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春日阳光
22223500000060

第60章 我是名人

就年龄而言,我才不过三十岁,但我的名字在我生活的城市里已是家喻户晓了。我的名气更是了得,什么旅游节、艺术节、招商会、恳谈会、公司开业、大厦落成、乃至人家新婚庆典都要邀请我,以达到名人效应。并不是我自吹,这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金字招牌都是我的手笔。说实在的,我对毛笔字一点也不感兴趣,字也就同小学生的习作并无两样,但我的名气太大了,所以招牌更能吸引人。再说那些制金字招牌的主对我的字进行了一点小小的技术处理,看上去也有那么一点风度了,众多的特色文字招牌也就成了我生活的这个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我不是一生下来就出名的,就出名之事,我还得感谢我以前的办公室领导,我现在的秘书,更得感谢我父母给了我这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那是在三年前,我在政府机关干事,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员。我现在的秘书则是我的领导,是办公室主任。我那秘书是个很能舞文弄墨之士,在政府时,他就有不少的文章上了报刊杂志。现在他也是一个比较高产的作者,当然有不少的文章是把我的名字写在了前面才发表的。不是我拍胸脯说大话,市报的编辑看到有我名字的文章,他们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就一字不漏地发了,我那秘书就是占了我名字的光。可他也十分知趣,每次稿费单一到,总是把它送到我的面前,我也就心安理得地把它收好。稿费也是一种劳动所得,记得曾有一句话说是劳动就得有报酬,劳动得不到报酬那是一种违法行为,我是一个名人,当然不能干违法的事情,稿酬也就理当享受。

三年前的那次机遇,我秘书正忙于写现代化达标工作的总结报告。恰在此时,一封印有某家著名报社名称的邀请函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那是一份邀请参加报社笔会的通知书,我那秘书自然就没了时间,但他也不想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这时我正好有空,他也就让我去代他参加笔会。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涉足文学圈,也是我成长为名人的一个台阶。当时,我什么也不懂,也不知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小说故事,只知一行行短短排列的叫作诗。平心而论,现在我还是分不清什么是小说故事,散文随笔,但我却能说,也敢说。只要我的口气很硬朗,即使有些人会认为是不正确的,但他们只能说我的观点是一种全新的理解,是一条文学新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文人出来与我作对,相反却有一大批人跟着我的方向走了。

参加笔会并非是我以前想象的那样,原本我想笔会那就是笔的展览会,因为文人都用笔写,因此,笔对文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到了一看才知那是一种会议形式。对于会议,我一直不感兴趣,现在也是,当时在台下还能打上一个盹,现在到了台上,只能干坐着等会议的结束。这次笔会一共开了四天,据说都是名家亲自授的课,因为主持人在介绍时,那些人的前面总有什么家什么大师的称号。只是三年时间了,我把那些人的名字和抬头给忘了,不然,我还能把他们牵出来装饰一下自己。

上课我没认真听,但下课后我却没少活动。那次出来时,我那秘书关照好的,所有费用均由集体负担,于是我请那些名家吃饭喝酒。到了酒足饭饱之时,名家也同我一起划起了拳、称起了哥们。到最后,每个与会人员都得交一篇文章,这让我为难了,因为我那秘书是给了我一篇文章,但那些名家却要我也交一篇给他们,也好进行评奖,没办法,我只得把我侄女的一篇作文改了一下题目和名字交了上去。那篇作文很幸运地被评上了一等奖,而我秘书的那篇被评为了三等奖,这其中的原委大家也是知道的。

我带着获奖证书回到了政府机关,把所有的发票及奖状给了我秘书(当时的领导),他很高兴,虽然我的费用远远超支了,但他还是想法在财政上报支了。当他获悉我得了一等奖后很是惊讶,可那红红的章说明了我的证书是真的。因此他连夜就写了一篇报道,很快市报上就登出了,我也就有了一点名气。市文联吸收我成了会员,没过多久,文联的老秘书长得病死去了。文联主席在那些会员及知名人士中排了个队,进行了调查摸底,终于发现我的奖项档次最高,而且我的年龄又是最轻的,这正好符合培养年轻干部的条件,(后来主席说的)于是我进了市文联,成了一个年轻的秘书长。口才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与市领导及上一级文联的感情也就十分融洽。经过我的努力,那提拔我的主席也就顺利地上了一个台阶,成了上级文联的秘书长,我则理所当然地成了文联主席,成了一个名人。

我这人并非是忘恩负义的,做了主席后,我还是想方设法地把已下岗在家的原主任调进了文联,成了我的秘书。他是一个文学好手,工作也是很能吃苦的,只是社交能力太低了,虽说成绩突出,但还是被挤出了原来的位子。当然,我给他的新位子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这一点他对我感恩不尽。我也从不跟他斤斤计较,只要是该用的钱,由着他去用。我则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邀请。这不,桌上又有几份精美的请柬,我得和我的秘书说一声,我该去应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