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05

第5章 无中生有的褒奖

孙策说的“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其实只有前半句是成立的。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不但孙权不如孙策,环顾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孙策的。但后半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孙策做得也相当不错,而孙权在孙策的庇荫下,在这方面其实并无多少优异表现。

孙坚死后,孙策为其办完丧事,举家渡过长江,在江都居住。正好广陵人张纮因母丧在家守制。张纮谋略深远,见识不凡,文字功底尤其出色。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章独步天下。陈琳在位袁绍效力时,曾经写过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曹操读这篇文章时,正好因头风发作,卧病在床,读了陈琳的檄文后,竟然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头风病都不药而愈了。

陈琳对张纮特别服气,在一封给张纮的信中写到:“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印次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陈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的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个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了大坞。”(成语“小巫见大巫”即出于此。)

孙策听说张纮贤能,多次上门,请他指点迷津。后来,孙策向袁术索回父亲旧部,准备起兵征讨江东,有郑重地请张纮出山辅佐自己。张纮多次婉言拒绝,单孙策虚心诚恳,坚持邀请张纮,终于感动了张纮。张纮从此与张昭一起成为孙策最得力的谋士,号称“二张”。这一幕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完全相同。后人不吝给刘备冠上“折节下交,求贤若渴”的美名,孙策完全应该得到同样的荣耀。

孙策在另外一位重要谋士张昭身上也体现出了豁达宽仁的气度。

张昭辅佐孙策创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力越来越大。江东很多士大夫经常给张昭写一些热情洋溢的赞美信。张昭收到了这些信,左右为难,也十分烦恼。如果隐匿不宣,会显得自己暗藏私心,做贼心虚;如果公开这些信件,又有抢孙策风头之嫌,也很不适宜。孙策得知后,却很高兴地说:“我听说当年观众辅佐齐桓公时,人家开口仲父,闭口仲父,齐桓公一点也不担心被管仲抢去风头,最后成了五霸之首。如今子布(张昭之字)这么贤能,我能够重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这句话传到张昭耳中,张昭立即安下了忐忑之心,从此死心塌地为孙策效劳。

孙策对待张昭的这一份心胸与肚量,恐怕就连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刘备和曹操这两大枭雄都赶不上。

孙策不但能以自己的气度收揽文成谋士之心,也能以自己的魅力收服猛将勇士之心。太史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太史慈能力出众,志向高远,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收服的人物。就连以仁义闻名四海的刘备都没能得到他的认可与追随。

太史慈曾为解北海之围出力,后来投到扬州刺史刘繇门下,但刘繇却没有重用他,只是派他侦探军情。

孙策与刘繇相敌,亲自带着十数骑,探看刘繇营寨。刘繇按照常规推测,认为这是孙策的诱敌之计。但太史慈却慨然出击。孙策与太史慈一场猛战,一连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孙策佯输诈败,回马疾走,太史慈紧追不舍,来至神亭岭下。两人再度大战五十回合,还是不分胜负。后来,两人弃枪肉搏,孙策抢过了太史慈背后的短戟,单孙策的头盔也被太史慈抢走。双方接应兵马赶到,两人这才罢战。

在太史慈的政战史上,这样势均力敌的对手还是第一次遇到。孙策很不服气,第二天再次出营挑战。孙策将太史慈的短戟仍在地上,吩咐军士大叫道:“太史慈,要不是你逃得快,早就刺死你!”太史慈不甘示弱,也将孙策的头盔仍在地上,大喊:“孙策的狗头就在这里!”

双方一阵混战。伺候孙策设伏用计将太史慈生擒活捉。大家以为,按照孙策的脾气,一定会将对自己不敬的太史慈千刀万剐。没想到太史慈刚被押到帐前,孙策急忙出营,喝散士卒,亲自给太史慈松绑,还脱下自己的锦袍给太史慈披上,将他请入营帐。

太史慈惊讶道:“我乃败军之将,罪当一诛,为什么如此厚待我?”孙策说:“我知道你是真丈夫,只是刘繇乃愚蠢之辈,不能重用你,以致遭此惨败。”孙策的这一份英雄气概,令太史慈深受感动,于是就向比自己小九岁的孙策投降。

孙策拉住太史慈的手,笑问道:“子义(太史慈之字),你还记得神亭吗?如果那天你抓住了我,会不会杀我?”太史慈同样笑着说:“那可真不好说!”

很多趋炎附势之徒,在投降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往往会粉饰掩藏过往的想法,以取悦新主。单太史慈确实刚直不阿,快人快语。孙策也并没有因此而对太史慈不满,反而更加敬重信任。太史慈提出趁着刘繇新败,赶快去收拢即将离散的士卒来为孙策效力。孙策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双方约定次日日中为期。孙策手下诸将都说太史慈不过是找个借口遁去,绝不会再回来了。单孙策却对降将太史慈十分信任,说:“子义是青州名士,信义为重,绝不肯背约而走!”

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着一千多人吗如约返回,从此至死不渝追随孙策。

由上可见,“举贤任能,各尽其心”应该是孙策的亮眼标签,而孙权截至目前,在这方面几乎是毫无作为。当然,这也和孙权身处的位置相关,人们并不会因此而苛责孙权,但问题是:孙策为什么要凭空吧这一点当做孙权的突出优点而着意加以强调呢?

当一个人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或者其抉择与群体的预期明显不符时,决策者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决策者会刻意提高自己选择对象的吸引力,或降低被拒绝对象的吸引力。这就是决策后失调。

孙权并非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二孙策也是在死神的威胁下才做出了这个一种不同的决策。这就导致了孙策内心的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决策后失调,孙策只能着重彰扬孙权的有点,以表明他完全配得上担任江东之主,同时也证明自己所作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为自己的决策辩护,是人的一种本能,几遍是在那些被误认为是自己的决策中,也是如此。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中,一名研究者拿着两张扑克牌大小的女人相片,询问实验对象,哪一个女人更有吸引力。实验对象作出选择后,研究者就将照片正面朝下,扣在桌子上,然后将其中一张推给实验对象,要他说出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的理由。

研究者在推照片的时候,故意做了手脚,将实验对象没有选择的那张照片推给他。结果,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实验对象发现了这个小把戏。而另外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的实验对象,在被问及为什么更喜欢“这张”照片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十分过硬的理由,却根本没有察觉到研究者推给他们的竟然是曾经被他们否定的那个落选者。

孙策既然选择了孙权,当然要给出足以服人的理由。但无论如何,孙权的业绩和有点还是很不明显。孙策思来想去,也只能在“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上做文章了。

不过,与其说是孙策对孙权的褒奖与张扬,毋宁说是对孙权的期望与告诫。因为,唯有“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才有可能“以保江东”。孙策的这一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对孙权日后的处事造成深远的影响。

张昭心中肃大不以为然,单也不便再多说什么了。一方面,张昭此前深感孙策知遇之恩,不避嫌疑,毫无私心地举荐孙翊。但孙策既已做出抉择,张昭的心也也就尽到了。另一方面,孙策威震江东,虽然已是病虎,余威犹在。张昭也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拂逆他的意见。

只是张昭并不知道,他今日毫无私心地为江东的未来考量,却为个人的未来埋下了不利的隐患。当然,这一隐患还要在数十年后,因应情势的重大转变才会显现出来。

心理感悟:强调即是匮乏。

决策后失调:一个人在做了决定后会产生认知失调,并会通过提高已选择对象的吸引力,或降低被拒绝对象的吸引力来消除这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