织生活,去构筑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就是艺术的不可忽视的可喜的最佳社会效应。

对于艺术最佳社会效应的思考,使我们看到,在其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审美交流起着极特殊的作用。它不但扩展、传播着艺术的影响和艺术信息,而且实现深化了艺术的社会效应,释放出人们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能量,联络了人们相互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实现和完成了艺术的巨大的聚合作用。这种全社会的自发性的大规模交流活动是除艺术之外任何东西也难以调动起来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的社会效应显然不是社会不同审美个体各自不同审美感受的机械相加和组合。因为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怎样感人,假如人们欣赏之后各自永远封闭自己的艺术感受,不与任何人沟通与交流,艺术的社会效应也就无从发挥了。因此,如果说审美交流效应是不同社会成员的艺术感受和内心萌发的新的思想、情感相互碰撞的火花,那么,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就应该是这数不清的耀眼的火花所产生的巨大热能。可以说,没有社会群体的社会交流,也就不会有什么艺术的社会效应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影视艺术既作为艺术的一种新兴的体裁样式,又作为一种艺术的大众播媒介,对于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的产生起着突出作用。试想一下,假如《生死抉择》《渴望》《牵手》等不是以影视艺术形式传播,而是以文学或别的艺术形式出现,会有那么多接受者吗?一部作品在社会产生何等程度的社会效应,首先取决于它拥有多少接受者。在今天,要想为一部艺术作品争取更多的接受者,非影视艺术莫属了。尤其是能够多集连续播放的影视节目,更有着对社会产生强大影响的优势。一些优秀的影视剧就是在连续不断的放映播出进程中,不间断地促进与推动人们的欣赏与交流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强烈的社会效果的。可以说,就目前来看,影视艺术既能争取最多的观众,又能扩大与增强艺术的社会效应。电影是商品,是特殊的商品。它必须通过市场流通、观众消费,才能显示其价值。一部抓住社会热点,思想上有亮点的影片,又同时具有艺术特色,能够吸引观众,才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生死抉择》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找准支点,充分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成一部市场接受、观众欢迎的“热销”电影。当然,假如影视所传达的艺术作品不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社会效应的。遗憾的是,近年来,在我国银屏上,好的影视剧实在是凤毛麟角,这又不能不令人深思和忧虑。

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是:

一、我们强调艺术的社会效应,指出它对人对社会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绝不是说艺术的社会功能可以超越一切,以至于只要通过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同时,艺术对于人、对于社会的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立刻奏效的事情,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于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像《生死抉择》这样一部小说或电影不可能提供出治理腐败的一套方案来,而是要尽可能揭示出这些腐败所产生的现实关系某些本质方面,所以,任何对文艺的社会影响抱有过高期望的,无异于拔苗助长。

二、在阐述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的全部过程中,笔者将其划定为三阶段,但是,这三阶段又并非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它们不仅紧密相连,而且常常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难以具体分开。如在艺术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会呈现欣赏和交流的结合,而在其中既可以出现人们情感的沟通,也会有人们对深层美学内蕴的开掘、对人生对社会等理性的开掘。

三、我们推崇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又不可能要求每件艺术作品都产生出这一种效应。因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艺术无疑应表现人们的多种需求。如有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由于其历史内容不被更多人熟悉等原因,所以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我们却不能不表现它;又如绘画、舞蹈等艺术,由于它本身条件的限制,永远也不可能产生出像小说、电影、电视、戏剧那样强烈的社会效应,我们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冷落它们。

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