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05

第5章 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司马懿很快就知道自己用力过猛,装病过头了。

这个风痹之疾哪里是那么好装的?装一天两天容易,时间一长,一个正常人谁能够老是伪装成四肢麻木、行动不便、终日卧床不起的废人?

但是,出于对杀人狂魔曹操的极度恐惧,司马懿却又不得不继续装下去。这是一件十分沉重的枷锁,但既然已经套上了,就很难解脱了。司马懿性格中的坚忍成分在这咬牙切齿的伪装中得以充分展现,并得到了更高强度的淬炼。

司马懿装了很久很久,但终究还是露出了马脚。

有一次,司马懿见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于是吩咐仆役们将家中的几部藏书拿到外面晾晒,以免受潮损坏。本来这事纯属平常,但偏偏这一天出了意外。

司马懿躺在床上继续装病,突然间听到半空中一声惊雷,从窗户往外一看,整个天空早已阴云密布,一场大雨眼看就要倾盆而下。

司马懿顿时打了激灵,不假思索地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到了屋外,要去抢收那些摊着晾晒的书。

家中的一个小婢女正好就站在旁边,她一向以为主人真的是突然得了很严重的风痹之疾,无法动弹,只能僵卧床上,没想到主人竟然动如脱兔,从屋中冲了出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灵便,简直比正常人还要厉害!小婢女顿时就被吓呆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瞪大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司马懿!

司马懿猛然想起自己应该是一个手脚无法动弹的病人,他根本就没有做好真相暴露后的心理准备,小婢女的惊骇顿时也惊呆了司马懿!

在这一瞬间,司马懿和这小婢女,主仆二人灵魂出窍、互相盯视,就像木头人一样呆呆地凝滞成了两座雕像。此时,天空阴暗,狂风劲吹,电闪雷鸣,这一副场景,有一种说不出的诡异之感!

为什么司马懿苦苦坚持了这么久的心理防线会在这风雨骤至的这一刻猝然失守呢?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书籍在当时实在是太珍贵了,堪比今日的顶级奢侈品。

东汉末年,因为宦官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书的载体摆脱了竹简与布帛,但是雕版印刷要迟至隋唐时期才被发明出来,活字印刷更是要等到北宋时期才出现。所以,东汉末年要“出版”一本书主要还是靠手抄,成本极高。

事实上,在现代印刷术流行之前,书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以明代出版的《封神演义》为例,整部书的价格是二两银子,而当时一个刻书匠辛苦工作一个月,工资还不到二两银子,连一部书也买不起。即便是县令,一个月的薪俸也只能买两三部书。根据当时的物价,二两银子可以买到83斤鲤鱼,或1头半猪,或40只鸡,或66斤香油,或276斤大米。明代的文学家王世贞,为了得到一部宋版《两汉书》,竟然用一座庄园去交换。明代的藏书家朱大韶用则用家中一位漂亮的婢女换来了一部宋版《后汉纪》。可见,书的价格确实不是一般的高。

从明代倒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书的极度珍贵也就可想而知了,读书人对于书的极度珍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懿正如普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视书如宝,爱书如命。在暴雨将至,宝书可能挨浇受损的这一刻,司马懿的大脑里立即闪现出一个极度危险的警报。为了解除迫在眉睫的危险,人类的大脑会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应对这一危险,而将其他所有的防范、戒备抛诸“脑后”。于是,司马懿浑然忘了自己处于装病状态,在本能的驱使下立即冲了出去!

不巧的是,他的反常举止偏偏被家中的这个小婢女看了个一清二楚。当下,两个人面面相觑,僵立当场!

司马懿的心中恐惧已极,他立即想到了自己装病的真相暴露后,一旦被曹操得知,不但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甚至也会让整个家族遭殃。但是,一向以智谋出众著称的司马懿在这一刻却想不出任何的补救之策。

正在此时,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在屋中大喊一声,将那个小婢女喊回了屋中。等到司马懿回过神来,跑回屋中,骇然发现那个十几岁的小婢女已经断气了!

原来,张春华毫不犹豫地将她掐死了。

司马懿心机深沉,唯恐人多嘴杂泄了密,假装风痹之事只告诉了妻子张春华一个人。

张春华是河内郡平皋县人士,父亲当过县令,也算是官宦出身。她自幼就以聪敏过人而著称,此时与司马懿结婚不久。

张春华那无以伦比的决断力顿时令司马懿惊骇不已!身为一介女流,张春华竟然能够在司马懿束手无策的时刻,就在一瞬间就想出了杀人灭口的对策,这绝对是智力超凡入圣的人才能够做到的。而且,还不仅于此,张春华竟然还能在一瞬间就将这一对策付诸实施,毫不犹豫地将这个无辜的小婢女置于死地!这绝对是心狠手辣到了极点的决然之人才能够做到的。

要知道,这时的张春华还不到二十岁!

