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活中不可不知的冷门知识
22230100000013

第13章 天文科技大检阅

天文是我们认识宇宙的窗口,科技直接推动了我们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有了天文和科技,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人类文明才平稳向前推进。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天文还是科技,需要探索的还很多很多,另外,我们认识也很有限,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偏差。

太阳从“东方”升起之说并不科学

日出东方,谁都是这样说。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呢?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只能做表面解释,比如:认为地是平而方的,有海角,也有天涯,还说地如棋局,天如圆盖。谁要是敢怀疑这一点,不是被人当作疯子,就会被人认为是犯了弥天大罪。15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因为这是对宗教宇宙观的一个致命打击。提出了他的新见解后,当时一直被当作异端邪说,并遭到了当时罗马教会的报复和压制。但是真理总归是真理,后来的人们终于证明和相信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学说。

地球是由西向东转的,而太阳围绕地球运动,所以看起来太阳就是东升西落,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太阳是东北升的,在南半球夏半年时,太阳是东南升的。

太阳“黑子”并非黑色

如果你用一片全曝光的照相底片隔眼观察太阳,就可以看到太阳表面有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科学家称之为“黑子”。但太阳的黑子并不是黑色的,它是太阳表面的一个低温区域。虽说是低温,实际上却约有4000摄氏度,比地球上的弧光灯还亮得多,这当然是亮而不是黑了。

那么,肉眼看到的太阳为何有黑斑呢?这是人们的视觉错觉造成的。须知,人们的眼睛不能看出光的绝对强度,我们在判断光的亮度时,必须与四周的环境作对比,太阳表面那些温度较高的正常区域温度是6000摄氏度,其亮度要比黑子高出许多。这样,两相比较,黑子在人们眼里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

极光只能在北极看到吗

太阳中的带电粒子流因为爆炸而被甩到太空,然后到达地球与大气层中的空气粒子互相碰撞,便会产生极光这种经常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之久的神秘光芒。粒子因为带电而被具有磁性的一端牵引过去,所以极光在南北两极最常出现,也看得最清楚。不过,在太阳活动剧烈时,温带地区如中欧,偶尔也可以看得到极光。

地球并非均衡地绕着自己的轴旋转

地球均衡地绕着自己的轴在旋转,大约每23小时56分旋转一周,也就是地球上的一天。这一点,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们从来未对这一点产生过怀疑。可是真没想到,地球欺骗了人们,而且欺骗了从古以来的许许多多天文学家。地球并不是按照均匀速度自转的,它存在这3种不同的变化:①长期减慢;②周期性变化;③不规则变化。

地球这个变化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原来世界各地的天文台,都有一种走得十分准确的钟,这种石英钟放在天文台特设的地下室里,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也就是说它的走时非常准确。天文学家也没有对石英钟的工作准确性发生怀疑!

不料,石英钟却发生了不正常的现象。天文学家后来发现石英钟在秋天忽然慢了下来,到了冬天的时候又恢复正常;一到春天,又突然快起来,而到了夏天却又走得很准确。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调皮行为呢?

地球因为自转速度的变化,也在于地球本身的变化,外因只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地球上的变化,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原因,提出许多见解来。

有人认为这与南极有关,南极的巨大冰河,现在正在慢慢融化,南极大陆的重量在减轻,这样地球失去了平衡,影响了自转速度。

有人认为与月亮有关,月亮能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涨落,这种涨落有一种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使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还有一种解释是:阻碍地球正确运动的是季节风。有科学家计算过:每年冬天从海洋吹到大陆上,夏天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风(就是空气),重量大得难以相信,竟有300万亿吨!这么大重量的空气,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过一阵,又从另一处移回来。这样,地球的重心就起变化,地球的轴发生了变动,结果旋转速度也就时快时慢。

影响地球自转均匀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天文学家还在继续探索中。

为什么有人建议把地球改名为水球

很多人建议把地球改为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

水,覆盖了地球的71%的面,达14亿立方千米。假如把陆地全部削平,填入海洋中,那么,整个地球就会被3000米左右深的水圈包围起来。除了地表水以外,在大气层里也都会充满了水。如果能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大气层的温度骤然下降,我们就得到12800立方公里的水。天空中,1立方公里的云层里共有水分2000吨,1立方公里的冰雹层里,所含水量达6000吨。因此,在我们头顶上,会浮着一座座的“水库”。所以,科学家风趣地说:“地球应该改名为‘水球’。”

