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背着智慧闯天下(下)
22279900000028

第28章 自己的事业不可维系于一人

不可把自己的事业维系在一个人身上,这样风险太大。要想大厦牢固,必须深扎根基;要想事业常青,必须培养种子。

有些人怀揣宏大的理想,想做一番大事业,他终于得到一位强势人物的赏识,自己的事业得以开展。可是他的靠山一倒台,他的事业往往也一同结束了。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为了追求功名,他几乎是六亲不认。他本来在鲁国为官,齐鲁交战时,鲁国国君想任命他为统兵御敌的主帅,偏偏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便有点儿信不过他,他为了取信于鲁,竟残忍地杀掉了自己无辜的妻子。他曾发誓,不为将相,誓不还乡,后来他的母亲病逝,他果然不回家赴丧。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他虽然杀掉了妻子,鲁君依然不信任他;后来到了魏国,为魏国立了大功,又为魏国的贵族所不容。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损有余而继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楚国强大了,吴起却孤立了,他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

吴起的遭遇有一个可以汲取的重要的经验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作为一个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种平衡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只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在秦国,吴起的悲剧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秦国最后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便是由商鞅奠定的基础。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族灭。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

但他长于谋国,拙于“靠”道,他却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个走法,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而商鞅却把自己的命运、新法的命运全寄托在孝公一人身上,而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在官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

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只顾一人,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则墙倒众人推,自己必然会遭到众人攻击,致使身陷险境,自己的事业也废止了。

做事情要把上下都看清楚,上面要找好靠山,防止一棵树上吊死;下面要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使事业后继有人。

曾国藩之所以保持不败,主要就是他在权力交接上下了功夫,培养出了追随者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后,朝廷要求他裁撤湘军,他及时把力量转给了李鸿章的淮军,使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