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01

第1章 意外中选的异类

没有人愿意在猝不及防间被命运推上风口浪尖,但十九岁的孙权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曾经说过:“当充足的准备碰上机会,就是好运气”。孙权碰到的似乎不是好运气。因为,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做任何准备。

这个所谓的机会是穿着噩耗的外衣而突然降临的。

孙权的长兄孙策在雄姿英发,如日初升的壮丽时刻,竟惨遭刺杀,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个时候,孙策才刚刚二十六岁。

孙策虽然只有二十六岁,但他已经达成了绝大多数六十二岁的人也无法企及的辉煌成就。只是,命运不肯再多给孙策一点点时间了。否则,这个人送外号“小霸王”的年轻俊杰,不知道还将开创何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

临终之前,孙策决定将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打下来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县交给他的大弟孙权。孙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他只能选择兄弟来当接班人。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深感意外的决定!因为孙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

说孙权是异类,首先体现在他的外貌特征上。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嫡妻吴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除了孙权之外,其他三兄弟都继承了父亲的外貌特征,个个面容俊朗、英气勃发。当时的人还因此特别称孙策为“孙郎”。

唯独孙权却是蓝眼睛,紫胡须,脸颊方正,嘴巴很大(碧眼紫髯,方颐大口),看上去不像是江南吴郡人,倒像是个西域胡人。虽然孙权也算是相貌堂堂,但和另外几个兄弟却明显长得不一样。幸好他的母亲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胡人接触,否则人们甚至可能怀疑孙权的生物学父亲到底是不是孙坚。

那么,为什么孙坚夫妇都是黑眼睛,却会生出一个蓝眼睛的儿子来呢?

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项研究也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个此前从未有人揭开的千古之谜。

这项研究发现,如果把白眼睛果蝇胚胎周围的液体温度从25摄氏度提高到37摄氏度,那么,这个胚胎就会孵化出红眼睛的果蝇。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眼睛果蝇和白眼睛果蝇的基因(DNA序列)是完全一致的,并未出现变化。也就是说,并不需要基因突变,仅仅改变胚胎发育时的环境温度,就可以让果蝇出现从白眼睛到红眼睛的重大变异。

由此推测,孙权的碧眼紫髯很可能也是其母在怀孕期间遭到了某种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所致。

孙权与其他几位兄弟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反映在外形容貌上,也体现在性格气质上。

孙氏兄弟的父亲孙坚是一个骁勇刚烈,霸气十足的人。孙坚的发迹史简直就像是一个传奇,而这完全得益于他的这种攻击性极强的睥睨一切的个性。

孙坚十七岁时,跟着父亲去乘船去钱塘(今浙江杭州),快要靠岸时正碰上海盗劫掠财物,在岸上分赃。过往船只吓得不敢靠岸。孙坚见了,却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他提刀上岸,大步奔走,一面走,一面用手指东划西,口中念念有辞,似乎是在指挥部署人众,围剿海盗。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以为是官兵前来缉捕,惊慌失措,纷纷扔下财货,四散逃窜。孙坚不依不饶,一直到追杀了一名海盗才回来。孙坚因此名声大振,随后被郡府征召,代理校尉之职,从此开启了他的发迹之路。

孙策、孙翊等三兄弟不但完全继承了父亲孙坚容貌俊朗的外貌特征,也完全继承了他凌厉豪放的性格特征。

比如,孙策在孙坚意外身亡后,投奔了孙坚的旧主袁术。有一次孙策部下的一个骑兵,触犯了军法。为了逃避责罚,他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厩里面。孙策毫无顾忌,直冲进袁术营中,将这个骑兵搜出,就地斩首。然后,才去拜见袁术谢罪。袁术心里很不痛快,但也只能说:“正该如此!”这件事极大地提高了孙策的威望,却也让袁术对孙策充满了忌惮之心。而此时的孙策,还不到二十岁。

综合而言,孙策兄弟从父亲身上继承的过人的胆识以及超强的攻击性,均是基因使然。甚至连他们最小的妹妹孙仁也继承了这一好勇斗狠的基因。孙小妹后来嫁给枭雄刘备为妻。新婚之夜,见惯世面的老江湖刘备猛然见到婚房里摆满刀枪剑戟,夫人的侍女们个个是舞刀弄枪的好手,也着实吓了一大跳。

