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170

第170章 破解红南9区块“密码”

记者张斌

5月末,油田公司召开科技大会,对在红南9区块获得新突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贡献突出的骨干人员,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涂小仙、何勇、高庆贤3人给予重奖,每人奖励2万元。

何勇、涂小仙、高庆贤,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研究专家,因为红南9区块,历史让这三个名字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张奖状上,是巧合,还是必然?

涂小仙说这是“幸运”,何勇和高庆贤说“只是尽了个人的一点职责”,做了“普通的不值得宣传的事情”。

10年前——1995年,涂小仙是红连白垩系油田的主要发现人之一。10年后,他和何勇成为红连新层系、新区块滚动增储建产的主要论证人和组织人,在关键时刻红连采油班班长高庆贤帮助他们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

他们思考,他们合作,他们收获,收获红连油气储量翻番过程带来的喜悦。初探红连,何勇大胆提出超前研究“红连地区新层系”,为突破点的选择做好了技术储备,涂小仙敢于怀疑和实践,让他们的思想逐渐在一条线上运动。

2001年,油田公司试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开发处成立了集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滚动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研究院相应成立了滚动研究室作为科研支撑,何勇任滚动室主任(兼滚动勘探开发项目部副经理)负责科研技术管理工作。涂小仙从研究院勘探室调入项目部任副经理,负责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

关注红南区块很久的涂小仙,根据多年从事油气勘探研究所积累的认识,确定在红连地区开展滚动评价的工作可能会有出路——寻找依附于油源断裂发育的圈闭上钻,取得突破点。事实上,实际工作要比设想困难得多,这一地区的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需要新的思路。涂小仙认为该地区滚动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发现可靠的有利的构造目标。2001~2002年,他先后两次对红南和连木沁三维实施连片处理,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地震资料。2002年,勘探开发研究院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勇创新”,在研究院开发所工作的何勇研究人员瞄准红连。他们认为,红连地区喀拉扎组等浅层确实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通过初步地质特征的把握,结合几年来开发处滚动研究经验,他们大胆提出超前准备该地区项目。

因为红南,因为新层系,何勇和涂小合作开始“破冰之旅”。

何勇和同事超前组建针对红连地区浅层喀拉扎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部滚动研究项目组,鼓励研究人员选择连南1井为突破点,对红南2号老井试油并获得成功,打开了整个区带增储建产新局面。涂小仙同步实施地震资料处理和现场组织工作,双方勾画了一幅清晰的地质蓝图。2003年初,何勇和研究人员一起讨论提出:红连地区处在胜北富油气凹陷南,油源充足、油源断裂发育,多期成藏,成藏优越,已经发现两套成藏组合。他们迅速确定新的研究方向。

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003年初,在开发所内部既无新层系突破和规模储量发现的背景下,在院主管领导的支持下,何勇大胆组建了新的中部红连滚动研究项目室,这为该地区新层系的深化研究做好了组织保障,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3年下半年,在项目组骨干人员郑登桥、康积伦等研究人员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新圈闭的基础上,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何勇及时指出连南1号和红南2号喀拉扎是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型圈闭,必须加强岩性尖灭线等方面的研究认识。

在何勇领导的项目组加快进程的同时,在一线的涂小仙加快推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连片处理技术步伐,为研究人员发现连南1号喀拉扎组的古构造提供了可靠的地震资料。在井位论证上,他们大胆选择连南1号构造上钻连南1井,作为喀拉扎新层系的突破点,这一建议被专家采纳。

2004年1月,连南1井为何勇、涂小仙等研究人员交上了满意答卷——日产天然气11万立方米,日产20.16立方米凝析油,当年上交探明天然气储量10.13亿立方米。连南1井的突破,打开了红连构造带寻找新层系、新区块油气藏的新局面,坚定了研究人员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在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指引下,郑登桥、何伯斌等骨干研究人员分工协作,积极展开红南地区地层对比、构造储层评价和老井复查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工作。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发现红南1井、红南202井有含油特征。随后通过开发处滚动项目部精心组织实施,这两口井获得高产油气流。由此发现了红南2号喀拉扎组新油藏,整个红连地区规模增储建产的新局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油流喷涌

滚动勘探和原油产能建设一体化研究思路引导研究人员思路创新,层系、区块接连取得突破。

2006年,为了加快和扩大这一地区的增储建产步伐和成果,针对红连地区的特点,研究院开发所内部重组项目组,在技术人员的组合和研究工作部署安排上突出滚动勘探和产能建设一体化,要求滚动井和产能建设井一体,既评价油藏探明储量,又建设产能,同时研究和在具体的井位部署上深浅兼顾,不断深化油藏认识。

在上下游联动,兼顾各方的思想指导下,滚动勘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今年1月,红南9-12井,经过王谦等研究人员仔细对比和研究院、开发处专家反复讨论,项目组对原本判定为水层的白垩系底部,大胆提出试油建议。2月5日,首次在红南构造白垩系底部发现高产商业油流——日产原油39吨,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00万吨,带动了红南地区特别是红南9块增储建产一体化研究。

随后,红南903井和红南901井试油接连获得突破,红南9块储量规模达到500万吨~600万吨。

就在科研人员加紧研究的同时,高庆贤带领红连采油班现场组织油井投产和红南9站的扩建、流程改造,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和油井生产的需要。

近期,按照一体化思路提交的新一轮滚动井和产能建设井预计也将会也会取得较好效果,从而使整个区带的新增探明储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预计新建产能规模可达到20万吨。

上下游一体化的思想加快了红南的开发步伐,这是科研人员勘探思路创新与协作配合的成功实践。

成功破解红南9区块的“密码”,研究人员保持着应有的清醒。他们说:“红南9块构造复杂,目前构造还不完全落实,所以,根据油藏开发研究需要,大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原载2006年6月7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