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松赞干布去世,唐蕃战争再起
金城公主李奴奴(公元698年——公元739年),唐和亲公主之一。生父为雍王李守礼,养父为唐中宗李显。公元710年春,年仅13岁的金城公主追随曾祖姑文成公主步伐,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即赤德祖赞,松赞干布玄孙,公元698年——公元755年)。传说是嗣子赤松德赞的生母。金城公主在吐蕃30年,为维系唐蕃甥舅宿亲,唐蕃“和同为一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孙芒松芒赞(《通典》作乞黎拨布)继承赞普之位,大论禄东赞辅佐朝政。禄东赞辅政之初,吐蕃与唐继续保持友好相处。公元658年,吐蕃使者来到长安,再次向唐求婚,唐高宗李治不允。第二年,吐蕃开始对唐朝控制下的吐谷浑用兵,唐蕃冲突再起。公元663年,吐蕃大败唐军,占领吐谷浑全部领地,吐谷浑王室率残部退到唐朝境内,吐谷浑灭亡。公元665年,吐蕃又遣使赴长安求婚,提出可与吐谷浑重修旧好,允许吐谷浑残部回吐谷浑故地,但唐须把赤水一地送与吐蕃畜牧。这又等同于逼婚,唐高宗不允。公元667年,禄东赞去世,吐蕃变本加厉向唐的周边属国用兵。
吐蕃灭亡吐谷浑后,加强了对唐朝控制下的西域地区的用兵。公元665年,吐蕃出兵进占唐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公元668年,吐蕃从于阗东进,逐渐侵蚀唐的河西走廊地区。至公元670年,吐蕃军队进占了唐朝在西域的18个羁縻州,迫使唐朝撤销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即安西四镇,将安西都护府从龟兹(今新疆库车)撤回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高昌)。至此,西域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尽陷吐蕃之手,吐蕃北境威胁着唐朝的河陇地区。
安西四镇的陷落,引起唐朝上下极大的震动,唐高宗决定对吐蕃进行大规模反击。公元670年4月,唐高宗派曾经在东征高丽、西击突厥中立下大功的薛仁贵为主将,郭待封为副将,率军5万,以将吐谷浑王室送回故地、重建吐谷浑国为作战目标,出击吐蕃,希望给吐蕃一个沉重打击。不料,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与论钦陵(禄东赞之子)所率40万吐蕃军作战时,由于副将郭待封进军迟缓,薛仁贵所率唐军被击败,几乎全军覆没,此为唐朝开国以来的最大一次战败。此役惨败,唐朝恢复吐谷浑故地的希望彻底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体,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而吐蕃经此一战,完全统一了青藏高原。
此后,吐蕃不断进逼唐朝边境,唐蕃战事不断,关系日益恶化。公元678年,唐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县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此后,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河陇至剑南一带的战略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去世,赤都松赞(《新唐书》译为器弩悉弄,现又译为都松芒布结、杜松芒波杰)继承赞普之位,大权仍为禄东赞家族所掌握。年已54岁的文成公主派遣大臣前来长安告丧,并请和亲,希望将太平公主下嫁吐蕃,以缓解唐蕃关系。此时允婚,颇有被逼而允之嫌,有损大唐上国威仪。因此,唐高宗不允。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唐蕃关系更为紧张。
文成公主去世时,武则天已经临朝执政,决心夺回安西四镇。在吐蕃攻占甘州、肃州,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公元685——公元686年和公元689年,唐军两次主动出击吐蕃,均遭失败。公元692年,武则天再次调集大军出击,令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为主将、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副将,领重兵讨伐吐蕃。王孝杰曾在大非川战役中战败被俘,被吐蕃关押数年之久,熟知吐蕃军虚实,此次统领大军出击,知己知彼,转战数千里,“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唐朝把安西都护府重设于龟兹,用精兵三万人镇守。安西四镇的收复,使唐朝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地位。
