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了心中的梦想
22225300000030

第30章 神经大内女神医

刚刚14岁,正是少女如花的季节,却服药自杀。

姜凤英越想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便说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这孩子可能患有心理障碍。

对面的中年男子,露出了怀疑的目光,她的病状明显,最近一年来经常昏倒,别的医院都断定是癫痫,我们全家爱护有加,怎么会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呢?

姜凤英把孩子的核磁、心电图指给他看,又据孩子从出生至今在家一直“正常”的情况来分析,所以不但是,而且心病还很重。你再回想一下。

这位男子低下了头说,孩子是在十岁和十一岁的时候,两次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自杀就是在那个时候,以后才出现昏厥的现象。

一周后,那个中年男子果然带来了那位少女。

姜凤英问,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来?

那男子说是把孩子特意从兰州接来的。

姜凤英对女孩子进行了全身检查,然后又让她做了脑电图、核磁,都没发现器质性病变,最后断定是情感障碍,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如果必要,可以到精神科去会诊。

中年男子很是敬佩,把手机、呼机的号码全都交给了姜凤英,以示信任。

2000年的盛夏,一位24岁的姑娘看急诊,双下肢无力,医生诊断是格林—巴利综合症,就是通常说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住进了医院,在急诊室观察,准备必要时做腰穿。姑娘很是害怕。

第三天,赶上姜凤英查房。她仔细地检查,发现这位姑娘有情绪和躯体上的问题,躯体症状主要是由负性情绪导致的,便对姑娘说:“我能让你站起来,下地走。”

可信吗?这位姑娘用狐疑的目光看着姜大夫。

“我认为,你的神经没有损伤,而是传导上有了问题。先用药让神经通了,再打上一针,就能站起来了。”

“站起来?”

“对。”

“何时做?”

“先找药。药很难找。要亲自治,还要有其他大夫、护士的帮助。”

次日,姜凤英来了,并让护士拿出了一盒药,上面全是外文,并称这是进口的特效药,然后抽在针管里。

姜凤英指挥着医务人员,有人推药,有人帮助运动。然后让病人也随着运动,果然这位姑娘动起来了。等药打完了,姑娘真的能下地了。她在地上走了几步,腿还听使唤,高兴得一下抱住了男朋友。家人都乐得合不上嘴。

她的家属说:“这药真棒,花多少钱都值。”

姜凤英说:“其实不瞒你们说,就是普通的葡萄糖酸钙,也就几块钱吧。”

这位姑娘一转身,跪下了:“姜大夫,我是您的干女儿,您就是我的干妈!”

太突然了,姜凤英一下愣住了。

姑娘说:“我以为这辈子就要瘫在床上了,是您拯救了我。您就是我的再生之母。”

姜凤英忙把她扶起来说:“像你这样的病人,我治过上百个,如果都要当女儿,我可认不过来了。何况这是正常的工作。能治好你的病,真像有了个干女儿一样,心里特别高兴。”

同年的夏天,姜凤英参加了卫生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健康之路延安行。第一站是无旗县,这是当年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个县。这里有一位妇女患了神经纤维瘤,身上布满了疙瘩。她有一儿一女,儿子也得了这病。听说从北京来了大夫,特意来看看这病。

她一进屋,便扶着墙,一溜歪斜地走进来。丈夫赶快上去搀扶住,她的腿越来越软,快要瘫在地上了。

姜凤英觉得不对头,问是怎么了?

说是没啥大事,长了点疙瘩,看看就行了。

姜凤英问,怎么走路这样?

说开始是癔病,经常抽搐,后来医院就断定是癫痫,经常抽,走路就这样了。为治病,家里一贫如洗。

姜凤英检查后,发现并没有器质上的病,便问,以前受过什么刺激?

说是三年前,搞计划生育,“老三”都挺大的了,做了流产后,思想上有点受不了,此后就有点不正常,慢慢就成这样了。

姜凤英说:“我能让她自己走路。”

说要让她自己走,那是没想过的事,是真的,可是得救了。

姜凤英走到里屋,悄悄把镇静药舒乐安定的包装药板用剪子剪成了圆形,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样子。然后出来说,这是一种很贵重的进口药,吃了就会走。接着捏住了病人的鼻子,让病人大口喘气。

一会儿,病人全身放松了。姜凤英让病人吃了药,又对病人说:“你家的钱为治病都花光了,我来给你治病。治好了,以后就不犯了。”

一两个小时后,姜凤英把她扶了起来。

她试着一走,果然站起来了,腿脚还好使。

她的丈夫将信将疑地说,以后也会自己走?

