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123

第123章 高祖迁都

楚汉相争,汉王刘邦以洛阳为大本营和前线的供给基地。汉军依托成皋、荥阳一带的山势,阻挡项羽西进,所以楚汉相争的主战场就在成皋、荥阳,史称成皋之战。楚汉两军对峙近三年,汉王在前线亲自坐镇指挥,洛阳也成了汉王的行官。洛阳又是东周的都城,四面为形胜之地。公元前202年,汉王战胜项羽,刘邦即皇帝位,很自然地洛阳成了汉朝的都城。五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隆重的庆功宴,庆贺汉朝胜利。汉高祖还与群臣总结汉之所以得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认为自己能用贤才,高度评价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功绩。这表明汉高祖要与天下人同乐,与功臣们共享和平幸福。

汉高祖起兵于丰、沛,功臣宿将大多是家乡人,他们很满意洛阳作都城,离家乡又近。张良等大臣却认为,西汉以武力夺取天下,六国旧贵族在秦末又一度起来称王;汉高祖为了打败项羽,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封黥布为淮南王,封张耳为赵王;西汉政权还没有巩固,洛阳处于四战之地,不利于居高临下镇抚诸侯,新创国家就当定都在关中。项羽退出关中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刘邦取胜因为有关中为根本。张良不敢说。他虽然是帝王师,刘邦言听计从,但张良极有智慧谋略,总是抓住时机,才说出自己的意见,往往一言九鼎,刘邦高兴地采纳。

正在大家议论都城之时,齐人刘敬——一个普通的布衣之士,被征发到陇西戍守服兵役,路过洛阳。刘敬是一个有远见的平民,他认为新创国家应当定都关中,占有形胜。这既是进言立功的机会,也是一个臣民应当做的事,将好的建议奉献国家。刘敬找到同乡虞将军,要他引见去见高皇帝。虞将军认为有道理,拿出朝衣给刘敬穿。刘敬说:“我原来穿什么衣服还是老样子好。”刘敬要以布衣之士见皇帝,认为这更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和重视。虞将军于是向汉高祖作了汇报。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国家大事,汉高祖立即召见了刘敬。刘敬对汉高祖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此所谓天府。”关中不仅地形险固,而且八百里秦川,又是粮食基地,刘敬称为“天府”,一座自然的府库。“天府”一词,由此而来。

汉高祖把这个课题交群臣讨论。群臣绝大多人都是山东人,他们不愿意西迁,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说什么洛阳有险可恃,东周数百年建都,历史悠久等等。而且洛阳在天下之中,全国各地进京、纳贡赋道路均等。这些都有道理。但国家安危是最大的道理。周朝以德制天下,秦汉以力制天下,需要有利的地形险阻,洛阳形胜无法与关中相比。汉高祖认为刘敬说的与群臣争的,都有道理,拿不定主意。汉高祖就问张良。张良见时机已到,他分析利弊,支持刘敬。汉高祖当天就下令停止争论,立即打点迁都关中。汉高祖接受正确意见,总是雷厉风行,这也正是他取胜之道的原因之一。

汉高祖迁都后,认为最初的建议是刘敬,立即拜为郎中,并赐姓刘氏,于是史称刘敬。古时皇帝赐同姓是莫大的荣誉,刘敬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