这时,已经长大成人的赤都松赞对禄东赞家族专权日益不满。西域兵败,成为赤都松赞收回权力的极好契机。公元699年,已经23岁的赤都松赞首先发难,禄东赞长子论钦陵兵溃,在宗喀(今青海湟中县)自杀。论钦陵弟弟论赞德率千余人、论钦陵之子论弓仁率吐谷浑7000帐降唐。如此一来,吐蕃大伤元气。唐朝乘势反击,天山南麓一带城镇复归唐朝所有。公元700年秋,吐蕃重兵攻打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都督唐休璟督军迎战。洪源谷一战,唐休璟身先士卒,唐军人人奋勇,大破吐蕃。此一战,吐蕃上下胆寒。
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赤都松赞开始谋求与武周的和平。公元703年,赤都松赞派使臣论弥萨赴长安请和,献马千匹、金二千两,表示息兵通好,同时表示了求婚之意。武则天设宴款待,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论弥萨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洪源谷之战,这位将军勇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虽然唐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吐蕃毕竟雄霸高原,唐朝难以撼动。所以,武则天答应罢兵求和,但对求婚没有答应。截至此时,吐蕃向唐求婚已有三次,唐均未应允。
704年,赤都松赞去世,其子尺带珠丹(又译作乞黎弯悉笼、苏笼猎赞,藏名墀德祖赞、赤德祖丹)即位。尺带珠丹年仅7岁,其祖母没禄氏摄政。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李显即位。
尺带珠丹即位后,由于年纪幼小,群臣争斗不休,唐军趁此机会,接连讨伐依附吐蕃的一些少数民族。内外交困之下,公元707年,吐蕃摄政没禄氏再次派使者前来长安,为9岁的尺带珠丹求婚。唐中宗说,吐蕃赞普屡次请婚,已有时日,念其旧亲,同意再结姻缘。
为了边陲安宁,唐中宗决定将雍王李守礼之女,也是自己的养女,时年9岁的李奴奴封为金城公主,嫁与时年10岁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王后。
唐朝继文成公主之后的第二次和亲吐蕃,由此拉开序幕。
二“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金城公主父亲为雍王李守礼。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唐中宗与唐睿宗的亲哥哥。由于李贤得罪了武则天,李守礼自幼便被幽禁起来,与唐睿宗等人被关在宫中长达十余年。直到武则天去世,睿宗改封为相王时,李守礼才得以与睿宗的儿子们一同住在宫外。唐中宗李治复位后,封哥哥李守礼为嗣雍王,拜光禄卿。所以,李守礼是名副其实的皇兄。
在被幽禁的少年时代,李守礼受尽苦楚。长大以后,有时虽然天气阴沉,但李守礼告诉众人:“快要放晴了。”不久果然放晴。有时一连几天酷热,李守礼说:“要下雨了。”不久果然下起一阵大雨。有人感到奇怪,称赞他对天气很有研究。他说:我对天气没有什么研究,这件事也并不稀奇。想当年我被幽禁在宫中十几年,每年都被杖击好几回,背脊上伤痕累累。现在只要快下雨时,背脊就会感到沉闷;天快放晴时,背脊则感到轻健。我是因为这样才能预知晴雨,并不是因为有研究的关系。”此话说完,不禁涕泪沾襟。
正因为如此,唐中宗对皇兄李守礼格外关心,兄弟二人感情很好。公元707年,唐中宗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准备嫁与吐蕃的同时,收金城公主为养女,并接到宫中生活。
9岁的金城公主入居宫中,对远嫁吐蕃之事或有所知。虽然尚未谙事,但对于远嫁吐蕃,远离父母双亲,是福是祸,应该是心中惴惴,惶恐不安的。正因为如此,每念及此,唐中宗和李守礼均为之心伤。
公元709年,吐蕃派出千人以上的迎亲使团来到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受到唐中宗的热烈欢迎。公元710年正月,唐中宗发布《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就唐与吐蕃再次和亲一事布告全国。制曰:
自文成公主化往其国,因多变革,我之边隅,亟兴师旅,彼之蕃落,颇闻凋弊。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恩托旧亲,请崇新好。金城公主,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受筑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