姜凤英用暗示心理治疗的方法说:“再吃点药,就好了。”

他激动了:“感谢卫生部、中央电视台为咱百姓看病。”

姜凤英心里也难以平静,翻翻兜,把里面的三四十元钱全拿了出来,“钱不多,拿着给家里买点鸡蛋,补补病人的身体。”

他一把拉住姜凤英的手,激动地说:“姜大夫,你实心待我们,我们信得过你们。”

姜凤英的心里痛快极了,仿佛感受到了65年前红军初到此地的那种喜悦。

这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人们都把姜凤英誉为“神医”。

之后,她收到了一封信:

北京宣武医院:

由卫生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00年大型送医送药送知识下乡活动——健康之路延安行已于6月14日至25日举行,在贵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活动中,贵院选派的神经内科姜凤英医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怀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其高超的医术,为延安地区的干部群众进行健康咨询、医治疾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此,谨向贵院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央电视台

2000年6月

姜凤英是有神机妙算,还是有神灵相助?

其实,这里边还真有玄机,那就是心理因素。这对综合医院的众多大夫来说,可能被忽略,或是被淡忘。而姜凤英却是越来越关注这一因素。传统的医学是生物医学,强调的是人体的组织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因素、心理的因素,这是现代医学的观点。而最新的后现代医学又考虑到了环境的因素。多种因素都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姜凤英是在临床中意识到这一点的。

那是在1997年末和1998年初,她分别遇到了两个脑血管方面的病人。在治疗时,这二人心情急燥,都想早日恢复健康,一时治不好,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消沉。这时,姜凤英正好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加了些治抑郁的药。结果,效果意外的好。与病人不断地交流,她与病人也成了朋友。病人的情绪得到了改变,脑血管病好得很快,三个月便痊愈上班了。

姜凤英尝到了甜头,便把双休日集中起来,报名参加了由世界卫生组织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协作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班。于是,这位50多岁的主任医师、教授又开始了新的学习,越学越意识到心理因素在治疗时的重要性了。

学习促进了反思。几年前,在神经科会诊时,一些脑血管方面的病人,都有心情不好的症状。他们抑郁寡欢,从没有开心的时候。有的则处于极度的痛苦当中,只想着病后不能挣钱,还不如死了。极度的激动,使病人出现血管痉挛。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好言相劝,却没有办法把病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现在想起来,如果能早一点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早些用药,很可能是另外一个结局。

在两三年的学习治疗过程中,她看过了无数个患有心病的病人。这个“无数”再具体点的话,算来也有上千个。可能会有人觉得有点夸张。但只要再说上一个数字,就更吃惊了。这位一直做神经内科的大夫,自1969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分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便一直在临床。30多年来,她看过的病人有30多万个。30多万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排成长队的话,粗算一下,就是100公里。

宣武医院的神经内科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颇有名气的。这里把神经内科又细分为5个组。来这里看病的人也就格外多。每天挂她的号要提前预约或凌晨来排队。她看病又认真细致,每个病人要花上十几或几十分钟,为维护就诊者的利益,每半天只能看15个病人。但有时病人千里迢迢赶来,挂不上号心急躁动,甚至会影响治安,所以经常超量。一次,她曾创下一天看60位病人的纪录。

她接触了大量的有心病的病人。这些病人经常是在别的综合医院看过了,又来到这里,而且还很有可能再到别的医院去看。这样转来转去,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既浪费了患者的钱财,也是有限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何况会耽误病人的治疗,进一步产生更大的心灵痛苦。

要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看病人,这是医疗发展的方向。凭着她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开阔的眼界,她挑头筹备在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里成立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在京的三级甲等医院大多都有高年资的专业医生参加,待时机成熟,宣武医院还将牵头成立心身疾病会诊中心,把有限的医疗力量集中起来,对病人进行综合诊治。这不仅仅是神经内科与精神科的结合,还要会同风湿、心内、皮科、呼吸、内分泌、消化、妇科等的专家一同来会诊。省去了病人在各大综合医院来回转,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病人可以在医院里同时得到各科医师专家的治疗,减少了时间和财力的支出。

同时还可以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到,医疗不仅仅是只针对躯体的医疗;还可以为患者进行公益讲课,解除心理上的压力。

