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漫漫长路沁梅香
22293400000026

第26章 附录(3)

追寻爷爷的足迹,我曾经到过四川渠县贵福区。这是1949年岁末跟随三野解放大西南时,从山东南下四川的爷爷担任中共第一任区委书记的地方。现在从渠县县城坐汽车仅用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贵福镇,然而据当地老年人说,解放初期从县城到贵福根本就不通公路,要翻山越岭、穿过原始森林走两天山路才能到贵福。我很难想象当年24岁的爷爷、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区委书记是如何一个人一手持驳壳枪、一手高擎一只燃烧的松明子在夜晚穿行原始森林从县城一路步行到贵福的情景,一路上不光是跋山涉水历经磨难,还要冒着土匪和野兽袭击的危险!

与爷爷当年同样年纪的我在非洲农场日常的劳作中,不论是领着20多个黑人佣工耕耘在紫色的非洲原野上,还是驾着轻卡穿行在酷热的非洲大地送菜的路途中,我的眼前总是时常浮现出当年在山东故乡的海一般壮阔的血红的高粱地祖辈们那些义无反顾、精忠报国的暗红色的影子,感到了一种祖辈们强悍的生命力在我血管中汨汨奔涌。我真真切切地感到爷爷的血脉在我身上的延续。这种强悍的血脉承继甚至使我在与持枪劫匪的对峙中战胜了他们。

一天夜晚,一辆皮卡车载来几个手持AK47冲锋枪的黑人劫匪来我们农场抢劫。无畏的我和同伴堵死了所租住别墅的大门和窗户,并将所有的空瓶子灌满汽油用纸巾破布塞好瓶口,做成燃烧瓶与持枪歹徒对峙;最终,感到无机可乘的劫匪终于退却,一无所获地驾着皮卡车怏怏而去。在赢得胜利的那一瞬间,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些当年在故乡高粱地里游动的暗红色影子,听到了祖辈强悍生命力在血管中汨汨流动的声音。我时常想,祖辈这种强悍的生命力必将流淌在子子孙孙血脉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拼搏去创建属于自己的灿烂星空!

2014年元月记于蓉城御唐珠宝成都旗舰店

不曾离开的爷爷

高锦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爷爷离开我们已有13载,记忆中的他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在那个临江的家中等我们回去。记得儿时的寒暑假,我最期待就是回到那个有着爷爷奶奶的家,那个家还有我的其他亲人和我的小伙伴们——我的哥哥弟弟们。每到大家团聚一起时,爷爷总是最忙碌又是最开心的,他不仅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奶奶,还要为一大家子操劳忙碌。特别是春节期间,外边天寒地冻,家却是最温暖的所在,一家人围炉夜话,吃着火锅,聊着这一年中发生的各种趣事,屋里洋溢着笑声和小孩们的玩闹声,而支撑和营造这暖暖一切的人,就是爷爷。他起早贪黑地精心准备,让每个带着寒气回家的亲人随时都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食物,而这些总是我寒冷冬天最温暖的记忆。每年过年团聚,爷爷奶奶都会组织一大家子去照全家福,这些照片也成为我们家庭最温馨的记录。

对爷爷我最温馨的回忆是小时候爷爷亲手剥好核桃放在枕边的情形;是不想吃鸡蛋时,他把蛋羹切成动物形状哄我吃下的情景;是带我们出去游玩,春天踏青、夏天纳凉、秋天捉蚂蚱、冬天放鞭炮的情趣。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给我讲的故事,教我读书、练字和写文章。