地球并非永远是24小时为一天

地球现在是24小时自转一周,这就代表是一天,月亮是29天12时44分3秒(也就是农历的一个月)绕地球公转一周。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永远如此,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大约60亿年以后,地球上一昼夜的长度将是1320小时,换句话说,将是现在昼夜长度的55倍,而月亮也需要55天才绕地球公转一周。在那个时候,一“天”将等于一“月”,在地球上有半球面上的人将老是看到月亮在天空中,而在另外半个球面上的人却总是看不到月亮了。

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呢?主要是潮汐摩擦引起的能量消耗,使得地球自转逐渐变慢。物理定律告诉我们,地球和月亮组成的地月系统的角动量必须保持不变,因此,地球由于自转变慢而损失的动量必定被月亮吸取,月亮因而每年远离地球约4厘米。积累起来,60亿年后,月亮与地球的距离将达到62万公里,即现在距离的1.6倍,最后导致上述一“天”等于一“月”的现象出现。当然,那时候因为距离远了,月亮的大小和亮度都只有现在月亮的40%,没有现在这样明媚动人的月色照耀大地了。

行星并非都是“年长、日短”

我们的地球一年有365天多。如果根据地球上“年”的定义,有的行星则不是“年长,日短”,水星就是。“水星年”就是水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88天,而“日”的定义是太阳一升一落的时间间隔。由于水星自转速度非常慢,一个“水星日”相当于地球的176天。水星自转一周的同时公转两周。所以一个“水星日”等于两个“水星年”,在水星上一“天”等于两“年”,天比年长,一“年”黑夜,一“年”白天。

高空天色并不是蓝的

在地上看晴朗的天空,是一片蓝色。于是人们以为高空天色也是蓝的,其实并非如此。

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遇到气体分子和尘埃微粒,就发生散射,而且愈是波长短的光线愈易被散射,空气密度越大,散射光越强。由于空气密度是随海拔的增高而逐渐降低的,因此,在8000米以下的低空,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大量被散射出来,使天空呈现蓝色。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愈稀薄,大气对阳光的散射力也愈来愈弱,天色也会愈来愈暗。在20000米以上,由于散射作用完全消失,看到的只是一片暗黑色。所以说,高空天色不是蓝的。

天气和气候并不是一回事

天气和气候是两个广为人知的词汇,也是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这种情况不仅常常见之于人们的言谈,而且在一些文稿、广播和电视节目中也屡见不鲜。

其实,天气和气候属于大气科学的名词术语,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作为概念,天气和气候表述的对象都是大气状态。气象学中把某一地区瞬时或一定时段内的整个大气状态定义为天气。这里所说的天气状态通常用气温、气压、空气温度这样的大气地理量和风、雾、云、降水、雷电、能见度等一些基本天气现象来表示,因此可把天气理解为某一地区的瞬时或一定时段内的冷、暖、干、温、阴、晴和风、云等的综合状况。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就是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天气”状况。那么,“天气”定义中的“一定时段”究竟是指多长的时间间隔呢?鉴于天气具有瞬息多变的不稳定性,“一定时段”只能理解是比较短的时间间隔,一般可看成是几小时或是一天,至多是两天左右。

与天气不同,气候的定义指某地区或某个地区的一个较长、但有限的期间内的所有大气状态的总体(统计集合)。也有人把气候定义为某地或某地区的在较长(但有限)期间内的陆地——海洋——大气系统的平均性状。还有人把气候通俗地定义为某地或某地区在较长期间内的平均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气候描述的是一个相当长时间尺度内的大气状态,因而决定了它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但是,这个时间尺度却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个时间尺度看成是无限的,那么,气候的定义就应改作:“所有大气状态的总体(统计集合)。”由于这个总体包含了无限时间内的所有大气状态,自然会引出气候是不会变化的结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有些在若干年或若干个世纪内曾是风调雨顺的农业富饶地区,后来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沙漠。不过,气候作为较长时间内大气状态的总体或统计集合,它的时间尺度又不能过小,否则便不能得出它的确切统计特征。世界气象组织规定,30年为得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

从上面可以看出,天气和气候并不是一回事。

雨后的月光也能产生彩虹吗

通常情况下,彩虹是由阳光产生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阵雨留下的雨滴,就像是一颗颗微型棱镜,散射进入水滴中的太阳光,众多雨滴通力合作,就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其实,与之类似的,月光也能引起彩虹。不过太阳远比月亮亮,所以太阳彩虹更亮也更常见到,而月亮彩虹是很少见到也比较暗的。另外,月光实际上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所以两种彩虹颜色是一样的。

月到中秋并非分外明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到中秋”真是“分外明”吗?