多年的临床,使姜凤英认识到:人们在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环境中,会感到压力加大,心理紧张。在这样的外界刺激下,人体就会产生应激反应,如精神兴奋或压抑、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短促等。当这种长期、反复的刺激超过了个人承受力时,能使肌体产生病理性损害,患上相应的身心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肌梗塞、胃溃疡、偏头痛等;要是尚未产生病理性损害,但出现失眠、疲劳、爱发脾气、情绪低落、孤独、对外界兴趣下降、多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多种躯体疼痛等症状时,就要警惕进入神经症。

这就是她不懈努力的事业。

她的业务熟练:用药得心应手;语言也更有艺术性了。

姜凤英的门诊室像个小社会,什么样的病人都有,能感觉出时代脉搏的跳动。而本是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的姜凤英在这里却像个心理医生,不停地调节着每个人的情绪;像个语言大师,与病人进行着对话;像个性格演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像个女儿,有时像个老大姐,有时又像个慈母。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现代人是个严峻的考验。而社会压力所导致的病人的比例是最多的。

一位近30岁的妇女,由于煤气中毒而来到医院,脑电图显示,大脑出现缺氧现象。而且频繁出现昏迷。本来是一件简单的病,但由于原有的家庭矛盾和社会心理的重压,使她产生一种严重的恐惧感。一见到姜凤英,便落下了眼泪:

“我要是傻了怎么办?”

“你要是真傻就不会说傻了。”

“我还能好吗?”

“你会好的。我们小的时候中煤气,喝点醋就好了。现在你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一定会好的。”

“我在公司是个领导,我挣不了钱了。”

“你肯定能够挣钱的,要不咱们打个赌。”

“能治好?”

“能,我还要给你吃能变得更聪明的药。”

……

这位病人有50岁,穿着皮大衣,旁边还站着一个男子,为他提着提包。他是个公司的总经理。今天让秘书陪着来看病。他在凳子上一坐便说,已经在几个大医院都看过了。总觉得心脏有毛病,而且脸上神经麻痹,一抽一抽地动。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心电图、血管超声波、核磁、诱发电位……已经花了2万多元,都没查出是什么毛病。他心存疑虑:

“怎么总查不出个病?”

“你的心理压力太大。”

“是,现在的工作压力太大了,每天跟上了弦似的。”

“你这样查来查去,是医疗资源的浪费,我要是不说出你点病来,你还要到别的医院再去看,非要查出点什么才罢休。你的病就在心里。你已经那么大岁数了,人家年轻人的体力是“奔三”,你还是“三八六”,能比吗?”

“你的身体就像是一件旧衣服,要想挑毛病,哪儿都是。怎么能连脸一动都想得那么严重。我给你开上点调解神经的药。这个药要早中晚各吃一次,第一周每天吃三次,第二周减一次,第三周再减一次,第四周停。以后别想那么多了。”

……

她是个14岁的初中生,从吉林赶来。有时一着急紧张就头痛。她眉头紧锁,直直地看着姜大夫,疑惑地问:

“我的脑子好吗?”

“你的脑子很好,你看这个片子,多好呀。第一张是从眼部的切片,每隔一厘米就照一张,每一张的脑皮层都那么厚,皮层越厚,脑量就越大,就越聪明,没问题。你是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吧,以后少琢磨事。”

然后又对带她来看病的妈妈说:“家长也少给孩子压力。不给压力还自责,还追求完美呢,再给加压就受不了了。”再对孩子说:“考不好是因为题太偏。其实,班里考第一的,今后也不一定有什么发明创造,也不一定是大科学家。对吗?”

她灿烂地笑了。

“好,我给你的药,紧张的时候就吃上一粒,你一定会聪明的,争取考到北京来。”

……

家庭矛盾触动了原有的病,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加重。

这位老人患有帕金森氏病,行动不便。老伴已去世,身边只有一儿,因与儿子、儿媳的矛盾,情绪总不好。这次又因为拌嘴而犯病。其弟特意从外地赶来。来到医院时,病人的病情严重得连话都说不出了。

姜凤英给她做了例行的检查。

其弟在一旁痛哭起来:“等她好了,我要把她送敬老院,在家里老受气,饭往桌前一放就不管了,经常吃凉饭。”

姜凤英回过头来对其弟说:“你哭什么?哭只能让她心里更加难受。你看她不会说话,但流出了眼泪,这对病情没有好处。这些话不能当着病人说。”

她带着家属来到了隔壁继续说:“你心痛姐姐,能把她带回家去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病人也会有磨人的一面。你要两方面来看这个事。不能总在病人前说这些话,让她伤心,加重她的病情。作为长辈,要让一家人和睦。”

……

这位是个老病号,在姜凤英这儿看了有半年多的时间,病情已经好多了,但还是有头昏、心慌、睡不好觉的毛病。

“你是精神上的毛病,总想事吧?”

