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22237200000014

第14章 听冯旭讲留学的故事

冯旭,河南人,1976年出生。在国内读完硕士后,曾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2002年赴辛辛那提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现在美国西海岸一家公司工作。

在辛辛那提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冯旭是我认识最早的一位,我们相识是在北京机场。当时我送我的孩子去美国。

在北京机场国际候机大厅里到处都是送行的场面:一大群上了年纪的人簇拥着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如众星捧月。送孩子出国留学,每一个家庭都会组成庞大的欢送团,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七大姑八大姨,这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我的孩子早在7月份签证前就在网上订了飞机票。机票是团体的,目的地都是美国辛辛那提市。团体票便宜,还可以结伴而行,彼此壮胆,彼此有个照应。本来订票者20多个,临登机时只剩下9个。那么多人掉了头,原因不明,但签证被卡可能是主要原因。9个孩子来自天南海北,只知姓名,并未谋面,大厅里人来人往,杂乱无章,但这些孩子却很快地集中聚拢到了一起,难道有什么心灵感应?

时届9月,正是国外大学开学时刻。国际航班候机厅里等待登机的自然以留学生为主。飞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很多,他们靠什么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同伴呢?其实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连我都注意到了。最显眼的是每人身边都矗立着硕大无比的箱子,而且是两个。只有去北美的留学生才能携带如此之大的箱子,去欧洲带的箱子要小许多。除了大箱以外,还有一个小一些的拉杆手提箱,一个足有半人高的背包。这是赴美留学生的全部家当。箱包里装载着他们足够两年生活的物品。穿的有从里到外,从春到冬的衣服;床上铺的有被、褥、床单、枕头;炊具有高压锅、炒勺、菜板、菜刀之类;还有各类小药、书籍,等等。出国必备物品清单都是先行一步的师兄师姐在网上提供的。所以最大限度地携带物品还是因为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差价,都想尽可能为家庭节约一些银两。他们衣着简朴,随意,不像出国,倒像是去教室上晚自习。这些学生普遍年龄偏大,一般为本科毕业,或者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年龄在22岁至25岁之间。如果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的已经年近30。与大厅里那些小留学生相比,他们的送行团队声势差多了,显得形单影只,像我们这样父母送行,全家出动的并不多见,倒是三两个同学送行的最多。

孩子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同伴,已经有三四个站在大厅一个角落,行李摆了一大片。见面后互通姓名,问好,询问来自哪个城市、所学专业,很是亲热。此行路途漫长,中间两次转机,二十几个小时的航程等待着他们。到了美国以后,交情最深的正是这些初识的伙伴。

有个叫冯旭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身材适中,挺结实,身上的干练与沉稳是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很自然地成了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领袖。后来才得知冯旭硕士毕业后已有工作两三年的经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校门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你不走出校门,永远脱不掉学生气。学生气到底什么样?我说不清,反正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冯旭一边聊天,一边用眼睛余光搜寻后到的同伴,并跑前跑后地张罗着。在出关安检过程中,我们一直站在远处观望,心情紧张,生怕携带物品超重,生怕哪件东西违禁。这些孩子显然没有出过远门,一个个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只有冯旭一脸镇静,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他第一个托运完行李,轻松地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正和一个送行的小伙子闲聊,他还在读研究生,是冯旭的师弟,叫丘绍阳。

两年后我在美国辛辛那提探望孩子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农场举办的中秋晚会。晚会上碰到了一个小伙子,觉得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刚到美国那几天孩子不断地向我介绍周围的留学生,生面孔太多,信息量太大,把脑袋搅得乱糟糟的。倒是小伙子一眼认出了我,他说,我们确实见过面,是在北京机场,在送冯旭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来了,对,那天送冯旭的就是他,丘绍阳,没错儿。不过他怎么也到美国了?见我还在发愣,小伙子说,我也到这所大学读书来了,读电子专业,前几天刚报到。还是冯旭的“亲师弟”,这两天就住在冯旭家里。哦!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