在一项重要的生物遗传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单胺氧化酶的作用。单胺氧化酶是大脑中一种掌管不同神经递质的酶。同时,它还能保证神经元之间的平稳交流。而那些带有单胺氧化酶A基因缺陷的人类以及动物,被证实具有更大的暴力倾向。(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进行联系的一种特定化学物质)

从孙家父子的情形来看,从孙坚到孙策,很可能都是带有单胺氧化酶A基因缺陷的。所以,他们个个英武逼人,动辄就对敌人发起暴力性攻击。但是,在孙权身上,很可能没有这种基因缺陷。因为孙权的性格沉稳含蓄,低调内敛,简直就不像是孙家儿郎!

在人类对他人的认知评判中,存在着一种“自我形象偏见”。即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人格(性格)特征,来评价他人人格(性格)特征与自己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心理学家列维奇曾经让一群被试用20个不同的形容词来评价他们的真实自我。每个形容词代表着一种评判的维度。同时,被试也被要求用这些形容词来对其他人(包括家庭成员,好朋友,最不喜欢的老师,所认知的最特别的人等等)。

结果,列维奇发现,被试对自己做出最积极评价的那些维度,同时也正是他们评价他人时最重要的维度。比如,一个被试对自己的热心助人有着最积极的正面评价,当他评价他人时,这个特点就会成为他的一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再如,一个被试为自己的勇敢无畏的性格而自豪,那么,那些胆小怕事的他人,就会得到他最负面的评价。

对孙策来说,英武豪迈,胆略过人就是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性格特质。在自我形象偏见的作用下,沉闷内向有余、勇毅明显不足的孙权显然不可能成为孙策的“最爱”。最有可能成为孙策“最爱”应该是孙家的三郎孙翊。

孙翊不但在外形容貌上与孙策十分相似,在性格特征上也是如出一辙。可以说,孙翊和孙策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印刻出来的亲兄弟,而孙权和他们俩相比,则完全像是一个外人。

也许有人会说,孙策选择孙权,是因为他刚好是年纪最大的弟弟。但事实上,孙翊仅仅比孙权小了一岁,也已经十八岁了。

孙家的儿郎一向早熟早慧,很早就能承担起军国重任。这也是得益于孙坚的言传身教。

孙坚本人出身布衣,十七岁出道孤身擒拿海盗,二十八岁时黄巾事发,孙坚借此乱世而发,仅仅三年后,就以赫赫军功而被朝廷封为长沙太守,很快又被封为破虏将军、乌程侯。

孙坚在三十五岁时英年早逝,此时的孙策只有十七岁,就毅然承担起了一家之重。四年之后,孙策带着父亲的一部分旧部,加上新招募的几千人马,开始创业,仅用两三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的丹杨、吴、会稽三郡,还向西攻占了豫章、庐陵、庐江三郡,一时间拥地千里,称霸江东。后来,孙策二十五岁时,就被由曹操控制的朝廷封为讨逆将军,吴县侯。就连老谋深算的曹操,忌惮孙策的英勇无敌,也不得不将曹仁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小弟孙匡,以示笼络。

年已十八岁的孙翊继承了父兄的相同气质与能力,英气逼人。孙翊虽然比孙权小了一岁,但这一岁根本无关紧要。孙翊可以说就是给孙策量身定做的继承者。最早发迹的豪强袁术,在目睹了孙策的英姿飒爽后,连连感叹:“如果我袁术也有像孙策这么样的一个儿子,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袁术感叹自己没有一个像孙策这样的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那么,现在,孙策已经有了孙翊这么一个酷似自己的接班人,也就用不着像袁术那样浩叹遗憾了。

事实上,自我形象偏见不仅对孙策有影响,对所有的人都有影响。以张昭为首的一帮江东重臣,也据此推断,有长兄之风的孙翊是最合适的接班人。张昭等人虽然心伤孙策英年不永,担心外敌觊觎侵袭,但一想到有“小孙策”孙翊在,整个江东的氛围必将一如既往,也就放下了一大半心。

但是,谁也没想到,孙策竟然会选择在生物学特质与人格气质上均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孙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孙策大违常理,把江东之主的这一副重担交给异类孙权呢?

……

心理感悟:机会往往是留给没做准备的人的。

自我形象偏见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人格(性格)特征,来评价他人人格(性格)特征与自己的相同及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