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美德:神勇果敢
22209800000068

第68章 可靠之人

清顺治十五年,戊戌科考,殿试评卷接近尾声,就在即将发榜的头天晚上,顺治皇帝仍在亲自阅卷。依照清代科举制度,殿试结束后,首先由读卷大臣评卷,然后从中挑出最好的十份试卷,上呈皇帝重新审阅,再由皇帝亲自决定前三名。所谓“天子门生”,即为此意,皇帝说了算。

顺治仔细翻阅试卷,忽然被一篇文章吸引住了。此人写得一手好书法,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大胆直言,切中时弊,几乎无懈可击,尤其是结尾“克宽克仁、止孝止慈”一句,让顺治大为欣赏。反复权衡之后,顺治决定取此人为头名状元。主意拿定,顺治却忍不住好奇,当即命人拆开试卷弥封,想抢先看看新科状元究竟花落谁家。选拔状元,历来是朝廷盛事,举国关注。

这名幸运儿名叫孙承恩,江苏常熟人。看着看着,顺治突然想起了什么,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半年前的顺天乡试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科场大案,牵连甚广。顺治严令刑部查办,数十名官员和考生被处腰斩或流放,并株连家属,其中有个叫孙旸的考生,因舞弊已被流放关外,正好也是江苏常熟人。

孙旸、孙承恩,顺治反复默念了几遍,心中突发奇想,这两人同姓同籍,会不会是一家人呢?果真如此的话,按照当时的法律,孙承恩当受株连,首先政审这关就通不过,当然不能录为状元。顺治毕竟不是糊涂昏君,知道事关重大,仅凭猜测恐怕误事,可是明天就要发榜,又来不及细细查证。为慎重起见,顺治立即将内阁学士王熙召来,吩咐他连夜出宫,必须亲自找到孙承恩,其余不必多说,只需问明二人是否有亲属关系,快马回报。

或许有人会以为,顺治多半是神经过敏,无中生有。事实上,他猜得一点没错,孙承恩与孙旸的确是一家人,而且是亲兄弟。真是无巧不成书!然而,顺治只猜中了其一,却未料到其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派去打探情报的宠臣王熙,与孙承恩竟是多年至交。好友有难,焉能见死不救?

王熙明知孙承恩与孙旸是亲兄弟,却在皇帝面前装糊涂,丝毫不露声色。他心急如焚,快马加鞭,很快找到了孙承恩的住处。故友相见,来不及叙旧,王熙就把皇帝的底牌和盘托出,毫无隐瞒,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说道:“现在你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高中状元,加官进爵;要么名落孙山,甚至招来牢狱之灾,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就凭你一句话了。你说,我该如何回奏皇上呢?”话说得婉转含蓄,孙承恩脑子不笨,当然听出了弦外之音,王熙分明在暗示自己——千万不能说真话!

王熙的好意,却让孙承恩陷入了两难境地:金榜题名,琼林大宴,何等荣耀,十年寒窗为的不就是今天吗?可是,要自己睁眼说瞎话,岂不枉读圣贤书,又怎么对得起良心?孙承恩左右为难,沉思良久,最后凛然道:“祸福命耳,不可以欺君卖弟!”意思很明白,是要让王熙如实上奏。

王熙大感意外,又心生敬佩,连连摇头叹息,上马转身离去。没走出几步,王熙忽然又掉转马头,面色凝重,再问孙承恩:“你可要三思而行啊,后悔就来不及了。”孙承恩主意已定,斩钉截铁地说:“虽死无悔!”见他如此坚决,王熙无奈,惋惜不已,只好长叹一声策马疾驰而去。

赶回皇宫,已是半夜。养心殿依然灯火通明,顺治仍端坐于龙椅,焦急地等候回音。王熙再不敢隐瞒,把见到孙承恩的前后经过,原原本本地如实上奏,心中暗暗为好友捏了把汗。没想到,顺治听后竟感慨万千,觉得孙承恩是个可靠之人,面对功名利禄之诱,仍不失诚信,尤其难能可贵。次日金殿唱名,孙承恩独占鳌头,高中状元。

如此看来,做人还是可靠点好,老实人并不吃亏。

人品不佳,即使非常有才能,也会变成吞噬社会的蛀虫,甚至贻害无穷。坚持诚实的做人原则,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抵挡得住社会的诱惑,才会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