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49

第49章 一口三十年的恶气

在称帝当天的庆祝大宴上,孙权就已经暴露出了危险的倾向。

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一场欢宴上,心情极为畅快的孙权毫不节制,很快就喝得醉醺醺了。

东吴群臣络绎不绝地向孙权敬酒祝贺。老臣张昭也颤巍巍地站起来,要向孙权祝酒。

张昭这一年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须发皆白。张昭本是东吴第一重臣,但自从在赤壁战前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之后,慢慢就失去了孙权的欢心。而张昭生性耿直,仍然不时用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孙权。孙权对此虽然很有意见,但出于对张昭的惯性敬畏和尊重老臣的客观需要,仍然保持克制,在礼节上对张昭予以尊重。因此两人尚能相安无事。

张昭虽然心情时有失落,但眼看着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日渐成长,终于成为人中之龙,心情还是十分欣慰的。三十年前,当孙策和吴太夫人将孙权托付给他的时候,孙权才刚刚十九岁。张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担起了扶立孙权的重任。如今,张昭觉得自己已经兑现了自己对故主的承诺。所以,他也举起杯来,对孙权表示祝贺。

没想到孙权竟然语带讥讽地说道:“如果赤壁大战前,我要是听张公您的话,恐怕现在是在要饭吃吧?怎么可能会有今天?”

这一口气,孙权憋了整整三十年。这一句话,孙权一直想了三十年。但是,在登顶最高目标的这一天,在大量酒精的催发作用下,孙权放下了所有的心理戒备,让内心的真实想法冲口而出!

孙权忍张昭已经很久很久了!

孙权刚继位不久,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无畏(逆恐反应),经常在打猎的时候勇往直前。有一次,一只猛虎冲到孙权跟前,前爪都搭到了孙权的马鞍上。张昭看不下去了,当着众人的面,板着脸,狠狠地“训斥”了孙权一顿:“将军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身为主公,应该是能够驾御英雄,驱使群贤的人物。怎么能驱驰于山原田野,和猛兽比拼勇猛呢?”孙权面上很难堪,但迫于张昭的威严,不得不当众认错:“我年纪轻,考虑事情不周到,实在是太惭愧了。”

孙权敬畏张昭的病根就是从这里开始种下的。张昭不顾情面,严厉劝诫的事情还有很多,甚至有一次把孙权的酒后胡闹讥讽为“纣王之行”。

这些事情积累多了,孙权的潜意识中就充满了对张昭的不满。而张昭本人,在大是大非的判断上犯了错之后,依然没有收敛本性,还是以一贯的强硬态度来对待孙权。这就导致了孙权对他更大的不满。

这一次,孙权酒后吐真言,可算是出了一口憋了三十年的恶气了。(孙权确实太“精擅”选择时机了。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中,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说这样的一句话,对张昭的打击确实是最大的。)

但是,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了。

张昭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比他的须发还要白,冷汗急冒。张昭跪地不言。整个欢畅喧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极其安静。东吴君臣上下,都因为孙权这一句不合时宜的讥讽而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之中。一场欢宴不得不就此提前结束。

从这一场由孙权主导的闹剧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权力之于人性的巨大冲击和巨大释放。当一个人自身能量不够的时候,不得不接受外界的种种约束,夹着尾巴做人。但是,一旦这个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约束都不能约束他的时候,那些曾经的屈辱与隐忍就会像绝堤之水一样,冲荡而出,根本不会顾及后果以及他人的感受。

孙权才刚刚当上皇帝,他的年纪还不大,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绝不是一个好的苗头。

张昭心灰意冷,第二天,他就上了一道奏疏,说自己年老多病,已经不适合再参与朝政了,请求孙权让自己退休养老。

这个时候,孙权的酒已经醒了。而更重要的是,那口恶气也已经出了。冷静之后,孙权觉得自己可能做过头了。刚刚称帝就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于是,他温言挽留张昭,并拜张昭为辅吴将军,改封娄县侯。孙权希望通过对张昭的加官进爵来表达歉意。张昭觉得自己挽回了面子,也就不再固执,收回了退休的请求。