其中“金城公主,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一句,即道出了金城公主的尊贵之身——相比文成公主和其他与突厥等国的和亲“公主”,金城公主是名副其实的“帝女”,也显示了唐中宗对金城公主的拳拳慈爱之心;而“遂割深慈,为国大计”一句,间接道出了唐中宗为保边境安宁将幼女远嫁的无奈。
当月,唐中宗亲率百官送金城公主出嫁,至始平(今陕西兴平),赠以缯锦、杂伎百工和龟兹乐,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护送至吐蕃。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在始平,因“公主孩幼,割慈远嫁”,悲伤之际,唐中宗做了两件令人感动的事情。
一是“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泣歔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也就是在这里举行告别宴会时,唐中宗一边饮酒,一边抽泣叹息,下旨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将送别之地改为“凤池乡”“怆别里”。特赦始平县所有死刑犯和囚禁犯,免除当地百姓一年的赋税,以纪念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由此可见唐中宗的伤心和无奈。
二是“上悲泣歔欷久之,因命从臣赋诗饯别”。即唐中宗下旨让随同送行的臣子当场赋诗饯别。
咏金城公主和亲的应制诗在《全唐诗》中共保存有17首,都直接以“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或“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为诗题。奉旨赋诗的不是政坛要人,就是诗坛能手,如崔日用、马怀素、李峤、张说、苏颋、沈佺期、郑愔、崔湜、阎朝隐等。
其中文馆学士马怀素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为:
帝子今何去,重姻适异方。
离情怆宸掖,别路绕关梁。
望绝园中柳,悲缠陌上桑。
空余愿黄鹤,东顾忆回翔。
年仅12岁、不谙世事的金城公主懵懵懂懂地被送往天边,想必是十分哀伤惊恐,一路上哭哭啼啼,嚷着不愿离开家乡,那是难免的。也正因为如此,更勾起了唐中宗的慈爱之心,以致有上述两项之举。这首诗抒写了金城公主离开故乡的哀怨之情,是金城公主当时心情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兵部侍郎、文馆学士崔日用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诗为: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
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
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
全篇歌咏唐中宗的英明才智、高瞻远瞩,颂扬唐中宗“追汉策”,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唐蕃争端。
给事中、著作郎阎朝隐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为:
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
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
卤簿山河暗,琵琶道路长。
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这首诗虽然寥寥数语,但涉及吐蕃与唐的甥与舅关系(唐时,外甥即女婿,舅即岳父)、唐中宗与李守礼的君臣之义、唐中宗的和亲义举、堪比王昭君的金城公主等内容。其中“卤簿山河暗,琵琶道路长”一句,把金城公主比作王昭君,形象地描绘了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将遭受的远行之苦。而“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金城公主不愿远离父母国,无奈远行,一步三回头,遥望故国,那个太阳升起的地方——长安的悲凉心态。
眼看离别在即,金城公主“泫然涕泣”,“挥泪而作叩禀”。金城公主一边哭泣抹泪,一边跪下向唐中宗叩头,禀告说就要告别而去了。“帝父亦以爱怜温语慰之”,“又为公主详为开说一切所需处世之道”。唐中宗像亲生父亲一样,又慈爱又怜惜地以柔声软语安慰金城公主,还谆谆告诫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后的“处世之道”。真可谓“割爱远和亲”,“相送不胜情”。