天文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月亮并不最亮。冬至前后的“望月”,月亮才是真正的“分外明”呢。因为这时候月光“分外明”所必需的因素都具备,这时月球距离太阳最近,地球距离太阳也最近;月亮在半夜时处于中天,光线直射,照度最大;这个月的“望月”又比较接近月球过近日点的时候,因而这是全年中月亮“分外明”的夜晚。

从月球上并不能看得到长城

过去,许多杂志上报道,人类登上月球,唯一能看到地球上的就是中国的长城,然而,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科学角度分析,从物体两端引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的光心交叉而成的夹角称视角,物体愈小或距离愈远,视角愈小,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像也愈小。正常视力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所形成的夹角为1分视角。从远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看长城,即使长城厚达10米,其视角也只有0.005秒视角,还达不到人眼可分辨极限的1/4000。要在月球上看到长城,其难度不亚于从4.6公里外看一根头发丝。由此可见,长期流传的所谓“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到长成”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扫帚星”并非是“不吉祥的预兆”

扫帚星也叫彗星,由于其形状特异,所以传说中都把它看作是不吉祥的预兆。其实,这种传说毫无科学根据,彗星的出现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天体现象。

严格说来,彗星应该算不上是一颗星,它只是一大团冷空气间夹杂着的冰粒和宇宙尘,不停地环绕太阳沿着椭圆轨道运行。

彗星的体积较大,如哈雷彗星的核心部分直径达57万公里。但是由于它终究是一团稀薄的气体,所以,如果把它压缩成同地球上物质一样的密度时,那么,最大的彗星恐怕也不会比一座山丘大多少。

由于彗星的运转周期较长,所以不容易看到,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天文工作者的注意。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实在是不应该再用迷信的眼光来看待“扫帚星”了。

恒星并不是不动的

有人说“恒”就是长久不变的意思,于是就用“恒星”命名了一些“不动”的星体。难道恒星真的不动吗?为什么星座的形状看起来好像总是不变的呢?

恒星不但不是静止不动,而且是大动特动,它们的速度就连飞机、人造卫星、宇宙火箭也难赶上。

例如天狼星就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飞来;织女星呢,每秒钟14公里;牛郎星更快了,每秒钟就有26公里;猎户星座的参宿七这颗星,以每秒钟21公里的速度飞离地球;御夫星座的五车二星更要快些,每秒钟是30公里;金牛星座的毕宿五星就更快了,每秒钟就有55公里。它们离地球一天比一天远了。

此外,还有好些速度更快的恒星,如天鸽星座里面的一颗星,运动的速度竟然达到每秒583公里,这真是星星中的快跑能手了!

恒星动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看不出?

我们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看到的快与慢,是和远近有关系的,比如飞机在近处飞,就感到一掠而过,显得很快。若在远处飞也就觉得慢慢的。不单如此,快慢还和运动方向有关,如果沿视线方向动,再快也不大感觉得出,看上去总像一个点。恒星离开我们十分遥远,而且它们的运动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会造成不动的表面现象,但其实质是在不断运动的。

星星并不都是白色的

人们往往都认为,天上亮晶晶的星星都是白色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电焊工人在电焊时,常常要戴一个保护的面罩,因为电焊时会发出刺眼的蓝白色的弧光,那里的温度大约有6000℃以上。炼钢工人也常常根据炉火的颜色,来判断炉内大概的温度。光的颜色不同,温度也不同,这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常遇到。炉子里烧煤球,炉子很旺时,煤球会发出亮亮的红光;而炉子快熄灭时,煤球发出暗红色的光。不同的温度就会造成不同颜色的光。

星星也不只是白色,它的颜色也取决于它的温度。不同颜色的星光,代表着星星不同的表面温度。织女星是白颜色的,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10000℃,而那火红色的星宿二(天蝎座a星),它的温度大约是3000℃。

农历并非阴历

人们常常把农历称作阴历,这不对。

农历是一种阴阳历。阴历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制历基础的,它与太阳的运动没有丝毫关系。阳历是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作为制历基础的,它与月相变化没有丝毫关系。而阴阳历是既考虑月亮的视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视运动,它们朔望月的长度作为制订历月的依据,又以回归年的长度作为制订年历的依据。但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没有公约数,阴阳历是采取设置闰月的办法来调节这一矛盾的。我国现行的农历就属于这种阴阳历。可见,农历并非阴历。

