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2244200000028

第28章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

为了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一些著名学者将中华文化、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简练地归纳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上。

陈立夫先生把中国文化归结在五个字上:一曰“公”;二曰“诚”;三曰“仁”;四曰“中”;五曰“行”。(详见《四书道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

张岱年教授将中国哲学归结在四句话上: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详见《百年回声》,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简练的概括,让人一目了然。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功夫,不可能做出这样精辟的概括。这样精辟的概括,可以让后人避免学与问历程中的艰难探索与无谓的重复。

但是,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文字与语言能不能全部而准确地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文字与语言并不能完整地把中华元文化的精髓清楚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书中的道理在书外。

一、应该高度重视的三句话

1.“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

2.“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1章》)

3.“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三部重要经典,一个共同认识,文字与语言均有片面性与局限性。

书中的道理源于书外。如果中华文化以八卦为源头的话,那么,八卦的道理源于天文地文,天文地文之外还有X文。所以,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哲学的概括,仅仅用文字与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书中的道理,可以用文字概括。而书外的道理,只能靠人的领悟而且是不断地领悟。

二、人文的道理在自然

《周易》位于群经之首。这个“首”字,起码有三个重要意义:一、史无前例;二、高度无人企及;三、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之源。

如何评价这三个重要意义,不是本文的目的。笔者的目的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产生的这本书?换言之,这本书产生的基础在何处?

《周易》有经传之分,传注释经,经注释卦,六十四卦源于八卦。那么,八卦源于何处呢?八卦源于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关于这一点《周易·系辞下》是这样介绍的: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真阅读这段话,对中华元文化的产生,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过程: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伏羲氏即庖牺氏的观察——八卦的诞生——演化出六十四卦——文字之经,文字之传——一部光照千秋的经典。八卦源于自然。

中华元文化,是根植于天文的文化,是根于地理的文化,总之是根于自然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第一本书,书中的道理源于书外,源于人对天文地理的研究,源于人对自然的领悟。

八卦之中,一有严格的规定性,二有无限的延展性。严格的规定性是一阴一阳,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东西。无限的延展性,用《周易·系辞下》中的话说就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仅仅简单的六画,就象征着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在这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哲理,产生了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理,产生了“尚象制器”发明创造的哲理。关于八卦之中的深邃含意,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展开讨论。在这里,只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八卦绝不是算卦先生所说的那个卦——算命的理论依据。”

书中的道理源于书外,书中的道理源于自然,人理源于自然之理而非君王之纲,中华大地上早期所产生出的无比辉煌,与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必然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