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53

第53章 启蒙教育与饮食之需

一、两个实际问题

《周易》认为,天地之间有了人之后,就有了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启蒙教育,二是饮食之需。

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理性与聪明才智。一没有理性,二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就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然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用启蒙教育来启迪人的理性与聪明才智。

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众多的物质条件,其中以饮食之需最为重要。“民以食为天。”没有饭吃,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犹如塌了天。要解决好生存与发展问题,重要的任务就要解决好饮食之需。

创作《周易》的中华先贤清楚地认识到了启蒙与饮食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周易》中出现了象征启蒙教育的《蒙》卦与象征饮食之需的《需》卦,在排列方式上,《蒙》、《需》两卦连在一起,紧随象征天、地、万物的《乾》、《坤》、《屯》三卦之后。这样的排列方式,说明了自然界里以天地为大,人间以启蒙饮食问题为大。

二、启蒙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启蒙教育重要,饮食之需也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摆呢?《周易》之中把启蒙教育摆在饮食之需之前的位置上。

为什么如此排列?中华民族祖先认为:禽与兽都会吃,禽与兽都需要饮食,单单重视饮食之需而没有理性、礼仪与知识的启蒙,那么,人与禽、兽就失去了区别的界限。

启蒙启什么呢?一是礼仪的启蒙,二是生产知识的启蒙,三是自然知识的启蒙。

人之所以称其为人,首先是男女之间应该形成稳固的夫妻关系,其次是家庭成员——夫妻、父子、兄弟之间应该形成一个相互亲爱、相互负责的关系。礼仪启蒙,就是要把人塑造为人的样子:对自己而言,应该自强不息;与人交往,应该有与人为善之心;面对社会,应该有无私之公心;面对每日的朝阳,应该有日新精神;面对生产,应该有发明创造的智慧;面对未知领域,应该有探索观察的胆识;判断是非,应该认理不认权势与金钱。礼仪启蒙,就启蒙在此处。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应该正确认识自然之天地:一认识天地的造物功能,二认识天地的运行规律,三认识天地的无私品德,四认识天地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自然知识的启蒙,就启蒙在此处。

做人必须做事。做什么事?一为生存生活而促进生产,二为促进生产而发明创造新工具,三为发展而探索自然——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鱼虫、草木,都在探索之列。知识的启蒙,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更好地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难题。以《周易》中可以看出,伏羲氏为多捕鱼而发明网罟,神农氏为多打粮食而发明耒耜、为物质交流而创建“日中之市”,黄帝为发展交通而发明车马舟船……

三、人与禽兽的区别

为了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中华民族祖先下了很大精力,从《周易》、《尚书》到《礼记》一直在启迪人的良知与良心:

为了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周易》创建了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间的“礼仪五伦观”。

为了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尚书》创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

《礼记》中留下了“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义”之教。《礼记》还讲了家庭之中、上下之间、公开与私下不同场合中的礼貌与礼节。本文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摘录。有心的读者可以直接查阅《礼记》。

人必须讲礼貌与礼节,否则与禽兽无异。《礼记》中做了一个很好很形象的比喻:鹦鹉会说话,因为不懂礼,所以只能算是禽;猩猩会说话,因为不懂礼,所以只能算是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