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久的错觉
22243100000027

第27章 彼得大帝的手

彼得一世是我略微知晓的几个俄罗斯沙皇之一。他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彼得大帝。那声名威震四野,掷地有音。彼得大帝最早给我的印象是阴险、贪婪、霸道、冷酷。这与我十岁时知晓新沙皇觊觎我脚下丰腴的准噶尔大地有关。

在云翳低压的圣彼得堡,我看到了数座彼得大帝的雕像,其中一座是法国人法尔康纳1766年创作的名雕《青铜骑士》,另一座是当代美国人佘米亚金1991年创作的《彼得一世铜像》。这两座雕像传导给我的信息与形象,与我脑海里固有的信息和形象有所不同。这两尊气宇轩昂的雕像,面部表情都有些模糊不清,尤其是《青铜骑士》,灰黑而萧瑟,显得过于小巧和繁缛,与它响亮的声誉很不匹配。美国人的新雕塑,更是离谱,那彼得一世颇像一个变形怪异的滑稽演员,表情萎靡而搞笑,那奇特而修长的双手,颇像蜘蛛的大脚。我不知道那个美国人是不是真有俄罗斯血统,但我觉得他对彼得一世有偏见。当然,俄罗斯民众似乎并不在意美国人如何捏拿彼得一世,他们似乎在想,三百年前的彼得一世,被重新拿出来揉搓已经很给面子了。之前,有许多苏维埃领导人的雕像,譬如斯大林铜像,不都被清理了吗?甚至还改掉了“列宁格勒”的名称。

那是一双奇异的手,纤细,修长,十个手指骨节也奇大。于是就缺少了肌肉与脂肪,就如同蜘蛛的长腿一般。美国人佘米亚金的想象很有穿透力,我以为他的创意很贴切彼得一世的生平实际。佘米亚金大约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创作的。俄罗斯的扩张行为由来已久,在十五世纪末,俄罗斯就悄悄使自己的土地延伸到了北冰洋、乌拉尔山和鄂毕河,那时俄罗斯就已经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从彼得一世开始,这个扩张成果便在火光、厮杀、呻吟、绝望的缭乱之中,丰润起来,博大起来。当然,彼得一世的最大功绩,是创建了圣彼得堡,并且将其建为俄罗斯的首都。这的确是一个大胆又摧枯拉朽的设想。

彼得一世于1703年开始兴建位于涅瓦河三角洲兔子岛上的城池——圣彼得堡。在这之前,他曾率领着他的远征军两次攻打过土耳其的亚速。他尝到了甜头,于是就率兵一气攻占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诺特堡、尼延尚茨堡、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所到之处,尽显血光、残忍、屈辱、倾覆和沦陷。战车与尸体的碎片翻卷着,曾一度让夕阳悲悯地逃逸。于是彼得一世就得意地自封为彼得大帝,他也果真让俄国变魔法似的变成了一个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的睿智、狂傲和勇武是从小磨砺而成的。自古皇帝大多在磨难与荆棘中成长的。——那是历史证实的经验。彼得一世似乎就更为不幸,他四岁时父亲老沙皇阿列克谢就一命呜呼了。于是比彼得大的阿列克谢的三子费奥多尔就做了沙皇,然而仅仅六年费奥多尔就病逝了。于是就确定在阿列克谢的前妻与后妻的两个儿子中选一位沙皇,不论年纪大小。这两个儿子就是伊凡和彼得。伊凡十六岁,彼得仅十岁。但伊凡弱智且身体有病,于是就引发了一场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在克里姆林宫那场惊心动魄的自相残杀中,十岁的彼得,亲眼目睹了自己亲姐姐索菲娅,命令射击军杀死了两个支持他的亲舅舅的过程。那个过程血腥,残酷,人性泯灭,让彼得惊悸,悲凉,也让彼得的幼小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那是一颗诛杀亲情、嗜血骨肉的邪恶种子,也为日后彼得的杀人不眨眼埋下了伏笔。

宫廷斗争的结果是:伊凡和彼得同时登上沙皇宝座。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出现的两位沙皇共同执政的奇异怪事。它大约也是世界各国皇帝当朝中最奇诡现象。第一沙皇为伊凡五世,第二沙皇为彼得一世。其实,那只是给小毛孩彼得一个面子而已,真正沙皇权力的控制者是姐姐索菲娅摄政王。——索菲娅的举止颇像中国大清王朝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她如出一辙地在伊凡五世宝座后背开了一个小窗口,通过小窗口用她那不容改变的坚硬口吻指挥伊凡五世朝政。

