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13

第13章 顽固的第一印象

曹操这一次的出征进展非常顺利,他通过收买张鲁的宠臣杨松与自己里应外合,很快就攻下了汉中。曹操获胜之后,自然喜笑颜开。

司马懿知道曹操的头号大敌就是刘备,他这一路上殚精竭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妙策,于是趁着曹操兴奋开怀的当儿,上前献策。

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靠奸诈手段蒙骗刘璋,得了西川,蜀人并未归心。现在主公您已经得了汉中,益州震动,现在正是攻打的好时机,可以速速进兵。刘备措手不及,必定土崩瓦解!”

曹操正在兴头上,一看是司马懿说话,心情立即为之一冷,但好在多少还有一些喜悦残留,脸色倒也并不太难看。

曹操叹了一口气,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又望蜀啊!”

“陇”指陇右或陇西,就是汉中。“蜀”就是益州。曹操说的这句话并非他的原创,而是引用汉光武帝刘秀说的一句话。当初,刘秀用自嘲的口吻说这句话,是为了展示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来驳斥司马懿的建议。

司马懿听了,仿佛遭了当头一棒,愣在了那里。这怎么会是曹操说的话呢?这最不该是曹操说的话啊!如果曹操不是拥有着强烈的“苦不知足,得陇望蜀”的壮志雄心,他怎么可能在天下大乱中,克服种种困难,逐渐扫平割据各地的群雄,而拥有了整个天下的三分之二呢?

司马懿内心如遭重创,顿时觉得自己苦心孤诣地揣摩分析曹操的心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而更关键的是,司马懿的建议是很有道理的,以曹操的卓越眼光,应该能够看到这一点。一旁的刘晔听到曹操与司马懿的对话,以为曹操出现了严重的判断失误,忍不住站出来支持司马懿。

刘晔说:“刘备刚刚得了蜀地,人心不稳。主公得了汉中,蜀中惊恐不安,其势自倾。以主公之英明神武,只要大兵相向,必然攻而克之。如果稍稍延误时日,等到刘备稳定了蜀中民心,加上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马黄魏等虎将,恐怕就不那么好攻打了。不抓住这个时机,日后恐成后患。”

刘晔向来深得曹操信任,但曹操却说:“士卒们长途跋涉,已经十分辛苦,还是要体恤一下他们,先让他们好好休整吧。”这等于是把刘晔和司马懿一起否定了。

其实,曹操何尝不想立即对死对头刘备发起攻击,彻底将其歼灭,永绝后患呢?而且,这确实是一个攻打益州的最佳良机。蜀中百姓听说曹操快速攻克汉中后,料定曹操必然会来攻打,人心大乱,一日数惊。刘备攻取蜀中,本来就在道德上大有亏欠,蜀中官吏百姓反对他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曹操趁乱进兵,确实有可能像司马懿、刘晔预判的那样,乱中取利而一举攻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没有这样做,以至于错失良机呢?

这个根子还在于曹操对于司马懿的第一印象上。

司马懿因为行事不当且又因判断失误而坐失了开解曹操心结的机会,导致曹操对司马懿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第一印象。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一旦第一印象成型后,人们就会出现“偏见同化”。即,人们在理解或解释后续相关信息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在认知上让其与最初的信念或判断保持一致。

有一个近乎荒谬的案例生动而鲜明地印证了这种“偏见同化”现象。

一位叫做查理·巴隆的美国喜剧演员,曾经受邀在加州医学协会的会议上表演助兴。巴隆灵机一动,与主办方达成协议,偷偷地将自己假扮成一位虚构出来的阿尔宾·阿维格尔博士。面对由医生和律师这些专业人士组成的观众,巴隆利用各种捏造出来的统计数据,讲开了他的“人际交往理论”。观众们几乎完全相信了巴隆是货真价实的人类基因学博士。当观众们发现巴隆的理论中有很多古怪之处时,往往就解释为自己对这方面知之甚少的缘故。一直到演讲结束,都没有人质疑巴隆所宣扬的谬误百出的“人际交往理论”。最后,巴隆才笑着自己揭穿了这个纯属搞笑的把戏。

但是,巴隆的把戏却揭示了人类的一个可怕的秘密。当人们的第一印象将巴隆定位为人类基因学博士后,他们就几乎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而任由巴隆信口雌黄,却对他深信不疑。

