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22230600000002

第2章 揭开记忆的密码,做过目不忘的自己(1)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再认(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保持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

“大脑”这个神秘的记忆仓库

人的大脑是神奇而宝贵的。千百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为了探索它的奥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正是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笼罩在这座“迷宫”上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从而让我们对大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对大脑的探索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奥尔克玛思提出了大脑是“灵魂和意识的所在地”的观点。这种朴素而略带神学味道的论断,说明人类已经由原始阶段时把一切不能理解,不能完满解释的心理现象统统归之于神的意志的愚昧状态开始转上科学的正轨。由神的意志到大脑的功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17世纪,法国生理学家笛卡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大脑对记忆、睡眠、饮食等各种心理、生理现象的决定作用。

18世纪,瑞士生理学家哈勒发现神经能运载感觉,推测出脑是所有神经活动的中心。

19世纪初,奥地利医生盖尔提出了大脑皮层中具体部位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观念。

19世纪中叶,根据盖尔的思想,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经过大量的人体解剖进一步证实:人脑的左半球控制着人的右半身的运动机能,影响着人的语言能力。

在这之后,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通过动物实验和外科手术判断:大脑半球中央裂的前半球主要管理运动机能,后半球与身体和感官的感觉功能有关。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和希齐哥,运用了更为科学的动物实验法,通过大量的观测实验,证实了杰克逊的判断并首次提出“脑功能的机能定位说”。

20世纪,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特在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用微电极探查几个尚未完全清醒的病人的大脑皮层。经过反复测试观察,全面证实人体各部的运动和感觉机能在大脑皮质的机能区。

二、大脑的工作区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把日趋先进的技术手段施用于脑科学的研究,从而使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愈来愈明确。人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是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大脑约由140亿到150亿个脑神经元组成,分为左大脑半球和右大脑半球,其间由连合纤维联系。

左大脑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概念、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右半脑与知觉有关,具有对音乐、图形、整体性印象和几何空间的鉴别能力。大多数人以左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表现为右侧肢体较为灵活),而右大脑半球发挥不足。大脑皮层是人脑的高级层次,执行着人类特有的智力功能。一般说来,躯体感觉、运动功能越精细的部位,如手、足的掌指(趾)等,在皮层上的投影面积较大。

皮层由大量脑神经细胞的胞体构成,细胞与细胞之间是通过其突起——树突、轴突等构成突触,借助突触传递神经冲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并成功地合成了“记忆激素”。记忆激素可加快神经细胞互相传递信息的速度,延长记忆时间,增强记忆力。

三、人的记忆潜力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存量高达10??到10??比特信息单位。然而,人一生中能“动用”的仅为百分之几(一般认为是4%到10%)。可见,人脑就如同是一个神秘的储存知识的大仓库。

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一个人的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据说该图书馆藏书1000多万本。这就是说,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5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

还有的学者认为,即使我们的大脑在每秒钟永不停止地接受10个新的信息,如果持续一生,照样还有接收其他信息的余地,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记得太多会损伤脑细胞。现在已经证实,人类大脑能够记忆的信息量是无限的,具有卓越记忆力的人物比比皆是。

在舞台表演记忆技巧的魔术师当中,有的人能在两秒钟内把两个前后毫无关系的新的信息全部记忆下来,他们还说,如果知道并掌握记忆方法,任何人都能这样做。有一个以“具有完美的记忆力”而著称的俄国人,在谈到15年前某一天发生的事情时,他竟然这样说:“有必要说出那天的准确时间吗?”俄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教授曾对他进行过多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他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与普通人一样,其唯一特点是从幼年时代起就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并有意识地记忆。由于长期锻炼,他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各种记忆事物的方法。

因此,只要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大脑,就能把人脑的巨大的记忆潜力挖掘出来,就可以高效合理地利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利用的大脑。因此,探索阻碍记忆的种种因素,是把巨大的记忆潜力挖掘出来必不可少的工作。

记忆的三种基本类型

记忆库就是人们大脑中储存记忆信息的地方。人们的大脑中包含着很多记忆库,不同的记忆库,会根据信息的来源、信息输入的时间以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的不同来储存记忆信息,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信息和听到的信息,就被储存在不同的记忆库当中。根据信息在大脑当中保存的时间不同,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大部分。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在大脑神经系统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时间很短的记忆,比如电影的画面,就是根据人们视觉的瞬时停留性,才被看成是连续不断地运动着,事实上它是由无数个时间很短的画面构成的。瞬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可能连一秒钟都不到。短时记忆是指一种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它是瞬时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工作记忆就属于一种短时记忆,比如说拨一串刚刚看到的电话号码,可能在拨的时候记住了,但是一分钟之后就可能忘记了。

