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72

第72章 后记

这些作文是我学习《周易》的心得,先是写出来自己看的,后来试着投了一篇给一家报纸,很快发表了。编辑告诉我,一是校对员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二是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说是喜欢看这样的文章。

发表了几篇之后,报社为我开设了一个《文化长廊》的专栏,一开就是四年,以上这些作文绝大部分都在上面刊登过。

我看《周易》看出了两条道理:一条是做人的理性,一条是做事的智慧。我写心得,也写的是这两条。做人,讲自强不息。做事,讲发明创造。

《文化长廊》开办期间,我接到过不少读者的电话。有青年大学生的电话,有硕士、博士的电话,也有教授的电话,说是这样研究《周易》的文章,很值得一看。有青年说,我谈的中华文化与书本上所讲的不一样,有青年甚至说通过看《文化长廊》改变了对中华文化的看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所谈的仅仅是《周易》的皮毛而已,里面真正有用的宝藏有待青年人的开发。

《文化长廊》能够开办,我感谢编辑王木林硕士;《文化长廊》能够延续,我感谢众多的读者。

记得有一个典故讲的是“鱼”与“渔”的关系,意思是馈赠人以实物之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下面谈一下我读《周易》的方法,如果能够给人一点启示作用,将是我十分高兴的事。

很多人对《周易》望而却步,感觉无法接近。我觉得,这是“书内读书”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读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书内读书”,一种是“书外读书”。

“书内读书”,大都是先从书中的文字入手——读书、背书、记书,一旦读不下去、背不出来、记又记不住的时候,随之而来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书外读书”,就是把“这本书”当成一个观赏的对象,例如把它视为一条江河,或者把它视为一棵大树。观赏江河,首先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简图:源头—中游—下游。观赏大树,脑子里也会出现一幅简图:树根—树干—枝叶。阅读研究《周易》,同样可以采用观赏的方法,应该分清源头、中游、下游,树根、树干、枝叶。《周易》无论多么博大精深,但总应该有一个源头,总应该有一个根。书中的源头,书中的根,就是卦,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知道了这个源、这个根,那么脑子里同样会出现一幅简图:卦—卦名—卦辞,爻—爻辞,经—传。从源头进入有困难,那么就从下游溯源而上。一时欣赏不了根本——卦,可以先从枝叶——传的欣赏开始。总之,“顺流而下”可以读书,“溯源而上”也可以读书。

“书内读书”还有一个弊病,这就是只注意“书中说了些什么”,而忽略了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怎么产生的这本书?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把人局限在书中,把书孤立于实际世界之外。这是很多人读《周易》而无法进入《周易》的深刻教训。

笔者研究《周易》,所采取的方法是“从下游进入源头,从枝叶进入根本”。先读传,后读经。传,先读的是《周易·序卦》,从这里知道了“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啊!这里讲的是宇宙发生论。从《序卦》中还知道了“天地”是对《乾》《坤》两卦的注释,“万物”是对《屯》卦的注释——乾坤象征天地,屯则象征万物。其次读的是《周易·象传》,在这里知道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啊!“如何做人”的道理源于天地之理。在《象传》还知道了“云雷,屯”中的“云雷”二字就是八卦中的《坎》卦与《震》卦——《坎》象征云,《震》象征雷。是八卦中的《坎》、《震》两卦组成六十四卦中的《屯》卦。“云雷”二字的顺序还揭示一个上下位置的摆布关系——云在上,雷在下。如此,笔者进入了《周易》之门。

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笔者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周易》之根——八卦、六十四卦这里,而是“在这里”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易》之根在于卦,那么,卦之根在何处?卦的作者是人还是神?凭什么做出的卦?卦对目前的现实生活有没有实际意义?

持这种方法阅读与研究《周易》,笔者的体会是,《周易》是一本人创作出来的书,而非神创作的书。这本书的基础是生气勃勃的大自然。这本书是讲理的书,而非讲邪门歪道的书,书中起码包含有四方面的道理:物理、人理、哲理、数理。

所谓物理,就是天地万物起源与演化之理——广义物理,还有那一事一物之理即具体物理。所谓人理,就是“如何理性做人”以及“如何智慧做事”的道理。所谓哲理,就是万古长青的成语中所表达的智慧之理。所谓数理,就是奇偶之数表达的宇宙时空之理。

《易》理广大,我写的这些心得,仅是些皮毛之谈。工程师谈文化,班门弄斧,错误在所难免。《易》理精髓有待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开发。请看,德国人莱布尼茨研究《周易》,从中发现了“二进制”,“二进制”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能不能这样设想一下:《周易》里能够推动世界进步的哲理还有什么呢?下一个发现能不能是《周易》作者的后人呢?

最后摘录这样两段话奉献给读者:

一、“易道广大,无所不全。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

二、“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顾吾人之所得,往往先之……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经纬,而合而名之曰《易》。”(严复《天演论·译序》)

三、法国在华传教士白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