最后,唐中宗又把吐蕃迎亲专使叫来,“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这是唐中宗的最后叮嘱。一代帝皇,边叮嘱边悲泣。
虽然无奈,仍需远行。在众臣簇拥之下,唐中宗目送着金城公主的车队缓缓向前移动。车队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天际。
三 金城公主长大,斡旋唐蕃关系
金城公主一行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进吐蕃之路,经甘肃、青海河源和玉树等地,并在玉树做短暂停留后进吐蕃。尺带珠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金城公主到吐蕃后,依照文成公主的旧例,吐蕃为金城公主别筑一城,供其居住。
史载“上赐公主嫁奁极丰,不可计量”,“有万匹绫,及诸种工艺,凡至王前所需之具,皆有携备”。从唐中宗对金城公主疼爱有加的态度上看,所言应该不虚。
当时的朝臣大多认为许嫁公主是朝廷软弱的表现,加之吐蕃远在边外,都不愿陪送公主入藏。在拣选送亲专使时,唐中宗首先考虑的是对吐蕃情况较为熟悉的侍中纪处讷。纪处讷以不熟悉边事为由力辞不就。唐中宗又召中书侍郎赵彦昭做送亲专使,赵彦昭怕离京太久,恐失其权柄,托安乐公主密奏,得以脱身。最后唐中宗令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为送亲专使,杨矩希望借此立下大功,因而欣然应允。
杨矩虽然有送亲的积极性,但对边境形势并不了解。他护送金城公主到达后,吐蕃通过贿赂,促使他以金城公主的名义要求唐朝将河西九曲地区割让给吐蕃,以供金城公主“汤沐之所”。在杨矩的要求下,唐朝答应了吐蕃的要求。但“九曲者,水草甘美,宜畜牧,近与唐接”,吐蕃军队进驻此地,这就为吐蕃提供了绝好的基地,后患无穷。
唐中宗李显送走金城公主后四个月,即遭韦后毒死。韦后随即立唐中宗年仅6岁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则像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6月,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了当政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政治女性,立唐高宗李治第八子、38岁的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公元712年7月,唐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公元713年,李隆基改元开元。李隆基即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
就在唐玄宗改元开元的第二年,即公元714年,吐蕃得寸进尺,又向唐提出在河源重新划分唐蕃疆界,企图向唐界延伸。唐玄宗大怒,准备派遣军队将河源地区的吐蕃军队驱逐出去。吐蕃以唐拒绝边界和谈为由,首先出兵十万,攻击唐境。唐玄宗下旨在全国大募勇士,补充河、陇兵力。唐玄宗下诏准备御驾亲征,并发兵10万,马4万匹,以薛仁贵之子薛讷为陇右防御使,率领大军,迎击吐蕃。薛讷率大军进至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与吐蕃坌达延所率的10万大军对峙。
唐军拣选700勇士身穿吐蕃战服,于深夜向坌达延部发动偷袭,吐蕃士兵难辨敌我,自相残杀。薛讷率主力乘机杀到,吐蕃军乱作一团,死伤万计。坌达延率残部向洮水(今甘肃临潭西北)逃窜,薛讷指挥唐军紧追不舍,双方激战于长城堡(今甘肃临洮境),唐军再次大败吐蕃军,斩首1.7万,截获牛羊120万头。此一役,杀得吐蕃军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唐玄宗原拟御驾亲征,忽然捷报传来,薛讷已经大破吐蕃。“玄宗大悦,乃停亲征。”
吐蕃大败当年,13岁的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把吐蕃在边境向唐挑衅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受谗言所惑的“边将”头上。唐军大胜,或许担心金城公主受到吐蕃危害,唐朝于战后立即遣使到吐蕃,慰问金城公主。13岁的金城公主见到唐使,一再表示唐蕃应该世代和好,彼此不要发动战争。
公元716年,吐蕃攻打松州,唐将孙仁献反击胜利。时年15岁的金城公主上书唐玄宗,希望唐蕃重新和好,并要求唐玄宗和尺带珠丹亲署誓文,双方盟誓,世代友好。但唐朝刚刚步入开元盛世,唐玄宗不愿与吐蕃平等地进行盟誓。