“是。家里老有烦人的事,为房。我妈跟我20多年了,现在上了岁数,我哥又惦记上妈的房子了。想不通,整天睡不好觉。”

“房子的事找个律师,让老太太立个遗嘱,省得百年之后闹家庭纠纷。多简单的事,以后就不要再去想了。我再给你开上些安眠、健脑的药,早晚各吃一粒。”

……

一些有文化,懂得点医学知识的老人,对家里亲人的话将信将疑,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怀疑有更严重的病。姜凤英了解病人的心理,一定要让病人来一趟,让病人亲自听。有的老人听力不好,姜凤英讲得更是认真。

这位病人患的是动脉硬化,却总怕形成脑血栓,于是不敢动窝了。

姜凤英便对着片子给病人讲:你的血管壁里有斑块,长在上边了,喀嚓都喀嚓不下来。但斑块小,还占不到血管的50%,也不能做支架手术。今天叫你来,是跟你讲清楚,不要总想着什么脑血栓。以后要多到外面运动运动,别老在家里待着。

……

这位老人有86岁,教了一辈子书,春节非要去趟商场,回来后就偏头疼,而且疼得使一边腿脚不好使,于是怀疑得了半身不遂,心事重重,哪儿也不敢动了。

岁数一大,就成了老小孩。姜凤英对他讲,头疼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半身不遂不会是全在一边疼,头疼与腿脚不听使唤是交叉的。老爷子,您放心吧,没事儿,有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呢!

……

独生子女的孤独症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

这位大学生很要强,学习成绩也不错,只是没考上北大、清华,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什么事都心存疑虑。然后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人多就撒不出尿。晚上不敢上晚自习,怕与同学同厕。只能一个人闷在宿舍里。经检查,生殖器官没有毛病。

他先发问:“姜大夫,您是心理医生吧?”

“不是,我不是给你做了全身检查吗?心理医生不会给你做这样的检查。你就是顾虑太多,还不往好地儿想。我给你开上点药,出门买瓶矿泉水先吃一片。”

“会不会形成依赖,一辈子就吃下去了?”

“怎么会,你想吃一辈子我还不给呢。”

“这药有没有副作用?”

“没有。不能往绝对上想,馒头有副作用吗,吃多了也会撑着。”

“吃了就能好吗?”

“那当然,这药里面有奥秘。但一定要按我的指令去做。我拿你当我的孩子,不听话我会生气,要‘揍’你呦。”

姜凤英说,这些人精神上都有毛病,向前推一步就是精神病患者,拉一把就是正常人。大夫的职责是挽救。

医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行的竞争、金钱的诱惑、患者的压力、肩上的责任……凡此种种,都在冲击着这个行业。姜凤英也在其中。

但对她来讲什么都难以抵挡另一股更大的冲击。

患者是她的动力。

一位跟随她六七年的脑血管患者已经76岁了,每次都按时来检查。一次预约的时间正好赶上天气不好,下起了瓢泼大雨。这位老人依旧来了,布鞋里面全是雨水。

姜凤英心里很是不忍:“您另换个时间来检查也没有问题。”

“约好的时间就一定要来!”

姜凤英把老人扶上床,脱去了老人湿透了的鞋和袜子,拿出小手电筒、尺子、橡皮槌,极为仔细地为老人做了检查,然后说,病情一切正常,您放心吧。下次天儿不好就一定不要来了,换个时间没有问题,哪怕打个电话也行。

……

一位病人60多岁了,下肢又不好,只能坐在轮椅上,早起从海淀区赶来,已经6点了,没挂到上午的号,看病时已是下午两点了,为了不上厕所,再给儿女添麻烦,一直没吃没喝。姜凤英很是感动,拿过自己的茶杯说:“您先喝点水吧。”

……

每想到这样的病人,姜凤英的心里就不能平静。病人对自己的信任不是用金钱能买得来的。

这些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姜凤英看得更重的是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