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被诅咒的“石头”
22233800000046

第46章 孝文帝迁都

金秋八月,细雨绵绵。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三十万大军涌出北方的平城(今太原),一路南下,准备伐齐。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骑着高头大马的年轻男子。他戴盔披甲,腰挎长剑,身后飘荡着绵延的旌旗。

队伍之中大都是连年征战的老兵,来自北方,曾为统一黄河流域洒过血,流过汗。适逢秋雨连绵,风雨交加,道路泥泞难走。不少将士身上湿透了,风一吹直打哆嗦。历经近一个月,浩浩荡荡的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他们个个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坐下再不起来。随行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他看着这些,听着报怨,好像与己无关,执鞭催马,声若洪钟,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师的架式。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他的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停止“南伐”。

他不为所动,作为一国之君他曾横扫大半个北方,打败了众多部落。如今,他见人们犹疑,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推三阻四,有意迁延。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你们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说罢,又策马跃出人群。

这时,有代表性的文武百官又哭着上前劝谏,苦苦哀求。他见时机已到,便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伐,那么就索性将国都迁徙到这里。他一指洛阳城,那黑黝黝的城墙举目可见。“今日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被后人耻笑?!”

大家正拿不定主意之时,任城王拓跋澄策马而出:“迁都是大举,是国之振兴、百姓安宁之大事。进军中原,借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我们的胜利就在眼前了!”他激动地说完这些,举剑向天,神情肃然。

就在队伍出发前,任城王还与皇帝吵了一架呢。在皇帝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便于加强同中原的联系,又有利于推行汉化改革措施。但是要排除迁都问题上的种种阻力,必须另出高招。这天,他召集文武大臣,声称要大举进攻南方齐朝。群臣内心都不情愿,默不做声,朝堂上一片沉寂。不料,一向主张改革,深受他信任的任城王拓跋澄拧眉而起,一下站起来与他当场争辩起来。他勃然震怒说:“社稷是我皇帝的社稷,你任城王难道想惑乱人心吗!”任城王也不示弱,说:“社稷果然是您皇上的,但是我作为社稷的臣子,有责任维护社稷的安危。”

他回宫后,立即传召任城王,向他说明了“南征”的真相。任城王原来就是坚定的改革派,孝文帝曾经表示过“非任城王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任城王共万世之功耳。”此时任城王了解了皇帝的真实意图,马上笑逐颜开。于是俩人开始深入探讨迁都的具体操作事宜。皇帝向他坦率地表达了对迁都的一些担心。任城王认为皇帝的担心是多余的,激励他依计行事,以大局为重,大张旗鼓地准备“南征”。

现在,正是抉择的时刻,德高望重的任城王出现让人踏实了许多。不等大臣们有所反应,皇帝又说道:“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在场大臣面有难色,大多不乐意迁都,但更不愿南征。情急之下,别无选择,只好站到左边,表示同意迁都。不再南征的决定做出之后,群臣三呼万岁。皇帝内心更是一阵狂喜,挥舞起长剑放马飞奔。

不久,北魏朝廷正式从平城迁都洛阳,先后有100万人迁徙。

此后,皇帝力排众议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农耕制度上动手,然后快速把改革推向文化。他下令禁说鲜卑语言,一律改说汉语;放弃鲜卑民族的传统服饰,颁行按汉民族服饰制定的衣帽样式;迁都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自己的籍贯定为“河南洛阳”,死后葬于洛阳北边的邙山;改鲜卑部落的名号为汉语姓;主张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就是孝文帝拓跋宏(467—499),鲜卑人,后改汉姓,又名元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然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