爷爷身材魁梧,有军人的威严,然而他却是最慈祥的,总是笑呵呵的,从没对我们发过脾气,也从不怨天尤人。他当过八路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为新中国奉献的人一样,受过很多苦。听姑姑说爷爷在抗战期间,为了歼敌取得胜利,曾经趴在雪地里10多个小时一动不动,到后来已经冻得快没有知觉。但爷爷从来没给我提起这么艰难的事,给我讲的都是言语轻松的故事,比如他在地道中对着坐在高头大马上的日寇一枪,就把敌人报销了,惹得我们天天缠着爷爷讲故事。他读过私塾,爱看书和写诗词,家里存有很多书。每到下午,爷爷忙完了就坐在书桌前,架上眼镜,看看书,写写诗,我跑过去问爷爷在做什么,爷爷就给我讲他的故事、写的诗词,还教我唱他谱曲的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想起从前不得自由,乡亲们啰细听根由。”现在我都记得那些午后和黄昏,爷爷坐在窗边,讲故事,一遍一遍教我唱歌的情景。

爷爷特别重视我们的学习,但他从不强迫我们学习,都是根据我们的兴趣买书给我们,我喜欢读书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为了让我练书法、写文章,爷爷专门在光线好的窗边给我撑了张圆桌,买来字帖和笔墨纸砚,手把手教我练习。我写的每篇文章,他都带上老花眼镜亲自修改。还记得小时候写了篇文章——《喜雨》,爷爷看了特别喜欢,逐字斟酌,和我讨论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写,写得好的地方在哪里,并以我为骄傲,把文章分享给家里的每个人,还尝试找报纸杂志发表,他的鼓励给了我无比的自信,时时激励着我。

刚考上大学那年的夏天,整个假期还和以前一样无忧无虑,爷爷也和以前一样身体硬朗,带着我和弟弟们去爬山,为我上大学照相留念。夏末初秋时节,我带着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期待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不久就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说爷爷的身体不太好,再后来接到电话说爷爷的病情严重,要回去看望爷爷。听到消息,心里一沉,但当时没多想,懵懵懂懂地跟着家人坐火车回去了。到了好像就被带去灵堂,看到伤心的奶奶和亲人,就是没看到爷爷,爷爷已经化为一副黑白的影像悬挂在灵堂中央了。不知是谁告诉我爷爷去世了,顿时五雷轰顶,完全不敢相信,一个月前我走时,他殷殷嘱托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而现在他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我连他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家人告诉我爷爷病危时受的苦、遭的痛,他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还喃喃地念着我的名字和我考上的大学,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止不住地流泪。后来每当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一瞬间想起这件事,眼眶湿润,然后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家人的爱与期望在前进。

看到一帧帧爷爷奶奶在世时每年春节带全家一起拍摄的照片,我特别感恩能留下这些珍贵的回忆。照片中的爷爷奶奶从壮年走到了耄耋之年,爸爸妈妈、大伯姑姑们从青葱岁月走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而我们也从一个个襁褓中的婴儿长到成家立业。照片中时空背景变换,贯穿了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油然而生的是感慨、唏嘘、五味杂陈,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不变的是我们这个大家,在爷爷奶奶的支撑下团团圆圆地走到了现在,四个家庭都很幸福,我们小字辈里最大的哥哥也已经有了女儿,爷爷奶奶在世的话也四代同堂了,真希望他们泉下有知。

和世间千千万万个爷爷一样,我的爷爷也和孙儿们隔代亲,但对我来说他是最特别的,是我心目中的典范。他的前半生奉献给国家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后半生奉献给了家庭和儿孙,照顾奶奶,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他用坚实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用最善良淳朴的方式关心着家里的每个人,用最乐观开朗的心让我们从这个家里得到温暖和踏实,教会了我们乐观、坚强、积极和进取,让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有着对知识的无比热爱。对爷爷的回忆仿佛就凝结在那一个个悠长的假期里,我相信那一定是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平行的时空,在那个地方,爷爷是那么栩栩如生地活着,深深地印在家里每个人的心中,永远不曾消失。

