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卡拉
22221400000038

第38章 笠麻

山水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高山、流水、人家,江中有一只小舟上坐着一个老翁戴着斗笠在垂钓。这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画,也是农村较为熟悉的画面。不过,对于客家人来说,最熟悉的可能是老翁头上戴着的斗笠了。

斗笠在我们客家方言中叫笠麻,在我们梅州一带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不过,现在似乎很少能看见了。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的人每家都有好几顶笠麻,每家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顶笠麻。用竹篾编织成的笠麻,圆圆的帽沿,笠麻夹层用的是棕叶。戴着它,夏天可以遮太阳,下雨天可以遮雨。

小时候,经常跟父母去田地里干活,碰上下雨天,就戴着笠麻披着塑料膜干活,不管是在田地里翻地还是插秧,都能挡雨。

以前,农村的下雨天,经常可以看见乡村小路上,有人戴着笠麻披着塑料膜赶着牛回家。可这些年,越来越少看到这种景象了。

有一次回家,在客厅闲聊中,突然看见家里墙上还挂着笠麻,心中有一些激动。忙走过去,拿过来左翻翻右看看,这笠麻有些年份了,夹层中间的棕叶已成了暗灰色,有些竹篾早已断节了。

说到竹蔑编织,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源于明末清初,由太湖洞庭传入嘉定众芳村一带,后流传于民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大量的塑料制品代替了日常生活中的竹编制品,致使从事竹编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项民间工艺逐渐走到了消亡的边缘。

竹蔑编织工艺的流失,也使笠麻很难买到了。如果是在以前,村里经常有人会担着这些笠麻来卖,现在你去找这种师傅,估计也是难找了。

一顶笠麻,让我沉思了好久。母亲见了笑着说,怎么看笠麻干嘛?我问母亲,这笠麻剩几顶了?母亲说,就一顶了,你爸说要扔掉我没舍得扔。母亲又补充一句说,有些东西还是值得留念的。

现在农村都很少人耕种田地了,既使有耕种的人家,这笠麻似乎也派不上用场了,披个雨衣似乎要比这个方便的多。炎热外出的时候,也有防紫外线的伞。

现在这年头,如果你戴着一顶笠麻出去,肯定成了“另类”,我估计很多一些没见过笠麻的年轻人,一定会将其追捧成稀罕的工艺品。只可惜,笠麻已成为过去式了。

说到笠麻的编织,我突然想起我们村也有一个人会这种工艺,这个人的年纪跟我父亲差不多,但按辈份比我父亲大一辈,我得叫他叔公。

叔公住的离我们家不远,于是我想去拜访下他,看看他还有没有做竹蔑编织,如果还在做我就叫叔公帮编一顶笠麻。

不到一分钟的路程就到叔公家了,他家在学校旁边。我到他家的时候,叔公正坐在屋门口与人聊天。过去一阵寒暄之后,我问叔公现在还有没有搞竹篾编织,他一听一愣,似乎很少人提起这事了。他苦笑了下说,现在做了也没人要,早不做喽!我一听有些失望,虽然早已预料到这种结果了。

叔公突然反问我说,你问这个干嘛?我说要做一顶笠麻。我这么一说,叔公倒挺有兴趣,也许有人提起笠麻就是还有人记得他。叔公有些高兴地说,你要这干吗?我说我要它作为纪念,假如哪一天没人记起了,它说不定成宝贝了。我半开玩笑地说。

叔公一听有些激动,马上拿起竹蔑编织的工具,拿出一根竹子。从破竹到削成竹皮,然后到编织。这些过程好像在表演,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是怎么回事,叔公已经把笠麻编织成半成品了,最后又拿出棕叶装上,继续编织,最终成了一顶新的笠麻。

叔公有几年没做这活了,可他没有忘记编织这个工艺,他说竹篾编织工艺他闭着眼睛都会。

最后,我拿过笠麻后要给叔公工钱,叔公却坚决不收,他说,难得有年轻人记得他,只可惜这种工艺快要失传了。看着叔公失落的眼神,我尴尬得两手无从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