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1882年8月11日-1955年1月11日),意大利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
生平介绍
格拉齐亚尼1882年出生,早年加入意大利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起,在驻利比亚的意大利军中任职。1930年晋升为少将,1932年晋升为中将。1935年任意属索马里总督,晋升为上将,指挥所部意大利军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晋升为元帅,接替巴罗格利奥元帅任埃塞俄比亚总督。1937年2月遇刺,12月奉命返回意大利。1939年9月,任意大利本土军司令。1939年10月,任意大利陆军参谋长。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任利比亚总督兼驻北非的意大利军总司令,指挥对英军的作战,但再次遭到失败。此后,被召回意大利并解除指挥职务。1943年,在墨索里尼被德军救出后成立的所谓“萨洛共和国”中任国防部长,指挥对意大利人民抵抗运动的镇压。1945年4月28日,被意大利游击队抓获。1948年和1950年两次接受审判,被处有期徒刑19年,但不久即被释放。1955年身亡。
战争经历
1940年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争中,英第8集团军于对在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实施的进攻战役。
1940年9月,格拉齐亚尼元帅率意第10集团军入侵埃及,并占领地中海沿岸西迪拜拉尼地区。意大利军队集团这时共编9个师,分别部署在5个筑垒营地。意指挥部麻痹大意,既不组织侦察,又不派出翼侧警戒。英第8集团军(原称“尼罗河”集团军)司令韦维尔将军决定实施一次有限目标的战役:把意大利军队从被占领的埃及领土驱逐出去。因此,最初仅动用驻埃及军队的四分之一(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共约1。5万人。
1940年12月9日,英装甲坦克第7师和随后跟进的印度步兵第4师,穿越意军营地之间未设防的30公里宽的间隙地,从后方向意军营地发起攻击。英军的进攻完全出乎意军所料。各营地驻军几乎不战而降。意军指挥部已无法指挥军队。因此出现了英军主要集团向利比亚内地进攻的有利时机。他们跟踪追击退却之敌,于1941年1月5日进占拜尔迪耶,1月22日进占图卜鲁格,2月6日进占班加西。但是,根据英国内阁的决议,战役于1941年2月10日中止,部队在阿盖拉设防固守。
1940年秋,意大利发动了旨在控制地中海的非洲战役。意军元帅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20万人的大军进入埃及。当时,英军驻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只有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和一个不完整的坦克师。面对兵力悬殊的情况,韦维尔突发奇想,打造了一支“橡皮部队”,实施疑兵之计。
橡皮坦克充足气体后可担任巡逻任务,放掉气体后装进板球袋里携带方便;“野炮”可以装进饼干盒内;两吨型橡皮载重卡车放掉气体后还没有弹药箱大。工程兵制造了坦克履带痕迹。一条假公路一直修到西迪尼拉尼以南,因为格拉齐亚尼的军队就驻扎在那里。英军让阿拉伯人领着成群的骆驼在沙漠里行动。骆驼身后拖上耙形装置,走动便会掀起漫天灰尘,从空中观察就像移动中的庞大的坦克纵队。意大利飞机在高空拍摄到的情景使格拉齐亚尼相信,在他的右翼有一支强大的英军坦克、大炮部队。同时,有情报说英军增援部队正在途中。格拉齐亚尼害怕侧翼受击和被坦克部队切断,就命令他的部队停止前进,沿着亚历山大公路掘壕防守。
韦维尔采用“橡皮部队”迷惑敌人的同时,极其秘密地调动部队于12月9日发起突然攻击。此时虽然意军处于绝对优势,但因为先人为主,格拉齐亚尼坚持认为英军兵力强大。因此,在英军的进攻面前意军全面退却,致使韦维尔的军队前进了1000公里,一举突入利比亚。英军俘敌13万人,缴获坦克400辆、大炮1300门。经此一役,意大利在非洲的军队彻底垮台。就这样,韦维尔凭借一支“橡皮部队”打败了意大利庞大的非洲军团。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在战争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首相致外交大臣,1940年6月6日。在此以前,我曾反对因为意大利攻击(即如果它要攻击的话)南斯拉夫就与它作战,我想看一看,这对于南斯拉夫的独立是否会形成一种严重的打击,抑或意大利只是要在亚得里亚海夺取一些海军基地,然而这种局势已经改变了。意大利正不断地威胁着要与英国和法国作战,而且不是从“后门”作战。我们与意大利的破裂已近在眼前,其原因与南斯拉夫没有关系,因此,看来我们的主要方针最好是趁此机会使巴尔干动员起来虽然美国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关于这一点赫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一段动人的记述),但是却未能使墨索里尼回心转意。当最后的时刻到来时,我们应付这场新的攻击和纠纷的准备工作早已相当充分了。6月10日下午4时45分,意大利外交部长通知英国大使说,意大利认为它从当天午夜起就与联合王国处于战争状态了。对法国政府也送达了同样的照会。当齐亚诺把照会递交法国大使弗朗索瓦·蓬塞时,弗朗索瓦·蓬塞先生一面走向门口一面说道:“你们也将发现德国人是难以侍候的主人。”墨索里尼在罗马从他的阳台上向组织好了的群众宣称,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已处于交战状态。据说,齐亚诺后来曾辩解说:这是“五千年才有一次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虽属稀少,但不一定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