后来在美国,我陆续见到了在机场碰到的8个孩子,一个也不少,样子几乎没有变,一切似乎定格在两年前。

冯旭听到我们到来的消息,当天就跑来了,手里还拎着个大西瓜。见面当然很亲热。也许是我的错觉,这次见到冯旭好像比原来长高了,虽然我知道这个年龄不会再长个儿了,举手投足,仍然很练达。这一点还是没有变。不一会儿,冯旭的爱人刘茵也过来了,这是个很漂亮的姑娘,与冯旭是同乡。在国内是学英语的,也在这所大学读书。

一、冯旭的故事

冯旭的父亲在气象局工作,是天气预报工程师。母亲在市政府计生委上班,父母工作稳定,收入也不低。他们都刚50岁出头,年纪不算大,冯旭是独生子。

冯旭读小学五年级时,教育改制,五年制改为六年制。这样就把五年级的学生一分为二,冯旭他们这些成绩好的直接升入初中,差一些的继续读六年级。由于经过一次筛选,所以这是他所在城市历年来学习成绩最好的一届学生。这个优势在高考时凸现出来,冯旭所在高中升学率达到了94%。这在河南全省也是不多见的。冯旭读的是最好的高中,那时没有走后门和高价生一说,全凭学习成绩。高中时代的冯旭,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武侠小说,古龙、金庸、梁羽生,能找着的都看遍了,一个暑假就把眼睛从200度看到500度。

冯旭在国内本科与硕士阶段都是读的电子工程系。信息科学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冯旭学的是硬件。攻读硕士学位用了两年半时间。毕业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去的是一家设计院。在工作中考完了托福和GRE。他记得考GRE非常紧张,总共需要掌握25000个单词,很是辛苦。因为他白天要工作,只有开夜车了。这一点比不了爱人刘茵。英语是她的本行,只复习了一个多星期,就考了2000多分,轻松多了。Offer是在四五月份来的,接着就去签证。签证倒是很痛快,一次就签过了。

初次踏进辛辛那提大学的大门,冯旭非常兴奋。学校环境优美,像一个大花园。这里楼房厚重、气派,而且风格多样。学校微机房里的微机,显示器全是液晶的,有19寸的,至少是17寸的,到处都有电源和网络的插孔,校园内还有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免费上网。

初到美国,首先碰到的是语言问题,虽然在国内受过训练,但实用起来差距不小,听中国教授讲课没问题,美国教授就困难一些,最难懂的是印度和其他外裔教授,口音很重,不过几堂课下来就习惯了。对中国留学生说来,语言算不上关卡,不会成为学习和交往的障碍。

冯旭与同行的同学都保持着联系。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专业,好歹是一架飞机拉过来的。有的逢年过节还要聚一下。冯旭对中国留学生群体评价甚高,他说,中国留学生无弱兵,个个都是好样的,聪明过人,学业好,为人也好,工作踏实。这也是美国教授们的共识。这些学生大多毕业于名校。进入名校的学生已经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层层筛选,都是学习尖子。名校学生在出国时明显占有优势,美国大学很看重中国大学的名气。然而进入名校后并不等于你必然能够出国深造,你还要通过GRE和托福考试,才能取得申请的资格,然而这两项考试,尤其是GRE考试,简直是一种磨难。让人望而却步,所以说GRE考试取得高分的学生无疑都具有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有很强的上进心,而且备考GRE与正课、工作是冲突的,顾此难免失彼。你要在不影响学习、工作的前提下准备考试,所以除了吃苦精神之外还要学会合理调配时间。后面的事情还很多,你要把申请材料寄到美国,接受人家的挑选。去美国留学的门槛很高,而且要申请高额奖学金。人家凭什么给你?这种选择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来说,成绩优秀的学生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这不是全部,美国大学遴选学生的标准与国内不同。人家看重的不仅仅是硬件,还要看你的全部情况。在国内成绩最优的学生得不到一个Offer,可是比他学习差很多的人却能得到好几个,这种事屡见不鲜。据说,有些名校名专业,录取名额只有一个,收到的材料却是成百上千。所以人们把得到奖学金叫中大彩,可见难度之大。同时也道出其中的运气成分。然而还有最后一个关口,这就是申请出国签证。应该说,录取的学校好,奖学金高,英语流利,在签证时占有很大优势,然而未必,这几年,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签证形势严峻,拒签率非常的高。获得签证除了条件优异以外,还要有好运气。

