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54

第54章 小题大做的权斗

很快,两年的时光过去了。两年间,曹爽权势更炽,也越来越不把垂垂老矣的司马懿放在眼里。

司马懿已经六十三岁了,他一直想要利用手中的军权对曹爽发起反击,但却苦于吴蜀边界一直平安无事而师出无名。

就在这一年,机会终于来了。

东吴孙权趁着魏国幼主临朝,名将司马懿遭到压制的机会,对魏国展开攻击。其中,全琮进攻淮南,诸葛恪(诸葛瑾之子)进攻六安,诸葛瑾进攻柤中,朱然进攻樊城。

魏国的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在芍坡交战,击败了全琮。诸葛恪诸葛瑾也都被魏军击退。但唯独朱然死死围住了樊城。

樊城是荆州的地盘。魏国荆州刺史胡质深知这一战略要地不容有失,决定派出轻装部队,紧急支援樊城。此举虽然稳定了樊城守将的军心,但还是无法解开樊城之围。

司马懿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提出要亲自领兵驰援樊城。他的想法遭到了群臣的集体反对。显然,他们都认为司马懿有点小题大做了。

要知道,司马懿此时名义上魏国第一高官,而东吴围攻的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樊城。如果确实需要救援,朝中还有一大把将军可以派去,哪里用得着六十三岁的老太傅亲自出马呢?万一出征途中,年事已高的司马懿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正好长了东吴之士气,而灭了大魏之威风了吗?

但是,司马懿考虑的却是,军权久久闲置不用,慢慢也就失去效力了。而自己久不发威,也会被众人逐渐遗忘。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司马懿必须抓住这次出征的机会。

司马懿坚持己见。曹爽想了想,还是同意了。当然,他也并没有安什么好心。他觉得,年过花甲的司马懿既然想自讨苦吃,那就让他去好了。征战有风险,军中颇劳苦,如果司马懿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那就最好不过了,省得自己还得花心思对付他。

司马懿于是抖擞精神,向着樊城出发。没想到,东吴大将朱然得知司马懿亲临战场,竟然吓得连夜撤军而逃了。司马懿趁机追杀,斩首一千余人。樊城之围,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司马懿解开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威,竟然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三国对峙,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战神。蜀国的战神是诸葛亮,吴国的战神是陆逊,而魏国的战神就是司马懿。

东吴之人本对诸葛亮畏之如虎,而司马懿是靠“逼死”诸葛亮而成为战神的。朱然见了他,不免心中发虚。再加上樊城久攻不下,吴军早已疲乏不堪,于是朱然就趁势退兵了。

司马懿的这一场胜利,与他此前奇袭孟达、拒守诸葛、扫平辽东等辉煌战绩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是却把曹爽给吓坏了。

自从两年前夺权成功后,曹爽一直以为毫无反应的司马懿已经是一只死老虎了。没想到,司马懿这一发威,竟然可以吓退东吴大军。曹爽非常担心司马懿会借机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忙不迭地对司马懿施以厚赂。

司马懿得胜回师后,曹爽借着皇帝的名义,将他的封邑增加到四县一万户,司马家的子弟们有十一个人被封为列侯。

这本是曹爽的心虚之作,但却歪打正着,等于是将司马懿及整个司马氏家族往神坛上再拱上了一步,从而也封住了司马懿的其他动作。

司马懿更加觉得高处不胜寒,只能在为人处世上更加谦恭低调。他不但时刻告诫自家子弟切勿骄纵,自己也是以身作则。

时间过得很快,又是两年过去了。这两年间,司马懿与曹爽之间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实暗潮涌动。曹爽进一步控制了朝政,而司马懿的生存空间则一直被侵蚀挤压。

司马懿又动了反击的念头。而幸运的是,机会竟然又来了。

东吴重臣诸葛瑾死后,他的儿子诸葛恪得到重用。诸葛恪好大喜功,自以为能力出众,很想建功立业,证明自己。

于是,诸葛恪出兵骚扰魏国边境。司马懿再次提出要亲自出征。这一次简直比上次还要小题大做。群臣纷纷表示反对,认为司马懿亲征纯属用牛刀杀鸡。

曹爽左思右想,还是同意了司马懿的要求。他认为,司马懿这一年已经六十五岁了,而东吴的诸葛恪能力出众,比上一次的朱然难对付多了。如果能借诸葛恪之手除掉司马懿,岂不是上上之选?

但是,曹爽又一次打错了算盘。

司马懿这一次出征,诸葛恪竟然也像朱然一样,望风而逃。司马懿竟然再一次神奇地不战而胜!

