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31

第31章 人为天地之心

人文主义,又名人本主义,又名人道主义,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否定神灵,重视人的价值,确定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主人地位。

百年来,相当多的学者一谈起人文主义,就自动地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联系起来,甚至还有著名学者认为“文化”、“文明”、“人文”这些词语皆从西方翻译而来。正如“文明”、“人文”这些词语均源于《周易》一样,人文主义也是中华元文化中所固有的内容。

一、天地之间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文化,源于八卦。伏羲氏作八卦,每一卦的卦体都由三个线段所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周易》里称天地人为“三才”。伏羲氏所画出的这三个线段有相当严肃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第一,人处于天地中间,这就说明天地之间只有人的位置而没有灶王爷、龙王爷以及城隍爷、玉皇大帝的位置。

第二,三爻中的道理,包含有天的道理、地的道理、人的道理。注意,三爻代表的是“天地人”,既不代表“天地神”,也不代表“天地鬼”,更不代表“天地君”。三爻所揭示出的是“天人合一”的哲理。

第三,三爻告诉人们,人之上是高明之天,人之下是宽厚之地,人为天地之心。天地之间只能以人为本,不能以君为本。天地之间没有大于人、高于人的东西。

第四,三爻告诉人们,天地为人之父母,是自然之天地造就了万物以及最初的男女。万物与人同源而生,人与万物是兄弟姊妹的关系,而人是万物之中的灵秀。

第五,人应该上效法自然之天、下效法自然之地,除此之外任何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都不足以作为人的效法对象。三爻里面既没有崇拜鬼神的道理,也没有崇拜君王的道理。

八卦的三爻在《周易》六十四卦变为六爻,六爻的意义在于“兼三材而两之”,所讲的道理仍然是“三才”的道理;所不同的是三爻变六爻使“三才”更详细了:天分阴阳——昼夜,人分阴阳——男女,地分阴阳——刚柔。六爻之中,天地人的位置与三爻摆布的位置一样,仍然是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

八卦是中华文化的起始点。如此,是否可以说出这样一句话:中华文化的起始之处就确立了天地之间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二、延续与演变

以人为本的文化,在《尚书》与儒家学说里得到了正常的延续。《尚书》中在“民”与“天”之间画出了一个恒等号。关于“民”、“天”等同,在《尚书》里是这样表达的:其一,《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威。”其二,《尚书·泰誓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其三,《尚书·泰誓中》:“惟天惠民。”其四,《尚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其五,《尚书·康诰》:“天畏棐(feī)忱,民情大可见。”在这些格言之中,人民的眼睛等于天的眼睛,人民的耳朵等于天的耳朵;人民的赏罚就是天的赏罚,人民的愿望等于天的愿望;民情就是天情,民意就是天意。《尚书》中的天和民合二为一。

孔夫子在《礼记》中留下了“人为天地之心”的论断,《孟子》中留下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天地之间,人的地位第一,民的地位第一。

从抽象符号开始到《尚书》、《诗经》以及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一直在正常地延续。以人为本的文化首先变质于法家学说里,彻底变质在董仲舒的“三纲”之中;法家主张“四海之内,惟君王权威为大”,董仲舒主张“以君为纲”;西汉以后,以人为本的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天地人”的文化变成了“天地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