公元717年,唐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在九曲之地大败吐蕃军队。当年,吐蕃再次遣使请和,并带来了金城公主给唐玄宗的亲笔信《乞许赞普请和表》。在信中,金城公主恳切地说道:赞普诚心诚意想和大唐和好,赞普也愿意亲署誓文。祈求玄宗可怜奴奴远在他国,同意亲署誓文,同吐蕃盟誓,亦使唐蕃能够“久长安稳”。唐朝国力正在上升,又是上国,岂能平等地与吐蕃盟誓。唐玄宗依然不准。
公元718年,吐蕃和唐朝又发生局部接触战。同年,吐蕃又遣使求和。尺带珠丹在上表中说:为了能够与唐朝和好,已经七次遣使入朝,希望皇帝舅舅亲署盟誓,舅舅不署,宰相也可。但及至今日,阿舅手署不见,宰相手署亦无,且唐将李知古等人还带兵打外甥百姓。为此,希望唐蕃能够“重立盟誓,舅甥各亲署盟书,宰相依旧作誓,彼此相信,亦长安稳”。尺带珠丹的这个上表,恳切要求盟誓和好之余,暗含着对“岳父”大唐的责备。公元719年6月,唐玄宗答复吐蕃的上表道:“昔岁和亲,已有诚约,而今何乃重请盟书?但信必由衷,聿寻前代足矣。”意思是,大唐先前把金城公主嫁给你们,已经是诚心诚意地与你们订立了和好的盟约,现在为什么又要重新订立盟书呢?从内心遵从先前的和亲诚意,这就足够了。
吐蕃在对唐作战中受到挫折,转而将关注点移向西域。公元717年,吐蕃与西域的强势部落突骑施联姻,并和大食一起在突骑施建立了拔汗那傀儡政权。不久,唐朝安西将领张孝嵩率唐军一万余人,长驱而入,推翻拔汗那国傀儡政权。公元722年,吐蕃攻打小勃律国。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那时是唐的属国。小勃律国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攻打小勃律,唐朝岂能坐视不管,于是唐军出动,击败进攻小勃律的吐蕃军队。公元727年,吐蕃又联络突骑施围攻安西城(今新疆库车),企图撼动大唐的安西四镇,又被唐军击退。同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督军攻陷瓜州(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唐河西节度使萧嵩用反间计,使赞普杀死了悉诺逻恭禄。公元728年,瓜州都督张守圭在瓜州城下大败吐蕃军队,收复瓜州。同年,河西节度使萧嵩和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在渴波谷大败吐蕃军队,大唐猛将杜宾客在祁连城大败吐蕃军队。公元729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冒死深入,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唐玄宗大悦,将“石堡城”更名为“振武军”。
在唐蕃时战时停的十余年时间里,金城公主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一直关心唐蕃关系,不断建议唐蕃和好。
在吐蕃军事越来越不利,尤其是战略要地石堡城失陷于大唐之手后,吐蕃于公元729年又向大唐上表请和。
此年,金城公主已经28岁。这次吐蕃上表请和,在金城公主的斡旋下,唐蕃能否缔结和议呢?
四 促使赤岭树碑,唐蕃“和同为一家”
公元729年9月,吐蕃遣使请和,唐玄宗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二人千里迢迢往赴吐蕃,当面向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说明来意。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非常高兴,把贞观以来所接到的唐朝皇帝的敕书都拿出来给皇甫惟明看,并欣然请和。
公元729年,尺带珠丹派使臣随皇甫惟明一起入朝,并进献贡品。公元730年,皇甫惟明一行回到长安。吐蕃使者带来的尺带珠丹上表称:我是大唐先皇帝的嫡传外孙,又承蒙金城公主下嫁于我,成为圣上的女婿,吐蕃和大唐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一直安乐。我一直对金城公主恭恭敬敬,就像一家人一样。但是边将兴兵,致使双方边境交恶。作为大唐的女婿,外甥深深懂得什么是尊贵卑贱,怎么敢做出失礼的事呢?只不过是边将起衅,才使我得罪了岳父。外甥屡屡派遣使者入朝请和,都为边将阻挡住了。现在,承蒙大唐派遣使臣前来探望公主,作为女婿,我不胜喜悦。如今,外甥我已经处分了构衅边将,并下令不许劫掠大唐百姓。如果有汉人来投吐蕃,我们也将遣送回去。希望岳父明察女婿的一片忠心,恢复先前和好的局面,“长令百姓快乐”。如果这次能够修复旧好,“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年近30岁的尺带珠丹,已经不是20年前的小孩子,他的这个上表,把以往骚扰大唐边境的责任全部推在边将身上,显然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为了表示请和诚意,尺带珠丹派遣使者来到长安,全权处理唐蕃和好问题,并给唐玄宗带来厚礼。金城公主也“进金鸭盘盏杂器物等”给唐玄宗,并致书唐玄宗,要求唐蕃和好。于是,唐玄宗下旨令御史大夫崔琳持《赐吐蕃赞普书》和《赐金城公主书》,出使吐蕃。