瞬时记忆极少变质,因为它不需要深加工,而其回忆行为也是一种机械反射。瞬时记忆的感知与回忆,几乎同时进行,因此无暇忘记。打字便是瞬时记忆的好例子。打字员看一个字,在记住这个字的同一瞬间,他的手已按在打字机上的这个字的键上。这段时间通常少于一秒钟。然后,打字员就把这个字忘了,接着以同样的记忆功能打下一个字。有趣的是,身患遗忘症的人的瞬时记忆却完好无损;不幸的是,瞬时记忆不能代替长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是指某些信息在人们接收到一次之后,能够在大脑中保存一段很短的时间的记忆。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的有限性和相对固定性。

在心理学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单位是组块,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一种人们大脑中的信息由于受到刺激而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心理组合。人们对记忆材料认知的程度不同,导致了组块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数量也不同。对于一个人来讲,不同长度的记忆材料,组块的数量可能相同;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讲,相同记忆材料的组块数也可能是不同的。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不会因为人们记忆力的好坏而产生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大概都有7个组块左右的短时记忆容量。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7个人的名字,一旦名字增多,就会出现遗忘的现象,使短时记忆一直保持在7个组块的容量。但是这并不代表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无法得到提高。

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可以通过扩大组块的容量而得到扩充和提高。组块具有扩容性,它的数量虽然不会被改变,但是组块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形码、声码和意码,人们可以通过把更多不同形式的信息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组块的办法来提高短时记忆的广度。

由于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暂,一旦出现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短时记忆很可能迅速消失或被打断,因此能否让短时记忆保存在脑海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注意力。

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复述。复述就是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重复,可以出声,也可以不出声。一般来说,只要把信息重复一次或几次之后,就会形成短时记忆。比如说人们要拨打一个不熟悉的电话号码时,一般都是先把电话号码复述一遍,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短时的记忆,随后才会拨号。有实验表明,在短时记忆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回忆成绩急剧下降,当信息被复述15秒之后,回忆率约为10%;到18秒之后,记忆保持近乎消失。由此可以看出,复述能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但是一旦停止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将迅速消失。

复述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信息被复述的次数越多,在记忆系统中存留的时间越长,最终短时记忆就会变成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相对于短时记忆和感觉记忆而言的,它是指信息在经过一定的加工和精细的复述之后能作为记忆长时间保存在人们的大脑中,它能帮助人们回忆起那些几分钟、几小时或者是很多年前的信息。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保存在长时记忆的记忆系统当中。长时记忆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对短时记忆的不断重复,还有一种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情印象深刻而一次产生的。

人们现在能回忆起很多事情,比如说哪一年的哪一天人们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人们结婚的日子、孩子出生的日子等,这都是一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情,人们并没有去刻意记忆它们,却能够毫不费力地回想起来,就是因为这些信息都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系统当中。

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把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这种转变的重点并不是重复次数的多少那样简单,而是在于重复过程对信息的分析作用。并不是信息重复次数越多,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就越深刻。每一次重复都相当于对信息进行了一次新的学习,增加这种学习的长度和重复的次数,并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我们重复信息的过程中,很少直接把信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因为理智和直觉会告诉我们,简单地重复对信息的长时记忆并没有什么效果。我们要长时记忆住某些信息,不仅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重复,还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地分析。比如说要记住一个人,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他的名字就可以了,还需要见过这个人,记住他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帮助我们长时间记住一个人,否则单单只有一个名字,人们未必会想起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什么。只有在重复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分析,对信息进行思维整合、心理成像、深刻的感觉体验之后,才能长期记住信息。

在重复信息时,一定要掌握适当的节奏,最好是每次都间隔一段时间,分几个时段进行重复,这样既给了人们对信息的分析理解的过程,也避免了因为一次输入到大脑中的信息过多而造成大脑疲劳,或者是不同记忆之间的混淆,影响记忆的效果。

记忆是如何运行的

记忆的运行过程会牵涉到整个身体的参与,它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感觉、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因此,感觉和知觉对记忆来说,就像推理和思索一样重要。

记忆包括接收信息、保持信息的完整、在需要时再现该信息三步。但是,这三个步骤的顺利进行要依赖于一些在现实中实际上很少能遇到的条件。

接收信息以及从记忆中再次提取信息是大脑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转过程。对信息的接收、编码、整理和巩固是这个过程的必要步骤。了解记忆这个奇妙的运行过程,对充分发挥记忆的潜能非常有用。

一、接收信息

接收信息首先要求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有效地发挥功效。一般情况下,记忆信息所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检查信息进入“黑匣子”的方式之后找到原因。如果看不清楚或者听不清楚,就无法清楚地记忆。事实上,如果你的感觉不够灵敏,你是无法记住任何信息的;所以不要归罪于记忆力,而应该训练你的感觉器官。

另一方面,良好的感觉系统也不能代表一切。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集中注意力,这是由诸如兴趣、好奇心和比较平静的心理状态决定的。有效地接收信息决定于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保持信息过程不受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