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125

第125章 论科技创新——油田“十一五”发展战略系列评论之三

马建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2006年,作为“十一五”发展伟大的开局之年,对于油田公司将是深化改革之年,科学发展之年,促进和谐之年。同时,也是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的希望之年、奋斗之年、前进之年。油田公司在启动“十一五”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把科技创新确定为“十一五”五大发展战略之一。

杨盛杰总经理在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战略是油田整体成长、和谐发展必修的内功,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强大力量。”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这是油田公司决策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在企业发展方向上作出的重大抉择。把加速科技创新放在油田发展的突出位置,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油田的发展实际。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刚刚结束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热点话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靠的是如我们一般的千千万万个创新型企业的支撑。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内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表明,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同样是企业。

“十一五”期间,油田公司将以油气勘探为战略龙头,坚定不移地奉行“大发现”策略,集中精力寻找扭转局势的重大战略性发现;以油气田开发为战略基础,奉行“精细开发”大策略,抓住老区治理和新区接替两大任务,把握油气生产两个重点,全力实现油田硬稳产;以下游发展为战略补充,做长做强油气产业链,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任重而道远。

紧迫的形势,逼人思考,催人奋起。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解放思想,破除疑虑,振奋精神,背负起历史的责任,鼓起科技创新的风帆,以不甘落后的骨气,敢于竞争的勇气,干出大事业的志气,在油田“整体成长,和谐发展”中铸造新的丰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科技创新。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启动科技创新战略,油田发展才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对科技生产力功能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这一观点,为不断演进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开发高技术和建立高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世界技术发展随之进入了崭新的高科技时代。从80年代开始,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核能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邓小平根据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而强调:“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未知世界的规律,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改造客观世界的新手段,科技创新在于通过新的认识,创造新生事物,推动客观世界新的发展。因此,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从中国历史来看,正是“创新”使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名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当时的“创新”运动造就的巨大文化成果使以后几千年的人们只能望其项背。从世界历史来看,正是“创新”才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才有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对“创新”的不断追求,才有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有了爱迪生的众多发明创造和21世纪科学发展至今的局面。

胡锦涛说:“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启动科技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油田“十一五”发展的战略位置,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其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切实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关系油田发展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油田启动科技创新战略,核心内涵是“做强核心攻坚能力”,也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油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油田“整体成长,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科技创新拓展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时空,提高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水平。审视当今各国市场,优秀企业正是凭借雄厚科技创新能力,主宰着市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主要战略。

正是基于这个宏大的背景,油田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十一五”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就是形成适应吐哈勘探开发新对象的主体技术系列,促进基础研究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建立有利于激发创造热情的科研管理体制,一举确立了科技创新的突出地位。

吐哈油田经过10多年的勘探和开发,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面临许多技术难题。

最为突出的是勘探如何寻找大突破。油气勘探要有大突破,必须在岩性油气藏、前陆冲断带、叠合盆地深层等新对象、新领域中获得重大突破。要实现这个突破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找油哲学观,创新地质理论,深化油气藏富集规律及关键控油要素认识,提高勘探部署设计科学性,创新勘探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强应对复杂油气藏勘探的能力。

最为现实的是如何止住老油田产量继续下滑,实现“箭头朝上”的目标。在中国石油处于30年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的原油产量已经连续8年递减,尤其是老油田处于开发的中后期,稳产难度大。如何提高采收率?如何克服投资大、效益不如新油田好等不利因素,依靠科技硬稳产?

最为直接的是天然气工业正处于大发展之时,下游用气激增,而油田却面临着天然气储量、产能无法满足长期平稳供气的问题,如何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加快产能建设,确保下游用气需要?

要解决这些制约油田发展的瓶颈问题,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因此,我们必须“做强核心攻坚能力”,立足攻关和创新,集中精力解决油田技术、研究和科技体制适应性问题,使技术系列与面临的对象更匹配,基础研究对勘探开发的支撑更有力,科技体制更具活力,方能成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强大力量。

科研工作历来是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是漩涡的中心,是巨浪的潮头。每一轮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地质认识上的发展、工程技术上的进步,往往会引发一大批油气生产的重大突破。可以说,石油工业起伏跌宕的发展频率,正是科技进步起伏跌宕的频率。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已作为一项大政方针被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也是油田这类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的真正依靠;要从尊重企业前途的高度来尊重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全油田肯定创造、鼓励创造、投身创造的浓厚氛围;要在工作中全力支持科技创新,要为科技工作大开绿灯;要抢抓有利时机,找准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展开技术难题攻关,突破深层次技术瓶颈;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提升攻坚能力,没有基础研究的厚重积累,就不可能有勘探开发生产的重大突破;要进一步理顺科技体制,释放一切创造活力,进一步完善科研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和科技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机制,通过主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吐哈特色的配套技术,为油田增储稳产构筑技术支撑。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母体,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推动着科技创新。企业也不例外,必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才可能创造出不竭的力量源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

的确,先进生产力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往往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最先实现突破。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不仅影响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出现,更会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的转化。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越容易形成创新集群以及各类资源汇聚的经济中心。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在竞争中出局的危险。

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其中无不包含着深厚文化的根由。

17、18世纪,英国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有培根、莎士比亚等人推波助澜的人文主义思潮,为牛顿、胡克等科学家们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并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优越环境。海上贸易的扩大使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大行其道,为纺织机、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大师与企业家的竞相辈出,造就了英国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贸易中心地位。

19世纪,德国科学家将大学教育与专业研究室结合起来,为学院文化注入了创新要素,大批青年人才有机会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这一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开辟了优化小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人才成为德国崛起的重要力量。1875年左右,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决定了其文化的包容性,反过来又变成了文化促进创新的重要条件。开放性的移民文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的实用主义思想观念,导致了更加重视策略、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因此,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探索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美国都会得到鼓励。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引导。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

今天,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谱写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具体到一个企业,越是希望依靠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就是要形成鼓励创新,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氛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创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就是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的意识。在当代创新活动中,人才的创造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就决定了一个研究集体在科技竞争中的位置。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中,大胆启用尖子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就是要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平等竞争、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性环境,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鼓励科技人员要有成就感,同时也要避免单纯追求名利。如果过于追逐名利,甚至于对名利的追求超过了对科技的追求,科技也就失去了价值。

企业的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关键,让我们高扬科技创新的旗帜,肩负起“整体成长,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为吐哈油田的共同发展创造不竭的力量源泉。

(原载2006年2月24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