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03

第3章 热爱何尝不是伤害

于吉刚一被关进牢里,他的信徒们立即就开始了营救活动。

于神仙在江东传道多年,根基极深,信徒众多。包括张昭在内的多位重臣都是他的忠实拥趸。张昭等人对孙策的脾性十分了解,他们知道,这世上唯一能够让孙策收回成命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吴太夫人。

吴氏是一个颇有胆识与智慧的女人,而且还是一个说服高手。她本是吴郡人,后来随宗族迁徙到钱塘郡。她的父母早就去世了,和弟弟吴景相依为命。

孙坚在钱塘郡孤身缉盗声名鹊起后,听说吴氏品貌俱佳,立即登门求亲。吴氏宗族的长辈嫌弃孙坚好勇斗狠,拒绝了他。孙坚十分恼怒,悻悻而退。

吴氏正当少女思春的年龄,对于孙坚这样的血性男儿非常倾慕。她识见很远,知道孙坚好勇斗狠,惹是生非的性格,在太平盛世不是什么好品格,但在乱世中,却是安身立命的大好本钱。她自己十分愿意与孙坚成婚,但宗族长辈已经拒绝了孙坚,在一个女性权力几乎为零的时代,她要怎么做才能不伤颜面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呢?

吴氏找到长辈们说:“何必因为宠爱我这个女儿而让全族遭殃呢?我情愿嫁给他,如果将来有什么不测,那也是我自己的命。”(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

这是一个标准的后果策略。吴氏揭示了拒绝孙坚的另一种可能的消极后果。以孙坚的个性,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得罪了他,就可能给整个宗族带来灭顶之灾。这一后果,当然是整个吴氏宗族不愿意接受的。当初,宗族长辈之所以拒绝孙坚,是出于保护宗族之女的目的,担心吴氏嫁给他后,日后的生活没有保障。但是,为了保护一个宗族之女却可能导致整个宗族遭遇危险,其间的得失利弊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维护自己的正确性,宗族长辈还是有可能维持原判的。所以,吴氏又补上一句,如果嫁给孙坚是个错误的选择,她自己也愿意认命。这样,宗族长辈们的顾虑全被打消,也就没理由不同意了。吴氏不但如愿以偿地与心目中的英雄结为夫妻,而且还赢得了舍身以护宗族的好名声。

吴氏身为女子,竟然通过自己的智慧,成功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这在当时的世代绝对是凤毛麟角的例外。

吴氏与孙坚结婚后,生下了孙策等四子一女。吴氏对孙策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一次,杀人成性的孙策在江东初定后,决定杀掉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会稽郡功曹魏腾。

张昭等谋士觉得杀戮一开,刚刚安定下来的人心就会浮动,不利于长治久安,于是劝孙策放过魏腾,但孙策执意不听。吴氏闻讯后,来到一口大井旁,派人将孙策叫来,对他说:“江东初定,大业未成,你应当礼贤下士,忘记别人的过错而记住别人的功劳。况且,魏腾于公尽职尽责,今天你如果因为个人私怨而杀了他,明天所有的人都将离你而去。我不忍心看见灾祸到来的那一天,今日就先投井自尽吧。”

这又是一个标准的后果策略。吴氏让孙策看到,如果他一意孤行,不但会立即失去母亲,也会失去其他部属的拥戴。孙策大惊之下,急忙向母亲请罪,再也不提诛杀魏腾的事了。从此,江东人心日渐安定。

张昭等人觉得,营救于吉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吴太夫人身上。他们立即通过内侍,将孙策囚禁于神仙的事情告诉了吴太夫人,希望借助“母亲牌”说服剂的超强效力,成功营救于神仙。

吴太夫人一向知道于神仙的事迹,对他颇有好感。她立即将孙策叫入后堂,对他说:“我听说你将于神仙关在牢里了。这个人经常为人医治疾病,军民百姓对他都十分敬仰,你可不要加害他。”

孙策忙辩解道:“母亲,您不要听外人胡言乱语,我自有主张。”

孙策的这个态度,和他往日对待母亲的态度完全不同。他这么说,实际上就是委婉拒绝了母亲的要求。那么,这一次“母亲牌”说服剂为什么失效了呢?

实际上,这些虔诚的信徒们都想错了,做错了。

他们其实根本没了解孙策为什么要杀于神仙。于神仙并没有做错什么,孙策也不是因为于吉做错了什么才把他投入大牢的。如果信徒们对此置之不理,于神仙关了一阵子后,孙策心渐渐淡了,也许就放了他。但是,信徒们百般努力的营救,反而可能会让于神仙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孙策回身吩咐狱吏押来于吉审问。

没想到,这于神仙在牢狱里过得真的是神仙般的生活。一众狱吏对他顶礼膜拜,景仰不已。于吉刚一入狱,狱吏们就将他的枷锁除去,好吃好喝招待着。等到孙策临时召唤,这才慌急忙忙重新给于吉戴上枷锁。一来二去,就耽误了时间。孙策见狱吏们动作迟缓,怒问缘故。狱吏们不敢隐瞒,只好将实情相告。孙策怒气更甚,痛责了狱吏一顿,吩咐将于吉重枷伺候,再度关入大牢。

