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07

第7章 致远:《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近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中,相当一部分的批判者把“闭门锁国”的错误国策归结在文化原因上,认为中华文化中有自我封闭的成分。

其实,早期的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向外开拓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经典中也含有特别丰富的向外开拓的理论。

一、致远的理论

打开《周易》,你会发现有一个词反复出现达十多次,这个词就是“利涉大川”。

何谓“大川”?大山、大河、大江、大海是也。利涉大川,利是利于之利;涉是涉及、涉越、跋涉之涉。为什么要远涉大河、大山、大江、大海呢?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

“利涉大川”一词最先出现在象征饮食需要的《需》卦中,先贤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满足人们的饮食需要,必须涉于大川。

在象征同道同志的《同人》卦中,出现了“利涉大川”;在象征谦虚谨慎的《谦》卦中,出现了“利涉大川”;在象征财富积蓄的《大畜》卦中,出现了“利涉大川”;在象征益处的《益》卦中,出现了“利涉大川”;在象征事业尚未成功的《未济》卦中也出现了“利涉大川”。饮食需要,是“利涉大川”的出发点。和志同道合的一起出发,是“利涉大川”的方式方法。积储财富、增加益处是“利涉大川”的目的。事业成功之时,要敢于“利涉大川”;事业未成功之时,更要敢于“利涉大川”;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敢于“利涉大川”。

“利涉大川”,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实际经验;“利涉大川”,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理论总结。

二、致远的实践

《周易》之中,一有“致远以利天下”的理,二有“致远以利天下”的实践。

为了“利涉大川”,黄帝、尧、舜发明了舟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为了“利涉大川”,黄帝、尧、舜发明了马车牛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从水路上开辟交通去“致远”,从陆路开辟交通上去“致远”,到远方去开拓,到远方去发展,这是《周易》所主张的一种精神。“致远”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以利天下”。“致远以利天下”里面有一个“利”字,可见在黄帝、尧、舜时代的中华民族是看重这个“利”字的。不过,黄帝、尧、舜所看重的是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家一姓之私利。

据《纲鉴易知录》的记载,伏羲氏之母居于华胥,华胥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伏羲氏出生于成纪,成纪位于今天的甘肃;伏羲氏建都于陈,陈位于今天的河南淮阳。伏羲氏的一生都在“致远”,都在“涉于大川”,都在“致远以利天下”。

据《纲鉴易知录》的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今天的河南新郑;黄帝筑城于涿鹿,涿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黄帝死于荆山,荆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灵宝;黄帝葬于桥山,桥山位于今天的陕西。黄帝的一生都在“致远”,都在“涉于大川”,都在“致远以利天下”。

造舟楫并号召“致远”,是黄帝所创造的辉煌,封锁海岸线,一不准人民“致远”,二不准外人进来,是明清时代皇帝们所干的蠢事。一部中华文化两本账:一本是黄帝文化,一本是皇帝文化。两本账不能混在一起算,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应该把黄帝与皇帝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