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078

第78章 与高温同行

记者孟晓勇张斌

7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从7月12日开始,新疆部分地区出现25年来罕见高温天气,火洲吐鲁番最高气温达到49摄氏度,预计这样的高温天气还要持续一周左右……14日开始,记者穿行在百里油区,辗转于被酷暑笼罩的不同岗位,用心感受职工们的炽热情怀,用笔记录石油人的平凡故事,用镜头定格那些难忘瞬间。

贾正勇冲进值班房,牛饮般咕咚咕咚连续喝下三大碗绿豆汤,一抹嘴长舒一口气之后,转身奔向了钻台。才是下午两点钟,第四桶送到井场的绿豆汤又见了底。

平时看上去冰冷的设备,此时却成了高温的“帮凶”。扶钻时,控制刹把的手要戴上棉手套,双脚也不能长时间同时站立在钻台上,一半时间要做“金鸡独立”状,以免脚掌被灼伤。

这段时间,正常钻进时,扶钻人的更换频率和温度成了正比。按照以往惯例是两小时一换,而这几天井队领导却要求他们半个小时之内必须把人换下来休息,以免发生意外。

这样的天气,从事了五六年钻井工作的贾正勇从没有遇到过。

红色的安全帽下压着布制的帽子,十多厘米长的帽檐向下压着额头,一只宽大的口罩遮住了她多半个脸。都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即使在这样的酷暑下,天性依旧。

焊工马玉冰是油建公司在轻烃检修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在这场与高温的斗争中,她没有退缩。

蓝色的焊花与铁板撞击后的无数火花扑面而来,汗水在口罩里恣意地流淌着,脸上捂起的痱子和氧焊高温灼伤的几小块伤口,让她再一次体味到了“伤口上撒盐”的滋味。她顺手拿出清凉油擦了一点,顿时感到舒服了很多。这样的防暑用品,每个职工都随身携带着。

马玉冰不断变换着下蹲的姿势,以克服灼热的铁板对脚掌的“眷顾”。焊花飞溅,青烟缭绕,从她灵动的眼睛中,读出的是仔细和执著。

汗水滴落在钢板上瞬间就化为无形,连一点印记都没有留下,倒是她脊背上那一块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盐碱图”,印证着油田“半边天”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高温炙烤下变形的气流在地平线上盘旋,巡检车像一只孤零零的甲壳虫在起伏的山沟里蜿蜒爬行。

跳下车,刘宏辉一把抓住车槽中的管钳,瞬间就像触电般缩了回来。一个字:烫。戴上手套之后,握在手中的工具依旧热气灼人。

卸扣、擦拭、更换、旋紧……这些平时的常规操作流程,此时他们仍然做得一丝不苟。这是他们今天下午检查的第4口油井,刘宏辉边擦汗边笑着对我们说:“真见鬼,刚换上的衣服就已经湿透了。”

身边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密密匝匝的汗珠争着向外渗,瞬间就汇集成了“小溪”,顺着他们的下巴流淌下来。他们拿起单位配备的冰镇矿泉水不断在脸上、额头上“冷敷”,以降低不断攀升的体温。这是工区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采取的特殊防范措施,尽管简单却非常有效。

更换完油井刺漏的盘根后,他们快步向巡检车冲去。随着他们的跑动,汗珠不断滴落在炽热的戈壁上……不远处,红褐色的火焰山和抽油机交相辉映。未来,他们汗水撒过的地方,满山遍野的“稠油花”将会绽放。

(原载2004年7月23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