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身边的空缺
22225200000036

第36章 小马过河

“小马要到森林那边去,半路上碰到一条小河,小马犹豫着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跑过去向一只老黄牛询问水深水浅,老黄牛甩甩尾巴,慢吞吞地说:‘河水很浅的,刚刚能淹没我的脚。’小马听了正准备过河,一只小松鼠蹦蹦跳跳跑过来大喊:‘千万别过去呀,会淹死你的,河水可深啦,昨天还淹死我的一个同伴呢。’小马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就跑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说:‘孩子,河水是深是浅,你亲自下去不就知道了吗?’小马听了妈妈的话下了河。结果发现河水既不像老黄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爸爸或妈妈讲过这个故事,等自己有了孩子又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如果将这个故事以不同方式解读,便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我们可以把它读成一个天真烂漫的童话故事,也可以把它读成一个意味深远的哲理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角色仿佛都是一种隐喻,使得这个简单的故事充满了张力。

小马驮着妈妈交给他的一袋粮食,要到森林那边去,他要完成一件大事,以此证明他长大了、成熟了。可是正如你我所预料的,难题的出现是迟早的事。一条小河使得平坦的路途变成了险境,没有任何经验的小马,对莫测的河水生出重重疑虑,河水的深浅他是一无所知的。看来只有请教“过来人”啦。

老黄牛和小松鼠都是“过来人”,老黄牛说:“河水很浅的,刚刚能没过我的脚。”他视此困境为草芥,不足挂齿。小松鼠则认为太危险了,并拿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我的同伴就淹死了”。

从老黄牛和小松鼠各自的立场出发,他们说的都是实话,都是对的,但是,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他们同意对方的意见,则是非常困难的。老黄牛多半认为小松鼠是夸大其辞,充满了悲观色彩;小松鼠也许会认为老黄牛盲目乐观,太过自信,彼此难以达成一致。

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对这个矛盾的焦点一眼便知。但是,在这里,我们(阅读者)是站在局外,以旁观者的身份鸟瞰全局,并哂笑他们的局限性,如果让我们参与进入这个故事中,我们失去了旁观者和评论者的身份,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老黄牛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那河水的确很浅,仅仅能没到蹄子上,小松鼠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那河水的确足以淹死他的。针锋相对的结论,使得小马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从老黄牛和小松鼠身上似乎看到“人”的限定性。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视角和出发点,观察这个世界。这样因为视角不同,必然产生不同观点,小松鼠和老黄牛观点的矛盾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世界上矛盾丛生是不足为怪的,这也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如果小松鼠为了迎合老黄牛而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对小马也重复了老黄牛的话,那才是真正的问题。事实上,在人的世界里,无数“小松鼠”因为种种不能说出的原因,放弃了自己的言说权,而重复“老黄牛”的观点,众口一词,人云亦云。这才是真正可悲的。另一方面矛盾丛生也并非绝对的坏事,观点的不一致,往往体现出思想和心灵的丰富性,如同自由的原野上开遍个性之花,每一种都具有它无可替代的独特气质和独特价值。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不用重复别人的话,而言说自己想说的话,那么我们距离幸福也就不远了。

我们再回到这个故事中,小马听了老黄牛和小松鼠的话感到无所适从,于是转身去问妈妈——老马。如果说老黄牛和小松鼠隐喻着两个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言说者,那么明显地,老马扮演着哲人的角色,当我们遇到了人生大事不知该怎么办时,也会请教于哲学的,这时哲学才会生发出超越于尘世烟火气息的熠熠光彩。

老马显然也属于“过来人”,但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因为她明白给了答案,只是让小马“知道”,而自己亲自实践了才是真正的“懂得”。于是老马亲切地说:“孩子,你自己亲自试试,不就知道了嘛。”结果小马亲自下河实践,河水既不像老黄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样小马也有了对河水的发言权,当然与前二者是不同的。

请让我们记住老马的话:“你自己亲自试试不就知道了嘛。”很多事情别人的结论只是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自己亲自下了河,才懂得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