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不可思议的新材料
22284800000005

第5章 新材料技术与“绿色情结”

随着大工业生产带给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重的污染,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作为一项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面觉醒。与此同时,一批绿色先驱性著作的问世,更是对随之而来的绿色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0多年来,人类在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应当说,这种努力是真诚的。今天,“绿色”概念已经前所未有地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懈追求凝聚着人类越来越浓重的“绿色情结”。

追溯绿色运动的经典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技术介入人类环境的影响”从一开始即是人类反思生态与环境问题中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例如,围绕芭芭拉·沃德与勒内·杜博斯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技术介入人类环境的影响”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专家提出:高能量、高收益技术的使用是对生态带来最大破坏与损害的原因,因为它们的优点往往由于强调效率而过分地被夸大。而把能量视为获得基本经济成就的关键,将使公民的财富和选用品得到无可比拟的增加。

在《小的是美好的》这部经典著作中,对技术带给人类环境影响的探讨更为集中而深刻,在这里,舒马赫强调了对现代性技术哲学或技术文化造成的后果的反思。他明确指出,造成环境后果的原因,除了人类在文化、价值上的迷失外,技术哲学的僵化和单一化是一个更为现实和直接的原因。它导致了这样一种情景:本来仅适应工业经济这样一种经济形态的技术发展逻辑变成了世界惟一的技术发展逻辑,实验室的技术产生方式变成了惟一的技术产生方式。由此,人类在跨入工业文明前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生涯中所形成的各种技术追求方向和评价逻辑,多种技术文明方式与技术孕育途径便被无情地扼杀了。它造成了技术哲学上或技术文化上的一种工业文明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造成了世界生机勃勃的多元化技术追求变成单一化追求。其后果必然是,本来只是一种技术哲学的弊端,却变成了全人类必须吞食的苦果。因为任何还不具备这种技术存在前提的民族都要为这种技术的获得而支付巨大的代价。

巴里·康芒纳在他的《封闭的循环》一书中着重探讨了工业技术的内在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他指出,人们常常用人口与富裕这样两种增长因素作为污染加剧的原因,但是,经济增长这个事实并不能够告诉我们关于可能存在的环境后果。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经济是如何增长的?经济增长为什么会造成污染?为此,康芒纳详细探讨了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因后指出,从每一项具体例子可以看出,发生剧烈变化的实际上不是整个经济商品的产量,而是生产技术。也即是说,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是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或根本动因。由于工业经济一直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攫取来实现其增长的目标,而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经济目标的有效工具,由此也就决定了工业经济中的技术模式。而当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时,技术在现代社会也就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成了一种自主的力量,“它把一个遵循着其本身规律的世界变得无所不收,使这个世界抛弃了一切传统”。现代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是由一种建立在现代技术上的经济所保障的,因此,所有这些“进步”都在极大地增加着对环境的影响。

对技术哲学或技术变化以及工业技术模式的深刻反思,是人类探讨日益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40多年来,对技术本身的反思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深刻变化,影响着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技术结构的转型。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绿色”概念正在嵌入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活动之中。这一点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感受到:“绿色”话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商业广告中,说明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品牌标志已经获得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人们越来越注重采用环保材料创造绿色的家居环境,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用天然气取代煤来烹饪食品和取暖;人们将节能概念注入自己的个人生活,节能不再是吝啬的表现,而成为追求绿色生活的具体体现。绿色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与此同时,新材料的研发与工业利用也正在显现出一种绿色指向下的技术途径与战略选择。新材料技术对传统材料绿色观念在深入人心在性能上的深度发掘,不仅增加了它的使用功能,而且增强了材料的耐用性,从而为节约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材料技术也正在发生着技术结构的改变,它不仅包括为社会提供多功能的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合成材料(产品),而且将对材料的后处理或可再利用技术纳入技术的范畴。更重要的是,新材料未来发展更加体现了环保的概念,比如,对生物(或环境)的相容性和生物(或环境)感性材料、高效率能量转换材料和低能量浓集材料等的开发,已经引起更多的关注。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保护环境、保护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然而,尽管人类在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方面已经和正在做出切实的努力,尽管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保护环境已经和正在提供某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人类正处于生态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的境地。21世纪,生态与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不能不认真面对的严峻问题。正由于此,我们需要在生态与环境问题框架下,对新材料技术做深入的探讨,并且以“绿色”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随着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对人类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人类关于它所具有的价值及所产生的后果的认识,已经不能仅仅从其工程技术本身来获得,而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人类和社会环境中来把握。

然而,当我们将技术置于人类和社会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对技术做出选择时,我们就面临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问题,即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不同,技术结果必然引发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现代社会如何在满足不同利益需求间找到适当的均衡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造福于人类的社会理想?目前,这种由技术引发的利益冲突已经日益成为伦理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特别关注的问题,成为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不能不认真面对的伦理问题。

将技术置于人类与社会环境系统中加以思考,伦理问题重新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表明现代人类在技术选择方面的道德觉醒。但是,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伦理选择。因为在现实选择中,人们不得不面对社会这个复杂系统引发的种种伦理困境,而解决各种困境或针对各种现实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行为伦理理论,目前没有,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出现。

但是,我们并不是说现代人类面对种种伦理困境将无能为力。人类的道德遗产和伦理学的现代发展,为人类的伦理选择或伦理决策提供了各种指导性概念或伦理原则,甚至是各种可操作的伦理程序,如依据功利主义原则与方法的利弊分析等。鉴于此,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面对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技术表现出的对于人类与社会环境愈来愈强的、自主性的、革命性力量这一新的事实,我们将如何运用已有的伦理原则或规则指导技术选择中的伦理行为?因此,在人类和社会环境系统中的技术选择问题框架下,深入探讨“公正原则下的技术选择”这一概念的意义。

以承认技术的结果将给不同社会集团带来不同利益或造成损害,甚至引发不同社会集团间利益冲突为前提,公正原则下的技术选择至少涉及了这样两个方面的伦理内容:

一是对同时代的关注。它包括关注个人与群体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针对材料与能源技术,我们更加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如在国家(或民族)层面上,存在着强势国家或民族(如富国)与弱势国家或民族(如穷国)间的利益冲突,在社会层面上,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强势社会群体(如富人)与弱势社会群体(如穷人)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根据公正的原则,在保障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技术选择应当更加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就是说,技术选择还应当体现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怀。因为世界性或区域性两极分化的加深,不仅将加大全球性或区域性反贫困的压力,抑制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机会的生成,而且它更是现时代世界动荡不安、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二是对不同时代内容的关注。现时代的生态危机不但给现代人带来灾难,而且会危及后代来探讨环境问题。我们不但要调整现代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还应当调整好不同时代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因此,现代人类的技术选择就应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不仅维护现代人利益而且维护子孙后代利益)的伦理选择。为后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人的技术选择,就不能单凭技术性的论据,还应当依据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文化的等论据。在公正原则指导下,对诸多论据进行系统的因果分析。而且,技术选择也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决策者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界公众的广泛参与。技术决策的民主化必将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知识点《小的是美好的》介绍

该书是英国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舒马赫的代表作,他出任过英国驻德管制委员会的经济顾问,在1950年至1970年担任英国国家煤炭局的局长,也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概念的原创者,曾担任斯科特·巴德公司的总裁。

这是一本直指心灵、饱含希望并对未来彻悟的书,是世界经济学最具启发性和颠覆性的论述,其论点切中时弊,历久弥新。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环境。

作者因提倡中间技术,以小巧的工作单元及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基础观念,为经济学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