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38

第38章 “忧患”意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众所周知的成语源于《孟子》,但“忧患”一词却是源于《周易》。

西方宗教里讲原罪,人生下来就有罪,所以应该在上帝面前天天忏悔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企求上帝的宽恕。原罪说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警示,警示人们时时处处进行自律。

在中华元文化里没有原罪之说,所以不要求人们有罪恶感的压抑,但是《周易》主张“忧患”意识,主张用“忧患”意识对待人生与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用“忧患”意识提醒人们进行自律、进行思考的格言。

二、胜利之忧患

《周易·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道是忧患之道,关于这一点,《周易·系辞下》有详细的解释:“《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周易》这部书就产生在“忧患”意识之中,换句话说,《周易》作者本身就具有“忧患”意识。这里所说的文王与纣,就是周文王与殷纣王。前者为明智之臣,后者为残暴之君,历史在这两个人身上发生了转换,残暴之君成了失败者,明智之臣成了胜利者。明智之臣取代了残暴之君,作为胜利者的周文王及其后代没有对胜利所陶醉,而是从泱泱大国殷的灭亡中洞察到天命无常、民心可变、政权可以丧失的前车之鉴,从而忧虑周朝是否会重蹈覆辙——胜利者会不会转换为失败者,于是怀着满腔忧患作出了《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句话说明胜利者在胜利之后的心情并没有轻松。应该如何对待胜利,应该如何对待今后?作《易》者认识到了这样的道理:“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时时有危机之感就能畅顺平安,事事轻狂浮躁、掉以轻心就会倾覆失败。“百物不废,惧以终始。”要想事物持续发展,那就必须自始至终保持警惕。

忧患,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贯穿于《周易》始终。

三、人生之忧患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是《周易·系辞下》所讲的哲理。“居安思危”,这句至今还在传诵的格言就发源于此。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里所讲的是人生之忧患。“忧患”意识,没有时间限制,应该保持在一生一世之中。“忧患”意识,并没有特定对象,适用于平民与君王。“身安”是对个人而言的,“家安”是对家庭而言的,“国安”是对君王而言的。居安而思危,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就会在三个方面受益:一是身安,二是家可保,三是国可保。——这里的“国”与“家”,是两个单音词。

危险,往往发生在安全的时刻;灭亡,往往发生在稳固的时期。《周易》就是用这样的哲理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猖狂、不要嚣张,无论什么人,家产万贯者也好,权倾天下者也好,都不可能一生永远迈步在太平大道上,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必须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平安度过一生。

“主啊,我有罪!”教徒们如此祈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自律方式。“忧患”意识并不要求人们承认“有罪”,只是要求人们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天,直至整个人生历程。

如果,每个人每一天都扪心自问一下“今天我有错误吗”,或者在每一件事情乃至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小心谨慎的态度,那么一定会出现“身安”、“家安”、“国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