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美德:舍身求义
22209600000060

第60章 水乡印象

“1999吴冠中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因为同是江南宜兴老乡,因又对吴冠中先生德艺的崇敬,第二天我便赶去参观展览,先睹为快。

赶到美术馆时已近正午,温暖的阳光伴着微微的秋风,把我送进了吴冠中的艺术世界。吴冠中先生少小离家,30年代就读于杭州艺专,师从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林凤眠学习中西绘画,后又以第一名成绩考取公费赴法留学,后来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故乡已成为吴冠中先生梦中的风景,然而这种朦胧的情感,对于吴冠中先生来说,愈是年长,水乡给他的印象愈是清明,这在他的许多绘画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水乡》、《人之家》、《忆江南》、《江南屋》等等,无论是油彩画,还是墨彩画,看上去漫不经心,随意涂抹的几个色块或者线条,却能准确地传达出他对江南水乡的情感把握。那一幅幅关于江南水乡画作,感受得到故乡在他生命中的分量。不过,他是那种不露声色的举重若轻罢了!

举凡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都离不开故乡水土的养育。这种养育是与生俱来,刻骨铭心的。吴冠中先生也是一样。新时期后,吴冠中百忙中回过故乡,探亲、写生,重新感悟水乡的钟灵毓。我在吴冠中先生的传记《圆了彩虹》一书中,见到一幅吴先生站在故乡小河边拍摄的照片,那清清的水和绿绿的河岸,及河中半沉的小舟,配上吴先生那张古朴却线条分明,瘦癯却又苍劲的脸,我觉得,吴冠中先生天生就是属于这块水土养育的人,这种养育的烙印,不会因为他长时间没有在这里生活而淡漠。

穿越一个个展厅,在吴冠中先生画前停留,我同样自豪地认为,吴冠中先生不仅仅是属于故乡的,而且更属于人民和世界。这正如吴冠中先生在展览的自序中说的那样:“个人的坎坷与成果系于祖国的命运;‘探索’割不断民族的传统,‘叛逆’是生存的挣扎,传统的发扬。”“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先生的基本创作观点和艺术主张,他在绘画艺术上坚持不懈地进行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艺术实践,他的中西合璧的求变、求新,已使他的艺术“风筝”高高飞扬在世界艺术之林,成为20世纪中国在国际上极具重大影响的代表性画家。

吴冠中先生已经八十高龄了,但他仍保持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因此,他渴望晨曦。他在今年9月21日完成的《夕阳矣晨曦》一画中说:

“殷红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来,又在地平线上沉落下去,人们往往不易区别作品中表现的是晨曦,还是夕阳。

然而,人生的晨曦与夕阳却是那么分明,会有人错认青春与迟暮吗?人们爱青春也爱迟暮吗?”

夕阳矣?晨曦!

我们站在新世纪前的门坎前,倾听吴冠中先生又一次为自己鼓号:“旭日东升,夕阳西下,虽然相隔只十二小时,但她们俩永远不会相见,有一次她们真的碰面了,那是青春与迟暮的拥抱,人之始与人之终的交接,父与子的继承。太阳独自悠然在寰宇循行,无端被晨曦和夕阳各分了一半,难道只缘于对人生朝暮的呼应?”

我不知道吴冠中先生是在问自己,还是在给普通人以忠告。但我还是衷心地祝愿这抹带着水乡印记、从水淋淋中升起来的晨曦,能成为吴冠中先生不老生命中的艺术再生之门。