2014年1月

林园寄语——怀念外公高树梅

战渔

我于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军校坐落在重庆歌乐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的官邸,故称林园。报到那天,我第一次来到林园,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住了。这里树木茂密,大片的乔木、灌木丛郁郁葱葱,还有许多珍稀植物、奇花异草,俨然就是一个大氧吧。蜿蜒曲折的小径通向四方,平添了几分神秘和幽静。坐落在园中的中正楼、美龄楼、林森公馆、林森墓、马歇尔公馆、国民党中央礼堂,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当晚宿于林园2号楼。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与蒋介石相遇,两人就近在林中一张石桌对坐交谈。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重大事件已载入史册,使林园名声大震。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学习非常满足,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缅怀历史、激励自己、陶冶情操。

记得1999年考入军校第一学年,6月初的一天,正在操场上军训课的我,突然看见外公、妈妈和大舅在不远处看我们训练,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前去招呼,外公怕影响我训练,赶紧对我说:“快去训练,晚上再见面。”吃晚饭时,外公来到食堂,看见我们排队打饭,秩序井然,又仔细看了我吃的什么饭菜后,高兴地拍着肩膀对我说:“军校条件不错,多吃点。”饭后,我来到外公住处,他们都住在中正楼,也就是原蒋介石的居所(当时军校将此处作为宾馆对外开放)。见面后我们一起到园中散步聊天,在毛泽东与蒋介石交谈的石桌处坐下,外公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外公这次到重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建团50周年纪念大会,特意来看看你。战渔,你能上军校,在这样好的环境读书真好,外公像你这个年纪正在和国民党打仗,枪林弹雨、生死未卜。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增强本领,继承光荣传统,把老一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听完外公的教诲,细细品味,看见外公和蔼期待的目光,我感悟到外公言简意赅的话语中,有着外公青年时期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经历,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风范,寄予了对我的鞭策和希望。那天晚上与外公、妈妈一起促膝谈心到深夜,外公详细了解了我学习、生活情况,当得知我因受到挫折、心情沮丧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有八九,你的经历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要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的,而人世间的好多事情,正是通过遭受挫折和磨难才能感悟,所谓‘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就是这个道理。忍受磨难,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表达真爱。战渔,要敢于面对挫折,要有信心和勇气。”在与外公的交谈中,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心情豁然开朗了。外公接着说:“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正确对待自己,客观评价别人是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关键。我相信你在军校一定会百炼成钢的。”外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些富有哲理和启迪性的话语,不仅成为我在军校的座右铭,还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遇到什么,我都能以此来调适和抚慰心灵,从而提升精神、观照自我、激励自己。

如今,外公已故去13年了,人们常说,离去的人会渐行渐远,但对我来说,外公并没有离开我们。他语重心长的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刻浮现在脑海里;外公的音容笑貌、胸襟气节历历在目、耿耿于怀……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前不久,我和妈妈在仔细整理外公遗物时,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外公把我高考时的报名号、总分、考号、各科成绩和报考的军事院校以及专业工工整整地记录了下来。顿时,妈妈和我相对无语,潸然泪下。片刻,妈妈说:“渔娃,外公想的做的比妈妈还细致周到。”

外公,因为有您的关爱和教诲,使我深深地感悟、体验到生命的充实多彩,增长了洞明世事的见识,并从中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彻悟、一种境界,您留下的精神财富将陪伴我的一生。

外公,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13年秋

洒满春晖的阳台

刘远柯

2013年9月24日,达州城里飘着几丝小雨,时隔九年多再一次走进那道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属院大门,站在姥爷姥姥家楼下,抬头仰望五楼那个没有封闭的阳台,好像那几盆盆栽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透过窗户看到屋里也没有一丝光亮。在四周围灯光、炊烟、锅灶声、人声的衬映下,那个幽暗的阳台显得是那么的清冷、那么的沉寂、那么的落寞。闭上眼睛,万千感伤潮水一般地涌来,这再也不是记忆中姥爷姥姥健在时的儿时的阳台……

记忆中的阳台总着洒满春晖,远不是现在这样叫人惆怅。姥爷家的阳台总是被绿色植物簇拥着,点缀着芸花和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