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城里的兄弟
22234200000044

第44章 银环回城记

是梦吗?不是。她的确正气喘吁吁地在这条熟悉的山路上爬行……溪水依旧在路边流淌,山风还在耳边吹拂,但她的一头青丝却早变成了一片秋草……第一次上山去拴宝家的好心情都到哪里去了?难道说她当年一路上听见的那些歌声那些口号也都一样被风吹跑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当年上山,她——那个稚气未脱的王银环曾怀抱着怎样宏伟的理想;但现在,她——早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王大婶回城去却是为了当保姆做月嫂。唉,要不是为了给她正上大学的儿子小保挣点生活费,她哪里还会再动回城去的念头呢。

说起她当年义无反顾地进山当农民的事,谁不感动?若说起她后来一直默默地心存着返城的心愿,又有谁知道?其实,在她落户朝阳沟,进了拴宝家的门还不到三月,她就后悔了。一开始,为了面子,还忍着,到后来,别说手头拮据,没有钱花,连吃的都成了问题,而她,又生了个女儿,就再也忍不下去了。拴宝说:都是我拖累的。而此时的她除了要做饭、喂猪还要学做针线活,哪还有闲工夫再和他为刘胡兰和******的故事流泪啊。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恰在此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开始返城了。眼看着队里的知青都快走光了,她便去找老支书。支书说:不行,你是典型。她说:典型不是人?支书说:可你还是咱朝阳沟村的光荣。她无法,便粜了二斗玉米,买了两条大前门烟,又上支书家的门了。支书见她铁了心,便叹口气说:孩子,不是我有意为难你,不放你走,实在是上面的政策。你来得太早,又在农村结了婚,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怎么返城啊?

就随乡入俗吧。慢慢地,她竟也变得真像一个农妇那般实际了:她不啻生了二胎,而且还是个男孩。

她不否认自己生那个男孩(取名小保)时隐约有些杂念。因为说到底,她家那二十亩责任田里的有些农活绝不是一个女孩所能干得了的事——比方说犁地扬场扛麻袋……但自从小保上学的第一天,她就一遍遍告诉他:孩子,你可要好好学,长大了进城当大官去。孩子总是贪玩的,为此她掉了多少泪哭过多少回啊!直到这时她才依稀明白:当年的自己是多么幼稚啊!想当初,为了劝阻自己跟拴保往朝阳沟跑,老母亲都快给她下跪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直到这时,她才明白了一切!

是啊,二三十年就这么跌跌撞撞地熬过来了。她真不敢想象,要是没有母亲的接济帮扶,她能不能走到今天。多少次,没钱买化肥、种子、农药……母亲的电话便打来了。那时,母亲已经退了休。母亲一辈子是个工人,工资并不高,但为了小保念书,她几乎倾其所有了。第一年高考,小保落榜。姥姥说:没事儿,上复习班的学费姥姥包了,明年再考。但接连三次的失利落榜,小保说什么也不愿再复读了。眼看他软硬不吃,铁了心肠,她便扑通一声跪在了儿子的面前说:儿啊,听妈的话,一定要考,一定要跳出农门啊!

终于如愿以偿了。小保终于考上了大学。虽说并不怎么理想,是个三本,但她还是高兴得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但小保却总有点积极性不高,说:一年学费八千多,拿什么上哟?她却一直鼓励儿子说:别怕,有妈,上,咱一定要上!这时,小保的姥姥已经去世了。老人家离世前怎么也合不上眼,她老人家到底没有看到宝贝外孙子考上大学离开山沟沟那一天。

但世间事却总是大话好说,高调好唱,真做起来,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单说小保上学还不到一年,家里的积蓄早花了个精光。他爹拴保除了会讲几句英雄故事,就是干活,到哪里去挣钱?更何况年龄已大,能干什么?可怜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城,去求同学。同学中的确有几个混得好的,见了面也很客气的,也把她英雄啊模范啊夸赞了一阵,但说到关键处,却往往政策性极强,说:啊,你也知道,我们单位……我是个……手中没权。

她自己也跑了不少单位,但上工厂她没技术,去酒店又青春不再,搞公关更是不会……跑着跑着,禁不住一阵心酸,悲从中来:想想自己当年的朋友同学,哪一个现在不混得有模有样,而自己,枉为人母,一把年纪,却不得不给人去当保姆……也罢,为了孩子早日回城,给人当孙子她都愿意。

进城去的长途汽车终于来了。上了车,她想:等会儿下了车,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到母亲的坟上去给她老人家上支香,告诉她老人家,不孝女终于又回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