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65

第65章 第一身衣裳及其他

一、上帝第一次震怒的原因

上帝创造了人,人却经常惹上帝生气。《圣经》中的上帝经常因人的过错而发怒,第一次震怒的原因就是亚当和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禁果,制造了最简单的衣裳。

《圣经·创世记》第3章、第4章记载了“始祖被诱惑”和“违背主命”的故事。始祖夏娃在蛇的引诱下,与亚当先后吃了上帝禁止吃的果子,从此明亮了双眼,看到了赤身裸体,感到羞耻,于是用无花果的叶子制造了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衣裳——裙子。

上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对蛇对人都做出了异常严厉的惩罚:一、蛇必须用肚子走路,而且终身吃土。二、夏娃必须受怀孕之苦,而且必须接受丈夫的管辖。三、亚当必须在长满荆棘和蒺藜的土地中劳作,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而且最终归于尘土。从此,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了丰美的伊甸园。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上帝是反对人发明创造衣裳的。

二、文明天下的大事

“衣裳”一词,在中国经典中最早出现于《周易》。《周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华大地上的衣裳起始于黄帝,正常延续、正常发展于尧、舜。衣裳在中华大地上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件具体的发明创造,而是关系到文明天下的大事。一个人穿上了衣裳,一家人穿上了衣裳,天下人穿上了衣裳,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人由光屁股到穿上树叶、兽皮,这是一大进步。从树叶、兽皮到人工设计制造出的衣裳,这又是一大进步。所以,《周易·系辞下》把“衣裳”的出现与“天下太平”联系在了一起——“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华大地上没有《圣经》中的上帝,所以衣裳的出现没有受到任何干预。

严格地说,这里的“衣裳”应该是两个单音词——“衣”和“裳”。《说文》中有这样一个解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诗经·邶风·绿衣》留下了赞美“衣裳”的美妙诗句:“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穿衣着裳不但不应该受到惩罚,而且应该受到歌颂。这就是中华元文化。

形容朋友之间要好无间的程度,形容人的慷慨大方,往往使用同一个形容词——“解衣推食”。在这里,“衣”和“食”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里,“衣”是朋友之间感情的纽带。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一篇描写战士之间情谊的诗。战友之间是一个生死与共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达到“同袍”、“同泽”、“同裳”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友谊的最高境界。

对比之下可以有这样的发现,《周易》与《圣经》在对待“人穿衣裳”这一基本问题上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宗教经典认为“人穿衣裳”是因为受到蛇的诱惑,中华民族的经典认为“人穿衣裳”是文明进步的可喜可贺的大事。现在世界上《圣经》的信仰者,大都文质彬彬、衣冠整齐。仅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证明《周易》的主张具有延展性与连续性。

三、发明衣裳的参照坐标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阅读这句话时,很多人往往记住了前面的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忽略了后面的话——“盖取诸乾坤”。其实,后面的话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所表述的是发明衣裳的参照坐标。衣裳的发明,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参照坐标——乾坤。乾坤者,阴阳也,天地也。乾坤,看不见的一阴一阳,看得见的高天厚地。为什么参照天地会发明衣裳?这个问题可以从具体与原则两个方面去理解。具体而言:一、在中华民族祖先的研究视野里,天与地形状犹如一个鸡蛋,地犹如蛋黄一样被天所包藏。乾包坤,天包地,由此演化出衣包裳。二、天地的颜色为天玄地黄,由此演化出衣裳的颜色为衣玄裳黄。从根本原则上说,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从一开始就没有个人肆意妄为的成分。一切发明创造都必须以“道”为参照坐标。《周易》里有“道器”之说,《庄子》里有“道技”之说,《周易参同契》里有“道术”之说。《黄帝内经》中医病养生之术须臾离不开道。从《周易》开始,一直到庄子,到西汉的张衡、东汉的魏伯阳,凡是涉及发明创造的哲理与实践时,都会强调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道。先天之道为生生之源,后天之道为自然规律。先天之道为无形无体,后天之道赋存在万物万象之中以及太极、八卦、六十四卦之中。万物万象所呈现出的是形象之象,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所呈现出的是抽象之象,形象之象与抽象之象均可以启迪人们在各个领域内进行发明创造。以道为参照坐标进行发明创造,使《周易》中的发明创造具有两个明显的重要特征:一不违背“道”理,二不危害天地万物。

以道为参照坐标进行发明创造,这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创造出的一种方法论。对于这个方法论,后世子孙并没有真正理解。在天上出现“臭氧层黑洞”,在大地上到处出现污水、污气的今天,器不离道、技不离道、术不离道的方法论愈发显出了青春而耀眼的活力。对于这种方法论,有重新审视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