实际上,在1662年5月,彼得一世就被赶出了克里姆林宫。他苟活在莫斯科郊外一个叫普列奥布拉仁斯基的村庄里。他被变相地囚禁了。

彼得不会坐以待毙。他幼小心灵里的睿智与阴险共同地疯长着,漫溢着。在羽翼丰满后,彼得肯定还会杀回皇宫。历史果真应验了人们的判断。那个卑劣残忍的复仇故事很凶残也很惊心动魄。但那故事不是我要叙述的重点。不过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彼得一世后来的狂暴、凶狠、隐忍与海纳百川吞噬一切之霸气,就来自于他幼年时的悲愤和仇恨。

如今,我们许多学者文人都开始纷纷为彼得一世歌功颂德了。我想,这不是学者们的错,它可能来源于彼得奇诡又苦涩的幼年。学者们说,彼得一世对内改革,对外扩张,使一个原本封闭、落后的内陆俄罗斯,一跃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我也同意这个说法,谁让彼得率领的罗斯国强大起来了呢?!但我更同意前苏联历史学家诺索夫对彼得的评价。诺索夫说:“彼得一生的活动,可以说充满了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他“身体力行,在任何困难面前没有裹足不前”。这话显然比较中肯,没有添油加醋阿谀奉承的味道。彼得一世有一点让我仰视,那就是他曾化妆匿名与荷兰的底层工匠们一起劳作,粗茶淡饭,学驾驶军舰,干体力活。最终学到了手艺,摸索到了那个用技术打开文明之门的钥匙。彼得不仅在荷兰,还到过瑞典、普鲁士、奥地利及英国。没有人知道他就是俄国沙皇。其实,彼得后来的改革思想,就来自对西欧各国经验的咀嚼与效仿。他还提倡用文明礼节陶冶贵族,劝导青年要具备殷勤、谦逊、恭敬三大美德。不过那是真美德还是假美德,我持怀疑的态度。

被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歌颂的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像,是一尊彼得左手握缰绳,右手伸展五指,做着一个潇洒而霸权动作的雕像。那只霸权的手没有伸向上方,而是手心向下,像要覆盖什么东西似的。我想,彼得大帝的这个著名动作,大约明示了他想要覆盖和抚摸大地的意思。那个法国雕塑家法尔康纳很了解彼得大帝的心思。

普希金的《青铜骑士》说:我爱——涅瓦河的水流,送坚冰入大海,春来日,捎来你们战场的硝烟。自豪啊,彼得大帝的首都。我想,普希金的诗多多少少是大国主义思想的隐喻,他歌颂彼得大帝,是为俄罗斯民族而放声吟唱,他不可能没有偌大的狂傲与高远的志向,说穿了,也是手心向下的彼得一世的野心的诠释。虽然,我十分崇敬和喜爱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但我仍然要说,“青铜骑士”隐藏着扩张的野心。

不过,在我与美国人佘米亚金新作彼得一世铜像合影时,我觉得彼得又很像一个演滑稽戏的幽默演员。他的长相很搞笑,一点没有了冬宫里彼得一世画像的威严与潇洒。他的脑袋奇小,脸有些瓦刀状,眼睛瞪得很圆,四肢奇长,并且呆板地坐着,与那个骑马勇武的彼得判若两人,尤其那细长的手指,纤细而奇大,酷似蜘蛛伸出的长爪。我用手捏了捏彼得一世的手指,他显然不知道疼痛,表情依然在搞笑。我发现,彼得雕像的手指是整个雕塑磨得最亮的地方,它闪着熠熠的光芒。我觉得美国雕塑家的用意很卑琐,他想让人们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彼得大帝是靠他这张奇特的大手,拿下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的。这一点倒是与法国人法尔康纳雕像的最终意味有些吻合。

1701年至1711年,彼得大帝曾派遣过两支考察队,企图打通印度、中亚细亚和中国准噶尔盆地的道路,但由于力量所限,两支考察队没能完成使命。1722年,彼得再次下令入侵波斯,占领了里海西岸和南岸。随后,发布了测绘、收集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图资料的命令,并且派人持枪核弹进行了地质勘察,寻找到了铁矿、铜矿,同时还虎视眈眈地盯上了中国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如若不是1725年彼得患上流感丧命,彼得大帝向中国下手是早晚的事。事实是,彼得死后,多数执政的俄罗斯沙皇都延续了老沙皇彼得的思维理念,他们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奢求与饕餮吞噬。于是,就发生了最令人痛心的割让五十四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俄伊犁条约》、《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等无法返回的不平等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