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09

第9章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发展于天地之间,所以人应该研究天、研究地。在这方面,祖先为子孙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

一、伏羲氏的研究

“天文”与“地理”两个词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下》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象于地。”谁在观察?伏羲氏!为何观察?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二是指导现实中的生产与生活。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周易·贲·彖传》)

观察天文的目的,就是“以察时变”。何谓“时变”?四季之变化也。时者,四季也!“以察时变”的目的是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周易·乾·文言》中有“与四时合其序”之论,就是教育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规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大自然运行有严格的规律性,人生在自然中间,生产生活也应该有严格的规律性。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周易》的“天文”、“地理”与现代狭义上的天文学、地理学并不是一回事。

二、尧的研究

《尧典》是《尚书》中第一篇。《尧典》中记载了尧组织人力观察天文制定历法的事。尧分别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观察鸟、火、虚、昴四宿的运行,以四宿运行至中天为标准确定春夏秋冬。一年366天,以闰月定四时,以四时成一岁。这就是尧的功劳。

尧发现了“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发现。年年岁岁,今天有相当多人认为“年”和“岁”是一回事。实际上,“年”和“岁”并不一样——岁有规定性,年有变化性。岁的平均天数为365.2425日,每年的日数却在354—355之间。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为了使年岁统一在太阳回归的周期规律之中,必须实行“闰年”、“闰月”。

岁始于冬至,终于冬至。到了《周髀算经》,一岁的时间长度为365.25日。到了元朝,郭守敬将一岁的时间长度精确为365.2425日。上下几千年,历法中的进步,仅仅体现在小数点之后的第三、第四位。

365.25日这一数据在欧洲,是在儒略历中出现的。儒略历是在埃及人帮助下制定出来的。儒略历是以罗马大英雄儒略·凯撒命名的。儒略·凯撒晚于秦二世。

365.2425日这一数据在欧洲,是在格里历中出现的。格里历是众多天文学家制定出来的。格里历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命名的。格里高利,晚于郭守敬三百年。

这里的问题是:先贤们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条件下,做出了最先进的成果。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先进的仪器又应该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是不是值得后世子孙深思?

三、禹的研究

《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研究地质地理的重要成果。

《禹贡》中第一次划分出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

《禹贡》中第一次公布出了九州大地上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长江、淮河、汉水、恒水、伊水、渤海、黄海。

《禹贡》中第一次公布出了九州大地上的地质地理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关系、与金属与非金属矿藏分布的关系、与鸟兽繁衍生息的关系。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在《禹贡》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知道了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会造成物产上的差异,物产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税收政策,所以,九州之间的赋税在等级上是不一样的。

谈到九州,应该回顾一个奇特的人物——阴阳家驺衍。驺衍说中华大地上的天下只是一个小天下,中华大地上的九州只是小九州;小天下之外还有一个大天下,小九州之外还有一个大九州。小九州与大九州之间因为有大海相隔,所以人民不能相通。驺衍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第一人,遗憾的是他的研究方法失传了。秦始皇以后的皇帝们有了爱烧书、禁书的毛病,驺衍把研究成果记录在《始终》、《大圣》两本书中,有十万字之多。现在只能从《史记》中知道这两本书的书名及其概要,但是驺衍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已无从可考。

研究天文的目的是确定历法——年、月、日,春夏秋冬有四季,四季之中有24个节气;知道了节气的转换人们才能规律地安排生产,合理地安排生活。

研究地质地理,首要的意义是治理水患,《尚书》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研究地质地理,第二个重大意义是弄清鸟兽、矿产、百谷草木以及地方病的规律分布;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防止外来的侵略,《周易·坎·彖传》中有这样的说法:“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几千年前,对天文地理有如此的认识以及如此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如此回顾,并不是拿祖先的辉煌来掩盖子孙的丑陋。做如此回顾,只是想提出这样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会运用天文星象来制定历法,为什么后来会运用天文星象来制造鬼神与迷信?二、探索自然的奥秘,祖先曾经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子孙会落后于世界?是什么时候落后的,是什么原因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