霜冻并非有害

人们常常见到秋天的初霜,往往在一夜之间,就便即将收割的庄稼摧毁殆尽。其实,这是植物来不及适应初霜时暴冷骤寒,体内细胞和细胞间水分被突然凝结成冰,使组织冻伤而死亡的。如能提前防范,使植物躲过初来的一两次严寒侵袭,它就会逐渐将其不溶性的淀粉,转化为溶于水的糖分,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自身冰点。这也就是几次经霜后的薯类、萝卜、菠菜、青菜等分外甘甜的原因。因此,怎能说霜冻对植物有害呢?

由此看来,只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和经常收听当地的气象预报,并采取措施预防早、晚霜冻突然袭击,不但对植物无害,而且还能让它为某些植物做出一定贡献。

自来水笔并非是现代人的发明

自来水笔也叫钢笔,人们一向认为,自来水笔是现代人发明的。其实,这种说法已被一位苏联学者否定。这位学者发现了一份1166年属于留里克帝国时期的手稿。它出自伊巴奇耶夫修道院的一个神甫之手。手稿上画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支笔,这笔是用细竹竿装上空的球做成的。此外,还在这个修道院的1173年和1219年的文件里找到类似的图样和说明。在另一份1435年的文件里不仅找到近似的图样,还有这样的说明:“这真令人难忘,我写了900行字,只蘸了一次墨水。”无疑,此人用的是支自来水笔。

火车自动挂钩并非詹天佑发明

火车自动挂钩究竟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其实,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的。

伊利·汉尔顿·詹内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后来,詹内继续改进并于1873年4月29日获得第二次专利权。詹内发明的火车自动挂钩与现今火车使用的自动挂钩基本一样。英文写作“Jan ney coupler”,我国早期铁路材料目录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由于詹天佑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所以,有些人误以为火车自动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

飞机上的“黑匣子”并不黑

当一有飞机坠毁后,调查人员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寻找飞机上的“黑匣子”,并通过“黑匣子”所记录的资料了解飞机坠毁前的一些飞行情况,最终确认坠毁的真正原因。“黑匣子”的准确名称应当是飞行数据记录仪,几乎所有的民航客机都设有这种装置。一些较先进的飞机还分别装有两个“黑匣子”,以便记录驾驶员和飞机飞行两种情况。根据欧洲的标准,黑匣子必须能够抵受2.25吨的撞击力,并且能耐1100℃的高温10小时,盒表面每平方英寸可承受压力1000磅。这两种记录器的主体部分均装在飞机尾部,因为机尾通常不易摔毁或焚毁。这两种记录器的控制器及录音器则装在机头驾驶舱内,只要飞机一开始飞行,便会开始工作。记录驾驶员情况的记录器,顾名思义,是为了录取驾驶舱内每名人员的语言,而磁带始终是保留最后30分钟的信息。现代飞机的“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涂上极为鲜艳夺目的橙红色或黄色,为了方便寻找,外观长方体,外壳坚实,约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一般大。当飞机失事时,黑匣子上有定位信标,相当于无线电发射机,在事故后可以自动发射出特定频率,以便搜寻者溯波寻找。

无影灯如何摆脱影子

医院手术室内挂着的圆形大灯就是无影灯,它可以消除人的影子,方便给病人做手术。那么,无影灯是如何摆脱影子的呢?是无影灯里有什么特殊的装置,能将照射在手术台上的影子消除掉吗?

其实,无影灯上面并没有消除影子的装置,它只是减淡本影。正常情况下,当光线照射在不透明的东西上时,就会产生影子,中间影子最深的地方叫作本影,四周渐渐变浅。无影灯的工作原理是,圆形灯盘内装有向各个方向照射的灯光,增大了发光源的面积,使得本影变淡,达到无影效果,以便让手术能顺利进行。

汉白玉并不是玉

汉白玉在岩石学上俗称大理石。把大理岩归为“玉类”,实属名不副实,因为玉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其硬度应在四以上,而大理岩却在四以下。质地较好的大理岩主要是由方解石(CaCO?)组成,其色洁白,结构细粒均匀,致密块状,形体完整,加工性、磨光性及透光性都比较良好。一经磨光后,光泽清润,细腻素雅,常有暗纹隐现其中,因此成为优良的石雕和高级建筑材料,这也许是古人把大理岩归为“玉”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