君臣两人的关系看似恢复了正常,但其实,伤口即便愈合,也会留下伤痕。孙权对张昭的不满并没有因为两人的和好而消失。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泄愤怒非但不能排遣怒火,反而会进一步激发更大的愤怒。这就是“宣泄无用论”。

果然,在丞相人选的确定上,孙权再一次隐性报复了张昭。

孙权称帝后,当然要委任一名丞相,以为群臣之首。在江东群臣眼中,这一职位非德高望重的张昭莫属。但是,孙权的任命一下来,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孙权竟然任命了毫不起眼的孙邵担任丞相。面对群臣的议论,孙权诡辩称:“丞相日理万机,工作繁重,我实在不忍心让老臣如此辛劳啊!”

孙权拿张昭的年龄说事,仿佛是为了照顾张昭的身体,这个理由好歹堵住了众人的嘴。

但是,孙邵很不“争气”,只当了一年多丞相,就去世了。而孙权口中的那个老臣却还活得好好的。

眼看丞相之位出现了空缺,东吴群臣以为,这一次总该是张昭来做了吧。

没想到,孙权竟然再一次把张昭晾到一边了。这一次,他选择了顾雍为相。

其实,顾雍也不是孙权完全满意的人选。孙权自己喜欢喝酒,但顾雍却滴酒不沾。每当有宴会的时候,只要有顾雍这个不喝酒的异类在场,大家都会觉得不自在,不能尽兴。孙权对此也发泄过不满,说:“顾公在坐,使人不乐。”

但是,顾雍还有一个特点让孙权很满意。这就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而且从来不当面驳斥孙权的面子。顾雍的隐忍定力极强,有一条逸闻可以强悍地证明这一点。

有一次,顾雍在家里和一位宾客下围棋。弈兴正浓之际,一个家人急匆匆进来,递给顾雍一封信。信件是从顾雍长子顾邵担任太守的豫章郡寄来的,但信封上的笔迹却又不是顾邵的。顾雍顿生不祥之感,断定顾邵可能遭遇了不幸。但他没有惊动宾客,继续不动声色地下棋,直到下完棋宾客告别之后,才打开信件。信中所写的果然是顾邵突然病故的噩耗。在此期间,顾雍为了稳定心神,一只手的大拇指一直掐住手掌心,直把掌心掐出了血,但与他对弈的宾客始终没有发现顾雍有什么异样神色。

孙权没当皇帝之前,还比较能容忍臣下犯颜直谏。但是,当了皇帝之后,他维护面子的心理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不能容忍张昭这样毫不顾忌,率性直言的人。正是顾雍的这一与张昭截然不同的特点,让孙权决意起用他担任丞相。

群臣再一次议论纷纷。孙权再一次为自己辩护,说:“把丞相之位给张子布,我难道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吗?只是当丞相事情太多,而这位老先生性子刚烈,他的话别人要是不听,他就会埋怨、责骂,这恐怕没有好处吧。”

顾雍的丞相一连当了十九年,总体来说,口碑不错。而张昭虽然活到了八十一岁,但还是终身与丞相一职无缘。

孙权这样对待张昭,张昭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是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孙氏政权的忠心不二。只要他觉得孙权行事不当,一定会直言相谏,从不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畏缩不前。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多少人为了一己私利,对上位者阿腴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如果张昭的性格能够稍微圆融一点,稍微多顺着孙权一点,以他的威望,东吴的丞相绝对是他的囊中之物。但张昭依然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从未因岁月的变迁而改变。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张昭执拗强硬的性格和孙权称帝后的显著心理变化,注定了他们两人之间是不可能平安无事的。

果然,没过多久,他们之间果然又爆发了一次更加激烈、恶劣的冲突。

……

心理感悟:水,是满而溢;情绪,是不满而溢。

宣泄无用论发泄愤怒非但不能排遣怒火,反而会进一步激发更大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