所以这里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一路拼杀过来,既是优胜者,又是幸运者。

冯旭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与国内大学相比,美国大学的优势在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博士教育非常严格,所以美国博士含金量很高。博士生毕业后直接就能走上讲台,做博士生导师。这与国内体制不尽相同,国内博士生导师必须首先取得教授资格,博导不光是职业,而且是高于教授的一个职称,或说是一种待遇。在美国,这些年轻的教授更加贴近学生,更了解学生,知道学业哪里有陷阱,学生哪里有困难,讲课更有针对性。他们不太爱总结什么教学法,从不注重形式主义的东西。教学是高屋建瓴式的,学术气氛很浓。现在美国大学的教学是良性循环,教授的水平高,因此受到学生的尊重,薪水也高。这样吸引了更多高级人才去当教授,师资队伍水平越来越高。

有一天晚上,冯旭接到一个电话,是国内一个初中同学打来的,问冯旭在美国过得怎么样。冯旭实情相告。同学说,自己的孩子已经6岁了,冯旭听后。竟有恍若隔世之感。冯旭今年28岁,这个初中同学的年龄也不会超过30岁。早早就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冯旭就读的高中,班里有五六个同学在美国留学,可见这所学校实力不俗。冯旭很感慨,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外面闯荡一番,否则只能老守田园。

冯旭学的是电子专业。美国电子专业就业形势不好,这和IT行业是绑在一起的,想想几年前是多么红火。目前国内这个专业就业形势好一些,但也不如前几年了。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两年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就业形势也在往好的方向变,因为前一段信息产业萎缩,公司裁了很多人,外裔人员找到工作的机会更少。

冯旭的硕士已经读完。美国的学制比较灵活,没找到工作的时候可以暂不毕业,暂不答辩。工作以后再回来答辩也很正常。

二、丘绍阳的故事

丘绍阳是冯旭的小师弟,比后者低一届。

因为都是河南老乡,学的又是同一个专业,他们在国内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冯旭出国的时候,好多事情需要打理,订机票、买出国物品,得到丘绍阳的热情相助。冯旭上飞机的时候,父母没有去送行,绍阳却去机场送行。

冯旭出国后与丘绍阳一直保持热线联系。丘绍阳毕业是否出国当然是一个重要话题。丘绍阳人生得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只是性格过于文弱,做事优柔寡断,对于出国或留国内,一直犹豫不决,两边都难割舍,前怕狼后怕虎。这一点与冯旭截然相反,用冯旭的话说,对他经常进行“帮教”,做为老大哥是用不着客气的。毕业后,丘绍阳凭着名校硕士的牌子,再加上电子专业在就业市场十分抢手,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外企公司工作,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年薪已近20万,与爱人在北京买了宽敞的大房子。

但丘绍阳一直对赴美留学的事念念不忘,对冯旭的生活状态十分向往。绍阳天生是一块读书的料,顺利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轻松地得到了辛辛那提大学的录取通知和奖学金。

当丘绍阳去美国领事馆签证成功的时候,曾给冯旭打过电话,欢快之情让冯旭深受感染。去辛辛那提机场接站的时候,冯旭仍然兴致未减。

一般留学生刚进入美国的时候都有一个短暂的困难期,主要是吃住问题。但有冯旭这个铁哥们儿做后盾,丘绍阳根本没有无处落脚之忧虑,更无寄人篱下之感觉。冯旭把丘绍阳接到自己家中,让老婆给他做饭,好吃好喝敬着,然后带着他四处找房子。

