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一样的天空
22223800000053

第53章 西平探幽

春分时节,春暖花开。我与好友、三台县作协副主席戴岱一起,从三台县城出发,向西驱车33公里,弯弯曲曲、颠颠簸簸,来到四川最美古镇之一的三台县西平镇访古探幽。

西平镇分新镇和古镇。新镇和许许多多其他场镇一模一样,公路从新镇穿过,两边一溜四五层的水泥砖房,沿街一面贴上刺眼的白色瓷砖,有超市有商场。古镇很小,被新镇遮挡,蜷缩在新镇的背后。穿过新建筑向河边走,进入古城门便到了。西平古镇素有“小三台”之称,它的繁华和热闹,老一辈的人至今仍然念念不忘。

老爷子,是我们对三台县作协主席、原三台县文化馆馆长邹开歧的尊称。他是西平人,也就成了我们这次西平之行的最好向导。

西平镇与德阳市的中江县相连。这里由于是两县交界处,自古以来商业繁荣,成为远近乡里的物资集散地。虽然这几年场镇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古镇的建筑还依旧保留着。东西南北四条古街散发着历史的幽香:古老木屋、青石板路、消防石缸、会馆戏楼、参天的古黄桷树、淳朴的古镇老人……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以寺中观音得名。西平镇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场镇上有85%以上的人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进的移民、客家后裔。古城墙、古城门、吴氏宗祠、广东会馆,这些都是西平古镇的特色。

漫步古镇街头,伸手摸一摸斑驳的城墙,暗淡褪色的木门,时光仿若一下子倒流,恍惚中将那些深藏于时光隧道里的故事一一唤醒。

西平古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旧址和遗迹。西平的城墙,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是由原粮台连缀而成。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地方官兵,为镇压白莲教冉文俦等农民起义,指定在观音场兴役建仓,把三台、中江两县粮草储藏这里,平乱后,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缀,修成了城墙。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四方大门,除南门外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这就是现在看见的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的由来了。二是四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九十度,有意将面北的北门,叫东门;面南的南门,叫西门等,这是为了迷惑“匪盗”,以求平安,而有意错呼。古镇上修筑瞭望台,保卫粮仓成为四川古镇最完整最独特的城墙体系,这种把军事功能和经济功能结合起来的古镇在四川省并不多见,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颇具开发潜力。

古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块门板,每一级石阶,都蕴藏着一个典故,蕴含着一席清幽,都是岁月的见证。幽长的小巷仿佛带我们进入了时空的隧道,古镇上还有不少“文化大革命”的痕迹,像墙上大红字书写的毛主席语录,让人勾出“文革”时期的模糊记忆。

穿过一条幽长的小巷,经过原镇卫生院住院部,再向前走,老爷子把我们带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小溪叫凯江,蜿蜒穿过小镇,溪边不时出现妇女洗衣劳作的身影。

返回古镇,老爷子带我们去看会馆。古镇中广东、福建、湖广、江西四大会馆,大多为清道光年间建造。广东会馆的门匾高高地挂在朱红的门柱上,会馆里的戏楼中梁上还有“道光七年(1827年)修建”等字样。会馆里面是茶馆,茶客多为当地老人,他们有的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节目,有的在院内中央参天的古树下,神情闲淡地玩着长牌,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安然自得地聊着家常。在这些乡下瘦削的老人面前,世态的炎凉宛如过眼烟云,没有官场的明争暗斗,没有商场的尔虞我诈,没有纷争,没有派别,没有欺诈,没有虚假,生活平静,十分自在,十分悠闲。

进入院内,南面还有戏台,可惜已经荒废了,没有人修缮。我一边听介绍,一边用手机拍照,尽量捕捉一幅幅饱经沧桑的画面。

西平古镇的旅游开发较晚,外地人来得少,一路上我们也见得不多。我想这主要与路远,交通滞后和宣传不广泛有关。听介绍说,今年1月,由四川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暨“四川最美古镇”评选活动中,西平古镇以“厚重的客家文化和丰厚历史底蕴、优美的内外部投资环境”获得“四川最美古镇”称号。我想这对宣传西平、扩大影响是一个好的机会。

在灾后农房建设中,西平镇党委、政府将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场镇建设和基础设施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客家文化、古镇特色,打造凯江边的“客家特色”民居,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

(2010年3月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