接连两次奇迹般的胜利,使得司马懿的威望大涨。曹爽深感不爽,觉得司马懿抢走了自己的风头,决定此后再也不准许司马懿亲自领兵出征了。

曹爽只是生气,而同属曹魏宗室的曹冏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危险。他立即给皇帝上书,说:“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表明亲近亲族,也必定任用异姓大臣,以表明尊重贤能。如果只重用亲族,皇权就会逐渐衰弱;如果只尊重贤能,皇权就会被夺取。先圣了解这样的情形,所以对于皇族和非皇族广泛求取,同时并用,因而能保得统治权,国祚长久。现在,曹氏亲王空有虚名而实无封地,皇族子弟流窜在大街小巷,不知道国家大政方针,手上的权力就像一介草民。而现在的州牧、郡守,却都拥有千里之地,身兼军队要职,有的一家数人担任高官,有的兄弟同时占据要职,而皇族子弟竟无一人跻身于高官之列,与他们相互牵制,这就有危险了。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是因为扶持它身体的脚众多的缘故。这句话说的虽是小虫,但可以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曹冏名义上是对皇帝上书,但此时的皇帝也只有十二岁,国家大权都掌握在曹爽手中。曹冏的真实用意就是要曹爽高度警惕像司马懿这样手握军权的异姓大臣,加快培植曹氏宗亲,以牵制平衡异姓大臣的势力,确保皇权稳固。

曹爽看了曹冏的上书后,自然要和何晏等五大心腹商议。问题是,这五大心腹均是异姓之臣,他们个个占据了重要岗位,当然不希望看到曹氏宗族来和他们抢位置。同时,曹爽也担心如果重用其他曹氏宗亲,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这么一想,曹爽就对曹冏的建议置之不理了。

司马懿得知曹冏上书的内容后,却吓出了一身冷汗。曹冏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司马懿却已明白,自己的这两次胜利,再一次引发了树大招风的危险。如果曹爽听取了曹冏的意见,并抓住此前的“鹰视狼顾论”、“三马同槽论”大做文章,自己立即就会失去道义基础而连累整个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可惜曹爽这个笨蛋,根本就没发现司马懿暴露出来的这个巨大软肋。此刻,他最操心的是如何让自己也出出风头,以盖过司马懿的威望。

李胜和邓飏给曹爽出了一个主意,让他亲自领兵征讨蜀汉,以建立军功,杀杀司马懿的气势。

这两个毫无军事经验的人给另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人出的绝对是一个成色极高的馊主意。蜀汉的地形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以曹爽这样从未领兵打仗的人,贸然出击,还想建功立业,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但是,这三个草包也许是看司马懿打胜仗实在太容易了,以为自己也一定能够旗开得胜,轻松建功。

司马懿得知后,轻蔑一笑。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虽已无良将,却也不是曹爽这样的人就能够占到便宜的。他立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马上去找曹爽,说了一大堆理由,劝他不要轻易伐蜀。

司马懿知道,自己越是阻拦,曹爽就越是要去。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曹爽认定司马懿是不想让自己出风头,断然拒绝。

曹爽率领大军出征后,很快受到蜀军的抵抗,寸步难进。而军粮又供应困难,牛马骡驴大量死亡。参军杨伟见势不妙,急忙劝曹爽撤军。但随军同行的邓飏李胜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当场与杨伟大吵起来。杨伟大骂李胜邓飏误国。曹爽十分不爽,不肯撤军。

一直密切关注前线战况的司马懿见状给随军出征的夏侯玄(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写了一封劝告信,说:“从前武皇帝(指曹操)二次进入汉中大败的事,你是知道的。现在蜀军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如果我军进攻,蜀军可以不应战,如果撤退被阻截,就会全军覆没。你知道自己将会承担什么责任吗?”

夏侯玄越想越害怕,就把司马懿的话转述给曹爽。曹爽这才想起当年曹操的大败,一下子心如死灰。在曹爽心目中,曹操是神一样的人物。如果连曹操都攻不破汉中,自己又怎么能做到呢?于是,曹爽立即起了撤军之念。

蜀汉趁势进攻拦截,曹爽苦战大败,好不容易才逃出了生天,但魏军伤亡惨重,丧失了大量军事物资。

曹爽本想大出风头,没想到威风扫地,从此再也不敢提“亲征”两个字了。但是,这一次失败却也让他警觉起来。曹冏那封信没能做到的事情,倒是让这场惨败做到了。曹爽开始对具备卓越军事才能的司马懿横生戒心,决意要夺走他所有的权力。

司马懿敏锐地觉察到危险的氛围。他把自己关在房中,闭门不出,一个人紧张地思考对策……

心理感悟:能让人冲昏头脑的,除了胜利,还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