公元731年,崔琳出使吐蕃返回长安,又带来了吐蕃关于在赤岭与唐朝互市的要求。同时,崔琳也带来了金城公主给唐玄宗的《请置府表》,要求唐蕃在赤岭划界,“舅甥和好,永无改张”。对于赤岭互市的要求,唐玄宗满口答应,并同意唐蕃双方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约以更不相侵”,以此禁止唐蕃边境发生可能的军事冲突。此后,赤岭成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
公元733年,金城公主上书唐玄宗,提出具体的赤岭划界时间表:“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两界。”随后,唐玄宗派工部尚书李暠出使吐蕃。同年7月,李暠出使吐蕃归来。在金城公主的督促下,跟随李暠来到长安的吐蕃使者再次带来尺带珠丹的上表。上表称“汉与吐蕃,俱是大国,又复先来宿亲,自合同和,天下苍生,悉皆快活,赞扬盛德,当无尽期,及至久长,亦无改变”,并再次要求树碑赤岭,定蕃汉两界。
对于金城公主的上书和尺带珠丹的上表,唐玄宗显示了积极的态度。于是,公元734年,唐和吐蕃各派使臣前往赤岭,树立《定蕃汉两界碑》。《定蕃汉两界碑》指出以往唐蕃之间的纷争是因为“边吏不谨,互有侵轶”,今后唐蕃都要做到“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遵守盟约,使道路畅通,烽火熄灭,造福子孙。界碑树立后,唐蕃官员前往双方各处边界,通告各自边将,相约互不相侵。
赤岭划界是唐蕃关系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金城公主为唐蕃友好长期努力的结果。之后,唐蕃一度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可惜,唐蕃这种亲密关系没有持续多久。
五 一代公主逝去,历史贡献长存
公元736年,这一年,吐蕃出兵进攻唐朝属国小勃律。小勃律遣使告急,唐玄宗令吐蕃罢兵。吐蕃不受诏,攻破勃律国。唐玄宗大怒,下令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出兵攻击吐蕃。公元737年,崔希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在青海湖西大破吐蕃。唐玄宗大喜,命右拾遗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王维作《使至塞上》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不料,公元738年,吐蕃重兵出击,大败崔希逸。至此,唐蕃复又陷入彼此攻伐的战争漩涡。
公元740年,金城公主去世,享年53岁。公元741年春,吐蕃使者至长安告哀。这时,唐蕃战事暂时停歇。吐蕃使者告哀的同时提出“请和”,余怒未消的唐玄宗不许。几个月后,唐玄宗为金城公主大办丧事。唐玄宗悲痛万分,为此“辍朝三日”。
生于帝王之家的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只是一个12岁的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虽然是金枝玉叶之身,但无奈背井离乡,远赴异域,其所经历的凄苦、孤寂、悲伤,世人难以想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12岁的羸弱女孩也逐渐成熟,自觉肩负起调和唐蕃关系的重任。
大约从15岁起,远在异域的金城公主开始努力调解唐蕃之间的纠纷。从这时开始到53岁去世,金城公主始终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加强唐蕃联系,尽量避免战争冲突。没有金城公主的努力,唐蕃之间的“甥舅宿亲”、“赤岭树碑”,以及唐蕃互市,都是很难实现的。
可惜的是,金城公主所处的时代,正是吐蕃兴起,雄霸青藏高原的时代,也是大唐步入“开元盛世”的时代。两强相遇,面临的都是根本性的利益之争。所以,尽管金城公主为和谐唐蕃关系殚精竭虑,仍不能消除彼此的根本利益之争,以致唐蕃时战时和,纷争不断。
尽管如此,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一生为敦睦唐蕃关系呕心沥血,为唐蕃关系的改善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无愧于中华女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