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070

第70章 老曹的故事

记者孟晓勇

老曹第二次把车稳稳地停在巴喀卸油台上的时候,已是早上11点钟。今天有点不太顺,中途一只轮胎“罢工”,耽误了时间。第一车原油是从葡北运来的,昨天他跑了一趟乌石化,回到葡北已是凌晨两点多了。为节省时间和费用,老曹没有回公司,就在车上凑合了一晚上,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很平常。

老曹名叫曹万清,第一眼看见他,就感觉到老曹是属于那种一走进人群就很难找见的人。老曹所在的运输公司二分公司,主要任务就是把所有没有联网的油田及油井的原油拉运集中。每天运送原油1800吨左右。东到玉门西到乌石化就是老曹他们驰骋的千里疆场。公司有50多辆罐车,老曹驾驶的是30吨型油罐车,像这样的车公司有20多辆,老曹的效益是最好的。

卸油要20多分钟,老曹便爬上车为朝夕相处的伙伴擦拭“身体”,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老曹对这位“伙计”的爱惜胜过对待自己。正因为这样,车很卖力,3年来别的“同伴”在修理厂进进出出好几趟,而它很争气,为老曹上半年创效14万立下了汗马功劳。接近正午,地上像是着了火,老曹过早谢顶的头在阳光的烘烤下,泛着黝黑的光泽。头发是在青海运送原油的时候,因高原缺氧,6年时间里就成了现在“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

提起女儿,老曹兴奋的眼神中透露出几丝愧疚。女儿在昌吉光华私立学校读书,老曹每次到乌石化送油时,女儿都希望爸爸能去看看自己,从乌石化到学校几十公里的路程,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一调头的事。几年时间,老曹一次都没有去过。女儿很懂事,从不埋怨父亲。今年7月17日,老曹去乌石化送油时,女儿正好从家中搭乘便车去学校,在路上女儿看见了父亲的车号,她让司机停车。同行的人说,刚分开,就要见面,算了吧。“我已经半年没有和爸爸见面了。”女儿的话让同行的人充满了困惑和不解。每次女儿说起爸爸,就一句话:我爸太辛苦了。下了车,女儿搂住爸爸的脖子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流泪。半年未曾谋面的父女就这样戏剧性地相见了。

老曹下一趟要去红连油田,午饭他是在车上吃的,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在车上和路边的小饭馆凑合。时间对于他太珍贵了,如果浪费,那比剜他的肉还疼。装满原油的罐车近50多吨重,跑起如牛,只听喘气不见快。夏日流火,驾驶室犹如蒸笼,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不管多热,车内的空调他都不开,太耗油。因为公司实行的是费用承包,单车考核,所以怎样既要多拉油,又能节约成本,就是老曹的头等大事。像他这样的车百公里规定使用42公斤油,能节省下来就是效益,老曹14万的纯利润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空旷的戈壁,如牛的速度,单调的重复,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和忍耐,很难坚持下来。而老曹一干就是27年。27年,老曹没有请过一天事假和病假。27年,老曹也经历了太多的事。

一次在陕西靖边给井队搬家时,设备运到井场后,老曹才发现井场太小,他那辆30吨重、13米长的斯特尔拖挂车根本调不过头,老曹心里直犯嘀咕。等待救援?几乎不可能,因为那儿没有什么设备能让这庞然大物转过它笨重的身躯。怎么办?老曹牙一咬,心一横,倒回去!拖车不比普通车辆,它的车头和车身不是一个整体,中间靠一只主牵引销控制着车身的方向,倒车时,如果技术不过硬,车身就如同蛇尾一样左右摇摆,而且车身和车头容易形成死角。20多公里路程,老曹倒了两个多小时,由于车身太长,单从后视镜无法看清后面的道路,他一直伸出头向后看路,车终于顺利地倒出来了,而老曹的脖子却疼得好几天不能转动。

如果你问老曹,别人都在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为啥你的效益就比别人好,是不是有什么诀窍?老曹就一句话说:没有诀窍,贵在坚持。是的,长年累月,始终如一坚持;惜时如金,千方百计节省,积少成多,14万的效益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你再问老曹,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有如此大的工作热情?他还是一句话,领导每次把最好的设备交给我,把所有的荣誉给我,我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老曹是劳模,也是“安全行驶百万公里”的标兵,他很珍惜。

老曹很辛苦,公司领导让他去外地疗养。他不去,他说全年不创效30万,决不休息。老曹很敬业,领导把他派到更重要的调度岗位上,离开自己朝夕相处的伙伴,他像掉了魂一样六神无主手脚发痒,最后他还是回到心爱的岗位。

其实,形形色色的车是载着老曹出行毫无愧色的舟,他是永远的舟子。东到玉门西到乌石化是他割舍不下的航线和牵挂。

(原载2002年9月4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