但冯旭明显地感觉到丘绍阳的情绪不佳。这与一般留学生刚进入美国时的新奇有天地之差。这种情绪的变化应该是从踏进冯旭家门的那一刻开始的。冯旭的爱人刘茵也感觉到了。但丘绍阳性格内向,又好面子,心里有事轻易不说。冯旭不大好问,就处处加着小心,尽量让朋友高兴起来。不过冯旭实在闹不明白,其他留学生都在欢天喜地地布置自己的小家,丘绍阳却没有这份兴致。

后来,也就是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已经很晚了,睡梦中的冯旭听到了啜泣声。他清醒过来后,弄清声音是从卫生间里发出的。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原来是丘绍阳在给自己的老婆打电话,哭诉在美国生活的凄惨:万万没有料到住房如此之差。冯旭两口子到美国两年了,还住的是一屋一厨。租好的房子条件更差,是三人合租的一个单元,共用一个厨房。还得自己做饭,家具没有,连睡觉的床都没有。没有车,怎么上超市买米买菜?此时此刻,更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冯旭一听,睡意全无,很是恼火,没出息!真想出去揍他一顿,转念一想,人家在国内吃香的喝辣的,对比强烈啊。

第二天,冯旭对丘绍阳进行了一盘严肃帮教,态度并非和风细雨,而是连损带挖苦。其实就是臭骂一顿。那么多留学生都挺过来啦,独生子女也不少,哪个不是娇生惯养,你怎么啦,是金枝玉叶?你知道我刚来时候的难处吗?后悔啦,后悔就打铺盖卷回去。

这招很奏效,不知怎么回事,丘绍阳情绪很快就扭转过来了。

我与丘绍阳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有说有笑,看得出他的情绪已经很稳定了。对于今后的留学生活,信心还是有的,只是话里话外还是隐隐约约流露出对国内生活的留恋。

应该说,去美国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子弟,正如有部电视剧所说,“都是苦孩子出身”,家境一般或者贫寒,富裕家庭极为少见,来自农村的不在少数。他们选中美国留学与其说是看中这里的教学质量,倒不如说是丰厚的奖学金。不少留学生出国的钱都是举债凑齐的。到了美国后首先要还账,甚至还要从奖学金中节省一些寄回国内,供养父母。美国的蓝天白云,绿树碧草,环境肯定好于国内。住房虽然是几人合租,但单间还是有保证的,夏有空调,冬有暖气,感觉好极了。虽然需要自己下厨,但这种简单劳动难不住高智商的孩子。国内大学住宿条件他们一清二楚,多人住一个宿舍,还得登梯爬高,上二层铺,相比之下,知足了。更重要的还是经济独立,这么大年纪再不用向父母伸手,更不必屈辱地接受社会捐助,奖学金足够吃喝,自给自足,略有盈余,心里踏实呵。

但在国内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且收入颇丰的留学生就另当别论了。他们是享过一些福,也有一些地位,白领的优越感也是有一些的。如今这些荡然无存,要从头做起。而且年龄偏大,进取心差,适应能力更差。住此寒舍,失落感当然很重。虽然沾点洋荤,却总有受“二茬罪”的感觉。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以下试验,一只手泡在热水里,另一只手浸在凉水里,然后再同时插入一盆温水,看看感觉如何。

冯旭一言以蔽之,何苦呢,遭这份洋罪!

三、佛罗里达的故事

中国国内有关美国的负面报道不少。经常在电视里或者网上看到,在某处发生了枪击案,或某个中国留学生被杀,中国人被打等等。留学生的父母不放心,就会打来电话,想问个究竟。其实正如人们所说,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比如冯旭居住的的辛辛那提是黑人比例比较高的城市,种族问题严重。历史上曾发生过激烈的种族冲突与暴乱,这些连国内的人都记忆犹新。辛大留学生居住的街道上,夜晚曾多次发生过多起学生被抢劫的案件。即使2004年,刚刚到美国的一位留学生也被抢劫。冯旭说,他出门总得带上二三十美元现金,以防不测,递上那点钱,就可免受一顿老拳。“不过这里劫匪还算有职业道德,只要钱不要命。”冯旭调侃说。但总的看来,这里社会治安还是不错的。

