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风歌:风之扬
22223200000068

第68章 四谈邱新荣诗歌——基于汉魏卷精选本《诗·史》

牛学智

邱新荣的庞大诗歌创作工程已经推进到汉魏时期了。之前的远古、先秦、两汉等部分,每部分4本,共12本,外加精选本《史·诗》,计13本诗集,算上即将出版的汉魏卷(4本)和精选本《诗·史》,目前为止,计18本诗集。对于专题写作,到了这个量,已经十分惊人了。

作为朋友,作为一直关注他创作的读者,我也分别三次著文表达过意思。第一次题目是《旨在建构民族主体性的诗学》,讲他这个诗歌“工程”的总貌及价值意义;第二次以《诗,应该回到激情丰沛的体验上来》为题,表达了我本人对其诗歌,特别是诗歌话语中强悍主体性的认同感;第三次,在“大风起兮:邱新荣诗歌研讨会”的发言中,主要强调他在历史批判中所调动的阅读资源、人生阅历和修辞选择等,认为他以如此体量围绕“历史”来写,使其获得永久性表达激情的是,他有理性写作的诸多保障——包括值得专门拎出来谈论的“知识性”写作问题。否则,如此专题写作,尤对诗歌而言,不可能进行下来,指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诗人胜出别人一筹的地方所在。

现在,在酷热的又一个夏天,邱新荣依然表现得那么强悍,那么有激情,《诗·史》这个精选本马上要上市了,拜读完之后,还想就这个本子专门再说几句,以祝贺朋友的巨大进步。

《诗·史》里收集的百余首诗,是从他的“大风歌”系列诗丛之对“汉魏时代”创作的4部诗集中遴选而出的,因此所围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器物等就是汉魏时代的。

先说说邱新荣诗里的“秋天”。

我发现,大概从写先秦的那4部算起,邱新荣诗的背景,或者说诗的时间基本为“秋”。直至今天的这个集子,“秋”依然是诗歌的时令。这说明在诗人的意识里,需要有一个特定的象征物——秋,秋天,秋气,秋意,以及由秋连带而来的意义结构来消化处理他所面对的世界。这世界是什么性质的世界?萧瑟,寂寥,落寞,飘零,抑或饱满,雄壮,浑圆,厚重。因此而言,秋成为时间,可以说正是诗人对他面对的历史中最尖锐、最艰难、最痛苦部分的凝视和回望。《郭嘉之死》之“所谓绝唱/就是在辉煌与得意时/突然地沉寂/突然地远去/就像秋天在最饱满时/招呼镰刀/来安葬正是风景耀眼的自己”;读“官渡之战”有“在一张示意图上/读官渡之战/读到一个小小的村庄/多年后废墟般的喟叹/成熟的庄稼在秋风中蔓延/不曾有历史那样的悲壮和浪漫/平静的土地上堆满了花……”

诗人眼里,有足够多的事件,和足够多的历史人物,当他们或它们,一件件一个个以诗的方式、诗的纯粹和诗的品质,聚拢在诗人的世界里的时候,他们抑或它们,无一不是被破坏、被践踏和被蹂躏的对象。像秋风那样,那种远去的悲剧、悲痛、悲凉,慢慢地但又是无比凌厉地向诗人袭来。这时候,上面胪列的关于秋的意义结构,开始发酵并诞生。读者而言,象征意义的兑换过程,兴许会收获喜悦乃至喜剧;然而对于诗人,正是兑换,历史的悲剧才得以彰显,在悲剧书写中,通过“秋”这个时间,诗人把自己燃烧进去了。

再说说邱新荣诗歌里的“粮食”。

粮食,或庄稼,出现在邱新荣诗里,同样也并非偶然。不但必然,而且也具有贯穿性。

对于晋朝,诗人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从西晋统一写到晋朝消失,累计数十首,可谓用情之特别。《奢华金谷园》通篇写晋朝官员的“玩”,其中写道:“晋朝的官斗富在金谷园/金谷园妖艳的歌声使每一杯酒/都脚筋酥软/金谷园的歌声叫绿珠/她开杏花那是金谷园的春天/她开菊花是金谷园的秋天/她开自己为霜花时/金谷园中/是裘皮飞扬的冬天”。金谷园没有庄稼,进而在金谷园不可能看到老百姓吃的粮食,但是,在这个以粮食冠名的庄园里,却到处洋溢着关于粮食的故事,到处风靡着关于农民的传说。多么彻底的讽刺啊。也许只有这样,“饿殍遍野时”,白痴皇帝才会惊问:“百姓们怎么不吃肉糜这种饭”(《误国何关清谈》)。

还有《久远的麦积山》,“堆满了这麦状的麦积山/狂沙肆虐的时候/我们每每能看到麦子的从容麦子的呐喊/能看到有麦子的大地/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繁衍”。无需太多解释,在邱新荣这里,麦子只有“元意义”。在他构建的意义结构中,如果“秋”喻示着诗歌的批判张力,和批判的对象,那么,粮食,则恰好构成了他的价值基座——当然,是诗学意义的价值支点。

有了如此诗意表达,邱新荣诗歌的整体性批判力量,和普遍性启蒙思想,以及对历史抒情诗的修辞性提升,才得以完成。这是邱新荣这本精选本,乃至他的诗歌创作“工程”推进至今天,就诗歌的“内部研究”而言,值得进一步阐发,乃至能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诗歌经验的一个根本理由。

自然,如我以上读法再罗列下去,还可以衍生出“邱新荣诗歌里的‘目光’”“邱新荣诗歌里的‘女性’”等等,许多有趣的话题。这再一次表明,邱新荣诗歌的确具有丰沛的多义性,和解释的多元性,而不只是历史批判这样一种价值书写。倘若真有必要,愿读者继续延伸下去,这里恕我不再赘述。

2013.7.29银川

牛学智: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