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22271100000023

第23章 道家思想的发展

在这一章里,我们所见到的是先秦道家思想的第一阶段。先秦道家思想总共有三个阶段。以杨朱为代表的是第一阶段。《老子》书中大部分所代表的是第二阶段。《庄子》书中大部分则是第三,也就是最后的阶段。在这里说“《老子》书中大部分”、“《庄子》书中大部分”,是因为《老子》书中也杂有道家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思想;《庄子》书中也杂有道家第一和第二阶段思想。这两部著作,也和中国古代的许多其他著作一样,是这一派学说的言论著作的汇编,而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为达到这个目的,杨朱的做法是“逃避”。这是隐士们通常的做法:逃离社会、遁迹山林,指望这样就可以不致沾染人世的罪恶污秽。但是,人间如此复杂,无论个人怎样逃避,也难以完全逃避其中的罪恶污秽,因此,“逃避”并不能达到目的。

《老子》书中大部分论述是试图显示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在这些道家看来,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不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这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即便如此,人还是感到生命岌岌可危。无论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变化中,总有难以预见的因素。因此,无论人怎样保护自己,还是难免受到伤害,这是《老子》书中第十三章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由来。这个思想在《庄子》书中加以进一步发挥,成为“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它意味着,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它不是从世俗社会逃往山林,而是从这个世界逃往另一个世界。这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第三阶段。

在《庄子》书中《山木》篇里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几种思想。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呜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接下去,庄子讲,人浮游于道德,就是浮游于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役,那样,还有什么能拖累他呢?

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是讲杨朱保全生命的理论,第二部分是讲庄子的理论,“材”是《养生主》篇中所说的“为善”,“不材”是《养生主》篇中所说的“为恶”,“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就是《养生主》篇中所说的“缘督以为经”,就是遵循中道。但是,人若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世上事物,则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他免于灾难。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世上事物,就要无我。我们可以说,早期道家的思想是从私——即有我——出发的,在后来的发展中,“私”被倒过来,被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