司马懿看着倒在地上的小婢女的尸体,突然想到了曹操,突然明白了曹操为什么会杀了吕伯奢。

此时此刻,张春华不啻是一个翻版的曹操!

但司马懿还顾不上往下细想,急忙与张春华一起,妥善处置了小婢女的尸体。在当时的世代,奴婢的命就是主人的,可以任由处置。一个小婢女死了,是绝不会有人来刨根问底的。司马懿装病的秘密也因着这一个无辜性命的无声消失而得以保全。

一切处置停当后,司马懿继续躺到床上装病。张春华杀婢的这一幕一直在他眼前反复重演,他心头大乱,思绪翻滚,过了好一阵子才勉强静下心来。

司马懿知道,张春华完全是为了他才做了这件骇人听闻之事。但是,这样滥杀无辜的行为与司马懿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价值观完全不符。这自然会导致他内心激烈的冲突。可是,司马懿却又不得不承认,张春华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当时情境下对自己最有利的唯一选择。但这到底是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呢?

在对妻子心生感激的同时,司马懿也深深地感到了张春华的可怕。她的凌厉决断,带给司马懿的是三分敬仰,七分畏惧。

司马懿很快又想到,既然张春华为了帮自己保密可以杀人灭口,曹操为什么就不可以为了保密而杀人灭口呢?难道杀人灭口的人,就一定是大奸大恶的无耻之徒吗?

任何人,只要事不关己,随时就能拿出最高的道德标准来扣别人的大帽子。而只要事一关己,立即就能给自己的不端行为找到种种确属无奈的理由。这就是典型的自利性偏见。

儒家思想一贯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司马懿觉得张春华杀小婢女是可以接受的,那他就没有理由不接受曹操杀吕伯奢。

就在这痛苦的纠结中,司马懿思想上的接纳之门慢慢打开了,并最终导致他彻底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

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情感好恶、既定态度等来解读外部的客观信息。这就是选择性偏见。在这种偏见驱动下,人们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往往是客观片面的。只有当偏见因为某种特殊的机缘有所消融后,对他人的看法才会不那么偏颇。

司马懿慢慢发现,曹操身上其实也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而这是他此前在选择性偏见的控制下一直视而不见的。

比如,曹操在刚刚担任洛阳北部县尉时,就有过一次让仁人志士拍手称快的壮举。当时,洛阳城中权贵横行,治安很差。曹操下令实施宵禁制度,并制作了五色棒三十根,挂在衙属门口,凡是违背宵禁制度,深夜浪行者,均着乱棒打死。宦官蹇硕的叔父仗着侄子是汉灵帝跟前当宠的大红人,根本无视一个小小县尉的禁令,肆无忌惮地率领着一帮从人出行。结果被曹操抓了个正着。曹操毫不犹豫,立即下令将蹇硕的叔父当场乱棒打死。曹操由此名声大振,洛阳治安一夜变好。

又如,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曾经任命毕谌为别驾。后来,张邈叛变,劫持了毕谌的一家老小。曹操对毕谌说:“你的老母亲落在张邈手上,你可以离开我,以保全老母亲的性命。”毕谌磕头谢恩,表示自己绝无二心。曹操对毕谌的忠心十分感动,流下了眼泪。但是,毕谌告辞出去后,却偷偷地逃走去和亲人相会了。后来,毕谌又归到了吕布手下。等到曹操攻破吕布,毕谌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众人都以为毕谌在劫难逃了,但曹操却并没有报复毕谌,反而说:“能够对亲人尽孝的人,难道不也会忠于君主吗?这样的人,正是我想要找的人。”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曹操上述不畏强权、宽宏大量的事迹不正是儒家所孜孜推崇的大仁大义之举吗?

司马懿渐渐地接受了曹操,认可了曹操。对应推论又一次发挥了神奇的效力。司马懿开始认为曹操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并非偶然,而这些导致曹操成功的性格特质必然还将帮助曹操取得更大的成功。

当司马懿对曹操的好感与日俱增时,他对曹操的恐惧也是与日俱增。在经历了迫不得已的杀婢事件后,司马懿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变得更加沉重。他时刻担心自己的装病之举会被曹操察知而对自己不利。在巨大恐惧的强力推动下,司马懿更加坚忍地装起了病,以至于和新婚妻子的鱼水之欢也全然禁止了。这也导致了他婚后七八年,一直没有子息。

……

心理感悟:爱是破解恐惧的最强武器。

选择性偏见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情感好恶、既定态度等来解读外部的客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