在曹操的第一印象中,将司马懿视为与自己相对立的、不怀好意的个体,在“偏见同化”的驱动下,曹操自然就不假思索地将司马懿的建议视为“不怀好意、于己不利”的了。从而,冲口而出的必然是否定与拒绝。

如果是刘晔率先向曹操提出这个建议,曹操一定会加以慎重考虑,绝不会以一句“人心不足,得陇望蜀”直接予以否定。但刘晔跟着司马懿后面帮腔,等于是帮了司马懿的倒忙,曹操反而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看法了。司马懿苦思冥想的智慧结晶,反而是助推曹操下定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决心,同时也间接帮了刘备一个大忙。

曹操在坚定拒绝之后,实际上马上就后悔了,这也造成了他内心的认知失调。为了让自己的心态归于均衡,曹操很快就给自己找到了理由。

当初,袁绍败亡后,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到了辽东。谋士郭嘉建议说不要紧逼,否则占据辽东的公孙氏担心会被吞并,就会与二袁联合,共度难关。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按兵不前。结果,公孙氏主动设计杀了二袁,并将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曹操,以求自保。

后来,曹操远征江南,对孙权恐吓过度,结果导致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最终造成了曹操的赤壁惨败。之前,郭嘉已经去世了。曹操痛定思痛,长叹说:“要是郭奉孝还活着,我哪里会遭受如此惨败啊!”

这正反两个案例,正好可以供曹操自我解脱之用。但事实上,此刻的情形与前两次大不一样。

二袁与公孙氏、刘备与孙权都十分明确地将曹操视为对手,故而占据极大优势的曹操一紧逼进攻,就会抱团求生。而刘备以背反仁义的做法占领蜀中后,原来忠心于刘璋的人,在无奈中屈从于刘备。如果曹操以讨伐不义的名义出兵西川,对刘备有意见的益州势力反而会趁着曹操来攻之际发动叛乱。

总之,曹操还是因为自己的偏见而错失良机了。这也给了刘备和诸葛亮充足的时间,用强力手段扭转了刘璋法纪涣散的做法,让益州成为坚强的堡垒。而曹操的损失还远不止于未能“得陇望蜀”,后来,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后,反而“得蜀望陇”,将汉中从曹操手中活生生地抢了过去。这真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司马懿在挨了当头一棒后,内心非常苦涩。他这才明白曹操对自己的成见竟是如此地顽固。尽管他生性坚忍,但还是有些心灰意冷了。既然曹操如此不待见自己,他不得不顾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司马懿默默收拾心情,告诫自己以后还是少言寡语为妙。

此时,刘备因为担心曹操的进攻,迫不得已将已经吃在嘴里的荆州地盘,吐出了三郡给东吴,有效缓和了与孙权的关系。孙刘再度结盟后,孙权亲率大军对曹操的地盘合肥发动了进攻。

曹操不敢在汉中久留,派心腹爱将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引大军赶往合肥支援。曹孙再次交手,互有胜负。双方相拒月余,于是各自退兵。

曹操回到许都后,侍中王粲上诗颂德,众臣纷纷谏议曹操进爵为王。唯独忠心汉室的尚书崔琰大力反对。此前,曹操最得力的谋士荀彧因为谏阻曹操进位为魏公而遭到冷遇,后来又被迫自杀。众人均以荀彧为前车之鉴而劝崔琰看清形势,放弃对汉室的愚忠。但崔琰决不妥协。曹操大怒,下令将崔琰杖杀。

汉献帝在群臣催逼之下,不得不下诏让曹操进位为魏王。从此,曹操冕十二旒,乘金银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仪銮,出警入跸,和汉献帝完全没有两样了。

崔琰的死对于曹丕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因为,崔琰曾经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随着曹操进位为魏王,曹丕曹植兄弟间早就暗流涌动的夺嫡之争变得更加激烈复杂了。

在遭到曹操新的冷遇后,司马懿有着强烈的冲动要帮助曹丕赢得太子之位,但他思前想后,还是强自压抑住了自己的心性,恪守自己当初定下的原则,冷眼旁观,默不作声。

……

心理感悟:不是挫折带来了挫折感,而是挫折感带来了挫折。

偏见同化当第一印象形成后,人们在理解或解释后续相关信息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在认知上让其与最初的信念或判断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