然而美国社会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友善。走在街上,只要两个人目光相遇,肯定要打个招呼,非常礼貌;过马路的时候,一看见行人,急驶的车辆就会放缓速度,司机会探出头来让行人先过;两人一起进门,肯定会互相谦让,让对方先走,先进去的人会把门拉住,防止反弹;人们买东西,或者等车,总是自动排成一队,而且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绅士风度。很难看到乱挤、乱吵,甚至对骂的现象。

有一次冯旭和同学到佛罗里达旅游,去享受美国南部的热带风光:阳光,碧海,蓝天,沙滩。当地正举办一个房产交易会,参加这个交易会就可以享受参观迪斯尼乐园、环球影视城等打折门票。冯旭和几个留学生明显是冲着打折门票去的,当然美国的推销员也能看得出来这几个学生模样的人不是来买房子,但并没有因此而另眼看待,仍然非常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这是出于职业习惯,也是一种教养。

四、看不透的经理

冯旭曾在一个公司实习。公司里有一个大个子美国人,是个部门经理。个子虽然高大,脾气却很温和,对人非常友善。如果有什么困难,不用你张口,他已经替你安排好了。真想不到人高马大的他这样细心,细得有点儿婆婆妈妈的。即使生气,也是笑着跟你说话,从不训斥下级,而是说,你看这样做是不是更好一些。有一次,他拿着几幅油画给冯旭看,画得非常好,冯旭问是谁画的,他说是自己画的。冯旭很是钦佩,没想到他还有这个天赋。这个经理接着说,我是在监狱中画的。冯旭问,你在监狱工作过吗?他说不是,是蹲过监狱。

这让冯旭非常吃惊,他不可能把眼前这个人和一个罪犯联系起来。经理说,他18岁的时候曾经入室抢劫,后来被判了6个月监禁。那段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彻底反思,还在狱中学习画画,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好像换了一个人。

他19岁时结婚,后又离异,前后生了6个孩子,全都由他抚养。

让冯旭不可思议的是,犯过罪的人,尤其是抢劫罪,变好很难,即使真地转变了,但身上的痞子气仍然留着,但在他的身上却是荡然无存。

过去习惯把某个人说成是好人,或者坏人,像京剧里的脸谱,一目了然,看问题绝对化、简单化,其实生活本身很复杂,尤其是在美国这样多元化的社会。

五、梦想当牧师的小伙儿

那是在打工的时候,冯旭碰上一个黑人小青年。这个黑人瞧着就是一个小痞子,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会跳非常火爆的街头舞,有时也说脏话,但管理有一套,他是个经理。

时间一长,互相熟识了,也就有了交流。有一次聊天,冯旭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将来要做牧师。这让冯旭非常吃惊。在美国牧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心地需要平静,说话举止应该循规蹈矩。冯旭见过美国的牧师。这种一身痞子气的人怎么可能当牧师呢?再说,这小伙子精明强干,又擅长管理,将来发大财,出人头地也未可知,可是他怎么选择了这个职业呢?

小伙子又说,现在做买卖挣钱就是为将来当牧师做准备,他要做的另一件事是资助黑人,现在他已经做助理牧师了,可以领着别人祈祷了。

冯旭觉得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区别太大了。比如对上进心的理解,在中国看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读什么学位、发多少论文、有多少发明、挣多少钱、当多大官;但美国人更注重心灵上的东西,你说他想当牧师,侍奉上帝,算不算上进?这当然与国情有关。基督教是他的兴趣所在,做牧师能给他带来快乐。

冯旭说,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我说,是父母给我选的,为的是将来好找工作。其实我喜欢文学,在念本科的时候,利用节假日就选修过文学课程,整整3年,节假日都没休息过,还取得了文学的副学位,但最终没有走上文学这条道路。

冯旭爱人刘茵和他是邻居,出国签证一次就通过了。父亲说,老天真是眷顾你们,现在刘茵在辛辛那提大学商学院读硕士。毕竟是文科出身,散文写得很漂亮,我看过她的几篇作品。她只是因为学业太紧,写得不多。

最近冯旭给我发来了邮件,说已经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英特尔公司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