张昭等数十人人一看大事不妙,急忙联名上书,拜求孙策,放过于神仙。孙策心中惊怒交迸,对张昭等人说:“你们都是读书人,怎么不知道道理?当年交州刺史张津,误信邪教,经常用红头巾包头,说是可助军威,结果被敌人杀了。这等装神弄鬼的道道儿,有害无益。你们不要多说了。我要杀于吉,就是想禁了这股歪风邪气。”

吕范一看苗头不对,越劝孙策反而越是坏事,急忙说:“这于道人可以祈风祷雨。现在正好遭逢大旱,为什么不让他祈雨赎罪呢?”

吕范的真实用意其实不是祈雨赎罪,而是希望通过于神仙施展法术,展示神迹,来赢得孙策的信服,从而不但放过于吉,而且对他礼敬有加。

孙策一直想不通,这个于道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但自己的母亲为他说情,骨干重臣们集体为他作保,而且,就连狱吏们也敢置自己的命令于不顾,擅自给他除去枷锁。

孙策有心看看于神仙到底有什么能耐,于是答应了吕范的请求,将于吉放出,令他沐浴更衣,登坛求雨。孙策同时安排好一堆干柴,声明如果到了午时,还没下雨,就要当场烧死于吉。

百姓闻讯,奔走相告,立时观者如云,填街塞巷。

于吉求雨良久,将近午时,狂风骤起,风过之后,阴云渐合,但却还是没有一滴雨落下来。孙策下令,吩咐左右将于吉扛上柴堆,准备点火焚烧。正在此时,忽听一声惊雷,顷刻间,大雨如注,街市成河。

旁观众官及百姓,抢上前去,将于吉扶下柴堆。数万军民,为于吉的神迹所感,竟然不顾大雨瓢泼,自动自发对着于吉下跪磕拜。人人均深感庆幸,大雨一降,于神仙的命就算是保住了!

但就是这一跪,却把于吉给活活跪死了!

孙策刚一见到大雨滂沱,不由对于吉的神力有所触动,但随即看到官民百姓均对于吉顶礼膜拜,顿觉惊惧无比,于是暴怒发作,喝道:“晴雨乃天地之定数,被这妖人正好赶上了。你们怎么会被他迷惑到这等地步?!”下令速斩于吉。

于吉的成功,就是孙策的失败。在失败之后,人们往往以自我保护式的归因方式来为失败申辩。所以,孙策会将这一场大雨归因于天地定数,而不是于吉祈求之功。

众官大惊,再一次集体劝谏孙策。孙策却是越劝越怒,拔剑在手,质问道:“你们是不是想跟着于吉一起造反?!”

众人见孙策面色铁青,唯恐多说一句,于神仙还没死,自己的脑袋就先搬家了,只好闭口不语。说时迟,那时快,于吉立即被砍了脑袋。孙策还不解恨,下令将他的尸首号令于市,以作警示。但是,当晚于吉的尸身就不见了。显然,这是他的虔诚信徒所为。

回顾这一事件,我们不得不说,热爱,何尝不是一种伤害?或者说,热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一种伤害。

于吉的忠实信徒,不惜一切手段要营救于吉,却不知好心也是会办坏事的。正是他们的营救断绝了于吉的生机。孙策之所以对于吉苦苦相逼,就是担心他的影响力胜过了自己。威信是孙策赖以维系高自尊的基础。他绝不能容忍在江东地面上,还另有一人在威信上超越自己。而可怕的是,于吉的信徒们已经屡屡用实际行动强悍地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于吉的信徒们没有动用一切力量来帮助他,解救他,孙策也许不一定对他恨之入骨。如果于吉的信徒们没有不顾一切的表达对他的崇拜,孙策也许不一定将他置于死地。

对孙策造成最沉重打击的是,他几乎所有的部属,竟然都是于吉的忠实信徒。孙策不能不担心,万一于吉登高一呼,自己的部下也就立即就会调转枪头,对准自己。所以,于吉越是神奇,越是有威望,就越是没活路。

而且,孙策遇刺后自尊一再受损,也让他对“于吉现象”变得更为敏感。如果他还是最初那个自信满满的少年英才,也许于吉的存在并不会让他深感威胁。事实上,于吉在江东时日已久,威望早著,此前却根本没有引起孙策的关注。孙策的母亲吴太夫人,也没有觉察到孙策内心的自信弱化,在说情时未能将她最为擅长的后果策略用到极致,从而也影响了说服的成效。

孙策杀了于吉,终于放下心来。可是,于吉虽然死了,孙策因为此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大动肝火,其实也把箭疮未愈的他自己推向了危险的深渊……

心理感悟:偶像在被推向了神坛的同时,也被推向了祭坛。

后果策略通过揭示某一行为的不良后果,以达到说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